《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史记 晋世家》(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玉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白衰。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

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子入于晋师。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宫。

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邵畏偏,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宫火,吕甥、邵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

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

”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

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

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辊(即寺人披)趣杀重耳。

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

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A相B君C若D易E之F何G辱H命I焉J行K者L甚M众
11.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弑,在古代特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本文吕、邵为臣子,文公为诸侯,用“弑”说明了他们的行为属以下犯上,暗含作者的批判态度。

B.晦,《说文》曰“月尽也”,即月亮昏暗不明。

若以此月相纪日,当指每月三十,此处“晦”与《登泰山记》“戊申晦”都是月相纪日的用法。

C.成人,此处为“成年”的意思。

按照礼制,古代男子成年时需要举行冠礼,《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二十曰弱冠”,“成人”指男子二十岁。

D.趣,造字属于“六书”中的形声,从走取声;词义发达,存在“趣味”“志趣”等多种义项,文中的“趣”解释为“赶快”,为“趣”的本义。

1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伯在文公归晋过程中多次援手,先派公子絷前往晋军游说其退兵,又促成了文公一方与晋大夫间的结盟,并杀了怀公。

B.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借助秦伯的力量诱杀了自己的反对者,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成熟政治家的权谋手段。

C.文公出奔狄国,是因为看到了太子申生的前车之鉴。

他唯恐自己被骊姬施计迫害,于是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

D.狐偃与文公外有君臣之义,内有骨肉之亲,流亡时忠心追随,济河中途,文公不惜为他投璧誓河,君臣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4分)
(2)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4分)
14.结合材料,从晋文公的角度出发,分析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3分)
参考答案:
10.BFJ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
11.B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最后一天不一定是三十。

12.D A文中只交代“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并没有提及是不是秦伯促成,且杀死怀公的是文公而非秦伯;B文中并未言及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

C“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晋文公守卫蒲城并非自请,“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更是无中生有,原文中“不辞献公而守蒲城”,应该理解为“对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去守蒲城”。

13.(1)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

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恶,词类活用1分;“唯力是视”“余何有焉”两处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人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居者”“行者”翻译成“……的人”1分;“为”1分;“罪”作动词1分;句式通顺1分)
14.①不记前仇,胸襟宽广;②不忘恩义,重视贤士;③善于见机且能当机立断;④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每点1分,任意3点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

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

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了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并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

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

”公子重耳说:“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

”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

(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入晋国国境,接着)围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白衰。

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絷到晋国部队(劝说他们退兵)。

晋军后退,驻扎在郇城。

十一日,狐偃同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城签订盟约。

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

十六日,(重耳)进入曲沃城。

十七日,(重耳)到(祖父)武公的宗庙朝拜。

十八日,(重耳)派人到高梁杀死了晋怀公。

吕甥、卻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

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责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之战,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

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

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那只袖口还在。

你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

如果还没有懂,又要遇到灾难。

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

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

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狄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灾难报告了文公。

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

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被烧。

吕甥、卻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

晋文公迎接夫人嬴氏回国。

秦穆公赠送给晋国卫士三千人,都是一些得力的臣仆。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管理财物的。

当晋文公在国外的时候,头须偷盗了财物潜逃,把这些财物都用来设法让晋文公回国。

等到晋文公回到晋国,头须请求进见。

晋文公用正在洗头发为由来推脱不见。

头须对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心就倒过来,心倒了意图就反过来,无怪我不能被接见了。

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人,害怕的人就多了。

”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接见了他。

材料二: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他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

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

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

献公十三年,因为骊姬缘故,重耳被献公封到蒲城去防备秦国。

献公于二十一年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让宦者履鞋赶快杀死重耳。

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

重耳就逃往狄国,这个时候重耳四十三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