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中余中小校长徐生海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将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将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集体感受到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
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创建校园环境,发挥文化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


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

校园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

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蓬勃向上,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升华。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树叶画)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其次,教学区、生活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

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要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

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净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

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2、营造向上校风,发挥教育功能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

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包括工作作风建设) ,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从教师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学习,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在教师中树立“立志勤奋俭朴互助”的学风和“精勤严实新”的教风。

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

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教育。

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感化和塑造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建立管理机制,发挥控制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各级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
德教育,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优化人际关系,发挥凝聚功能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

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三,作为教师,应当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5、精心开展活动,发挥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

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

如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
如组织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开展书法、摄影、演讲竞赛;组织文学、科普小组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