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对儿童人际信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对儿童人际信任的影响
作者:李竹俏王宇袁博李伟强
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年第03期
摘要通过情景故事法,探究了7~12岁儿童对不同身份(老师、同伴)说谎者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人际信任程度。
结果发现:(1)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在7~9岁逐渐增加,而9~12岁逐渐降低。
(2)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
(3)相较于同伴,儿童对老师实施互惠和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信任程度更高。
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儿童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并为研究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亲社会谎言;信任;儿童
分类号 B842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24.03.002
1 引言
人际信任是指一个人对另一方在交往过程中的言语、承诺、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性的普遍期望(Betts & Rotenberg, 2007)。
已有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积极作用(李丹, 2000; Rotenberg et al., 2008; Wang & Fletcher, 2016)。
但以往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大多针对成人(王沛等, 2020; Zeng & Xia, 2019),对儿童信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关注儿童人际信任对其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陈小萍,安龙,2019; Pesch & Koenig, 2023)。
儿童期是人际信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个体道德认知和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儿童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基于能力、善意和诚信三个社会认知维度来判断他人是否值得信任(付美云等, 2022; Fleig-Palmer et al., 2018)。
其中善意和可信度也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可信度是以目标对象是否遵守自己的承诺、是否具备合作的品质来衡量;善意主要指的是合作对象所展现出来的善意意图以及无私的关爱(Rempel et al., 1985)。
以往
研究也表明,善意和可信度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人际沟通就是通过感知到的善意和诚信对人际信任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Langlinais et al., 2021),欺骗与信任相悖(Mazar et al., 2008),并对信任造成持久的伤害(Schweitzer et al., 2006)。
但以往研究通常是指特定类型的欺骗(如有害的谎言)对信任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包含善意成分的欺骗(如亲社会谎言)对信任的影响。
亲社会谎言作为欺骗的一种特殊类型(Le-vine & Schweitzer, 2015),既包含了说谎者的善意意图同时又具有欺骗性质,反映了信任两个核心维度之间的冲突。
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中,孩子经常会接触到亲社会谎言(Broomfield et al., 2002)。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5~8岁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会根据权威制定的规则和行为后果判断对错,教师常被儿童视为权威人物(Laupa, 1991),儿童在亲社会谎言下的人际信任会受说谎者身份的影响;9~10岁的儿童处于可逆性阶段,多根据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对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受说谎者的不同动机影响;11岁以后处于公正阶段,该时期的儿童认为应该秉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开始用个人独立的道德判断原则判断谎言。
由此可见,说谎者身份及说谎动机(即谎言类型)是儿童在判断谎言时人际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
故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不同年龄(7~12岁)儿童对亲社会谎言实施者的信任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以及儿童在亲社会谎言下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谎言是旨在误导目标但却对目标有利的陈述(Levine & Schweitzer, 2014)。
从说谎者动机的角度出发,将亲社会谎言划分為利他谎言和互惠谎言两类:利他谎言是指说谎者为了保护他人利益而传递的错误信息(Levine & Schweitzer, 2014);互惠谎言是指说谎者同时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说出的不实信息(Levine & Schweitzer, 2015)。
此外,还存在对谎言接收者有利却对第三方有害的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
以往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欺骗是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伤害时,此时的亲社会谎言被认为比说真话更合乎道德(Levine, 2022)。
善意谎言中的利他性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大于其中的欺骗性(黄聪慧, 2020)。
与利己主义谎言相比,人们更容易接受有亲社会意图的谎言(Erat & Gneezy, 2012)。
即使是年龄最小的孩子(3~6岁)也认为亲社会谎言比自私的谎言更容易被接受(Crossman et al., 2010)。
由此看来,亲社会谎言中的利他成分很有可能抵消谎言的欺骗成分,提高个体的信任水平。
以往研究发现,6至11岁的儿童在评估可信度时会考虑发言者陈述的真实价值以及受益者,相比对说谎者有利的谎言,他们更相信对别人有利的谎言(Fu et al., 2015)。
相比实施互惠谎言的人,人们更愿意相信实施利他谎言的人(Levine & Schweitzer, 2015)。
由此本研究推测: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在利他谎言条件下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
此外,撒谎者的身份也在孩子对亲社会谎言的评估和信任中产生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孩子对谎言的评分会根据说谎者的身份而有所不同(Peng et al., 2021)。
其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接触到亲社会谎言(申念红, 2019)。
Enesco等(2016)的研究表明,儿童认为老师所传达的信息是可靠且值得信任的。
老师在儿童心中有绝对权威性(Sobel & Letourneau, 2015)。
相比同龄人,儿童更相信来自老师的信息(Wang et al.,
2019)。
但上述研究多是从亲密度和老师权威两个方面考察不同地位的个体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和信任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选取同龄人和老师两个说谎者身份,考察当说谎者为老师或同伴时,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人际信任情况,并推测:在老师和同伴实施亲社会谎言后,儿童对老师的信任程度更高。
儿童的年龄也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谎言的信任。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对谎言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Gao, 20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辨别谎言的能力越来越强(Siegal & Peterson, 1998; Talwar & Lee, 2002)。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7、9和11岁的儿童对亲社会性质的说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Peng et al., 2021)。
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理解在3到5岁之间变得清晰(Heyman et al., 2013);在6到7岁儿童才开始考虑说谎者的信念和意图(Liu et al., 2013)。
7岁、9岁和11岁的儿童认为为造福他人的谎言比为满足个人利益的谎言积极(Cheung et al., 2015)。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评价亲社会谎言时越来越重视谎言的意图和后果,并且年龄越大对亲社会谎言的评价越积极。
但以往研究多选取7、9和11岁年龄段的儿童,是由于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间儿童对撒谎的概念化经历了系统性的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Bussey, 1999),对具体是在几岁时开始发生这种变化的,还没有研究详细探讨。
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全年龄段(7~12岁)儿童作为样本,探讨7~12岁儿童对亲社会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呈现的变化趋势。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身份说谎者实施了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后对实施者的信任情况。
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态度及亲社会谎言在儿童人际信任中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教育者适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亲社会谎言教育。
2 方法
2.1 被试
在某市三所小学现场发放问卷124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91份(男生623名,女生568名)。
年龄为组间变量,各年龄段人数见表1;说谎者、亲社会谎言类型为组内变量,人数为1191人。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亲社会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说谎者身份和谎言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
因变量为儿童阅读理解情景故事后对说谎者的信任。
2.3 实验材料
参考以往研究中的情景故事材料(Cheung et al., 2015; Fu et al., 2015),并经由专家和儿童进行语义评定,设计以同伴或老师为主体实施利他谎言、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六种类型的情境故事。
具体来说,在利他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阻止目标受到情感伤害(伤心)而撒谎;在互惠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自己和他人共同受益而撒谎;在伤害第三方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保护目标不受责备而撒谎,却无意中让第三方受到了伤害(惩罚或情感伤害)。
2.4 实验流程
首先,主试为儿童介绍整个实验流程,待其理解后,分别给被试阅读六种类型的亲社会谎言情景故事,为保证年龄较小的儿童理解实验流程及情景故事,在实验过程中,1~2年级儿童的实验材料以及问题由主试为其阅读,为确保其理解流程和记住故事,问被试一系列问题:(1)我们要去做什么?(2)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3)××(同伴名字)或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具体谎言内容)?只有被试回答正确才继续实验。
确保被试阅读理解之后,让其回答对该种类型谎言实施者的信任问题,参考以往研究设计为说谎者保守秘密的程度,从不会(1)到一定会(5)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其的信任程度越高。
3 结果
儿童对老师或同伴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时的信任结果见表2,趋势图结果见图1。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具体而言,7~9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越来越高,9~11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逐渐降低。
3.1 说谎者、谎言类型及年龄的主效应
对信任的结果进行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8、9、10、11、12岁)的混合方差分析发现:
说谎者的主效应显著,F(1, 1185)=106.21,p<0.001,η2=0.08。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儿童对老师的信任(M=3.62, SD=0.03)显著高于同伴(M=3.31, SD=0.03)。
谎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 1184)=194.96,p<0.001,η2=0.25。
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M=3.82, SD=0.03)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M=3.21, SD=0.03)和傷害第三方谎言(M=3.36, SD=0.03)实施者,对伤害第三方谎言实施者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实施者。
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5, 1185)=28.64,p<0.001,η2=0.11。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7岁
(M=2.82, SD=0.06)儿童对说谎者的人际信任显著低于8岁(M=3.53, SD=0.06)、9岁(M=3.73, SD=0.07)、10岁(M=3.64, SD=0.06)、11岁(M=3.47, SD=0.07)、12岁(M=3.59, SD=0.07)儿童,8岁儿童显著低于9岁儿童,9岁儿童和10岁儿童都显著高于11
岁儿童,但11岁儿童的信任并未显著低于12岁儿童。
因此,从数据分析结果看,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
3.2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显著,F(10, 2370)=3.08,p=0.001,η2=0.01,如图2所示。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儿童的年龄也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谎言的信任。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对谎言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Gao, 20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辨别谎言的能力越来越强(Siegal & Peterson, 1998; Talwar & Lee, 2002)。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7、9和11岁的儿童对亲社会性质的说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Peng et al., 2021)。
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理解在3到5岁之间变得清晰(Heyman et al., 2013);在6到7岁儿童才开始考虑说谎者的信念和意图(Liu et al., 2013)。
7岁、9岁和11岁的儿童认为为造福他人的谎言比为满足个人利益的谎言积极(Cheung et al., 2015)。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评价亲社会谎言时越来越重视谎言的意图和后果,并且年龄越大对亲社会谎言的评价越积极。
但以往研究多选取7、9和11岁年龄段的儿童,是由于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间儿童对撒谎的概念化经历了系统性的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Bussey, 1999),对具体是在几岁时开始发生这种变化的,还沒有研究详细探讨。
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全年龄段(7~12岁)儿童作为样本,探讨7~12岁儿童对亲社会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呈现的变化趋势。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身份说谎者实施了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后对实施者的信任情况。
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态度及亲社会谎言在儿童人际信任中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教育者适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亲社会谎言教育。
2 方法
2.1 被试
在某市三所小学现场发放问卷124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91份(男生623名,女生568名)。
年龄为组间变量,各年龄段人数见表1;说谎者、亲社会谎言类型为组内变量,人数为1191人。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亲社会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说谎者身份和谎言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
因变量为儿童阅读理解情景故事后对说谎者的信任。
2.3 实验材料
参考以往研究中的情景故事材料(Cheung et al., 2015; Fu et al., 2015),并经由专家和儿童进行语义评定,设计以同伴或老师为主体实施利他谎言、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六种类型的情境故事。
具体来说,在利他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阻止目标受到情感伤害(伤心)而撒谎;在互惠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自己和他人共同受益而撒谎;在伤害第三方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保护目标不受责备而撒谎,却无意中让第三方受到了伤害(惩罚或情感伤害)。
2.4 实验流程
首先,主试为儿童介绍整个实验流程,待其理解后,分别给被试阅读六种类型的亲社会谎言情景故事,为保证年龄较小的儿童理解实验流程及情景故事,在实验过程中,1~2年级儿童的实验材料以及问题由主试为其阅读,为确保其理解流程和记住故事,问被试一系列问题:(1)我们要去做什么?(2)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3)××(同伴名字)或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具体谎言内容)?只有被试回答正确才继续实验。
确保被试阅读理解之后,让其回答对该种类型谎言实施者的信任问题,参考以往研究设计为说谎者保守秘密的程度,从不会(1)到一定会(5)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其的信任程度越高。
3 结果
儿童对老师或同伴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时的信任结果见表2,趋势图结果见图1。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具体而言,7~9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越来越高,9~11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逐渐降低。
3.1 说谎者、谎言类型及年龄的主效应
对信任的结果进行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8、9、10、11、12岁)的混合方差分析发现:
说谎者的主效应显著,F(1, 1185)=106.21,p<0.001,η2=0.08。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儿童对老师的信任(M=3.62, SD=0.03)显著高于同伴(M=3.31, SD=0.03)。
谎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 1184)=194.96,p<0.001,η2=0.25。
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M=3.82, SD=0.03)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M=3.21, SD=0.03)和伤害第三方谎言(M=3.36, SD=0.03)实施者,对伤害第三方谎言实施者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实施者。
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5, 1185)=28.64,p<0.001,η2=0.11。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7岁
(M=2.82, SD=0.06)儿童对说谎者的人际信任显著低于8岁(M=3.53, SD=0.06)、9岁
(M=3.73, SD=0.07)、10岁(M=3.64, SD=0.06)、11岁(M=3.47, SD=0.07)、12岁(M=3.59, SD=0.07)儿童,8岁儿童显著低于9岁儿童,9岁儿童和10岁儿童都显著高于11岁儿童,但11岁儿童的信任并未显著低于12岁儿童。
因此,从数据分析结果看,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
3.2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显著,F(10, 2370)=3.08,p=0.001,η2=0.01,如图2所示。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儿童的年龄也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谎言的信任。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对谎言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Gao, 20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辨别谎言的能力越来越强(Siegal & Peterson, 1998; Talwar & Lee, 2002)。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7、9和11岁的儿童对亲社会性质的说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Peng et al., 2021)。
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理解在3到5岁之间变得清晰(Heyman et al., 2013);在6到7岁儿童才开始考虑说谎者的信念和意图(Liu et al., 2013)。
7岁、9歲和11岁的儿童认为为造福他人的谎言比为满足个人利益的谎言积极(Cheung et al., 2015)。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评价亲社会谎言时越来越重视谎言的意图和后果,并且年龄越大对亲社会谎言的评价越积极。
但以往研究多选取7、9和11岁年龄段的儿童,是由于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间儿童对撒谎的概念化经历了系统性的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Bussey, 1999),对具体是在几岁时开始发生这种变化的,还没有研究详细探讨。
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全年龄段(7~12岁)儿童作为样本,探讨7~12岁儿童对亲社会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呈现的变化趋势。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身份说谎者实施了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后对实施者的信任情况。
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态度及亲社会谎言在儿童人际信任中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教育者适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亲社会谎言教育。
2 方法
2.1 被试
在某市三所小学现场发放问卷124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91份(男生623名,女生568名)。
年龄为组间变量,各年龄段人数见表1;说谎者、亲社会谎言类型为组内变量,人数为1191人。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亲社会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的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说谎者
身份和谎言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
因变量为儿童阅读理解情景故事后对说谎者的信任。
2.3 实验材料
参考以往研究中的情景故事材料(Cheung et al., 2015; Fu et al., 2015),并经由专家和儿童进行语义评定,设计以同伴或老师为主体实施利他谎言、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六种类型的情境故事。
具体来说,在利他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阻止目标受到情感伤害(伤心)而撒谎;在互惠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自己和他人共同受益而撒谎;在伤害第三方谎言条件下,主体是为保护目标不受责备而撒谎,却无意中让第三方受到了伤害(惩罚或情感伤害)。
2.4 实验流程
首先,主试为儿童介绍整个实验流程,待其理解后,分别给被试阅读六种类型的亲社会谎言情景故事,为保证年龄较小的儿童理解实验流程及情景故事,在实验过程中,1~2年级儿童的实验材料以及问题由主试为其阅读,为确保其理解流程和记住故事,问被试一系列问题:(1)我们要去做什么?(2)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3)××(同伴名字)或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具体谎言内容)?只有被试回答正确才继续实验。
确保被试阅读理解之后,让其回答对该种类型谎言实施者的信任问题,参考以往研究设计为说谎者保守秘密的程度,从不会(1)到一定会(5)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其的信任程度越高。
3 结果
儿童对老师或同伴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时的信任结果见表2,趋势图结果见图1。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具体而言,7~9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越来越高,9~11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逐渐降低。
3.1 说谎者、谎言类型及年龄的主效应
对信任的结果进行2(说谎者身份:老师、同伴)×3(谎言类型: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6(年龄:7、8、9、10、11、12岁)的混合方差分析发现:
说谎者的主效应显著,F(1, 1185)=106.21,p<0.001,η2=0.08。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儿童对老师的信任(M=3.62, SD=0.03)显著高于同伴(M=3.31, SD=0.03)。
谎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 1184)=194.96,p<0.001,η2=0.25。
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M=3.82, SD=0.03)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M=3.21, SD=0.03)和伤害第三方谎言
(M=3.36, SD=0.03)实施者,对伤害第三方谎言实施者的信任显著高于互惠谎言实施者。
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5, 1185)=28.64,p<0.001,η2=0.11。
在亲社会谎言条件下,7岁
(M=2.82, SD=0.06)儿童对说谎者的人际信任显著低于8岁(M=3.53, SD=0.06)、9岁(M=3.73, SD=0.07)、10岁(M=3.64, SD=0.06)、11岁(M=3.47, SD=0.07)、12岁(M=3.59, SD=0.07)儿童,8岁儿童显著低于9岁儿童,9岁儿童和10岁儿童都显著高于11岁儿童,但11岁儿童的信任并未显著低于12岁儿童。
因此,从数据分析结果看,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变化趋势转折点在9岁。
3.2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
说谎者、谎言类型和年龄的交互效应显著,F(10, 2370)=3.08,p=0.001,η2=0.01,如图2所示。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儿童的年龄也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谎言的信任。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对谎言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Gao, 20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辨别谎言的能力越来越强(Siegal & Peterson, 1998; Talwar & Lee, 2002)。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7、9和11岁的儿童对亲社会性质的说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Peng et al., 2021)。
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理解在3到5岁之间变得清晰(Heyman et al., 2013);在6到7岁儿童才开始考虑说谎者的信念和意图(Liu et al., 2013)。
7岁、9岁和11岁的儿童认为为造福他人的谎言比为满足个人利益的谎言积极(Cheung et al., 2015)。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评价亲社会谎言时越来越重视谎言的意图和后果,并且年龄越大对亲社会谎言的评价越积极。
但以往研究多选取7、9和11岁年龄段的儿童,是由于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间儿童对撒谎的概念化经历了系统性的变化(Broomfield et al., 2002; Bussey, 1999),对具体是在几岁时开始发生这种变化的,还没有研究详细探讨。
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全年龄段(7~12岁)儿童作为样本,探讨7~12岁儿童对亲社会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呈现的变化趋势。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身份说谎者实施了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后对实施者的信任情况。
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儿童对亲社会谎言的态度及亲社会谎言在儿童人际信任中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教育者适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亲社会谎言教育。
2 方法
2.1 被试
在某市三所小学现场发放问卷124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91份(男生623名,女生568名)。
年龄为组间变量,各年龄段人数见表1;说谎者、亲社会谎言类型为组内变量,人数为1191人。
2.2 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