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
________
(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
【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同情之心促使他放走了偷树人。
(2)《西游记》充满了游戏性、儿童性、幻想性。
其中游戏性为前提,儿童性为核心,幻想性为手段,三者构成了童话精神的有机整体。
在《西游记》中的童话形象、游戏情节、童话语言等方面有详尽的表现。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童话精神带给读者的无尽的快乐。
举例说明时,可分析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与二郎神追逐时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
故答案为:⑴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⑵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
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表达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注意名著的经典情节和精彩片段,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
2.阅读名著,完成小题
最是书香能致远——即便合上了书本,仍有些文字留在你的记忆中,有些人物触动你的心弦,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与感悟,完成下列表格。
点位置也要指出;衍太太
【解析】【分析】① 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
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
②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国民,而且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体现他治学严谨,教学认真。
③ 《父亲的病》和《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
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
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故答案为:① 爱丈夫爱国家;识大体顾大局;② 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③ 衍太太。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掌握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用概括的语言分条作答。
3.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一一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固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五猖会》算是《朝花夕拾》的童趣类文章,那么《朝花夕拾》中此类文章还有哪些?(写两篇即可)。
(2)结合选文,分析文中提到的父亲的特点,并联系《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形象,说说孩子喜欢怎样的成人?
(3)结合选文,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答案】(1)《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等。
(2)文中的父亲在儿子想看五猖会时。
逼着儿子背完书才能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父亲不懂儿童心理,体现了父亲的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迷信,唠叨、但是她朴实,善良,尤其是地“买来了我最渴望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充满了感激和尊敬,并深切地怀念她。
所以,对孩子拥有真切的爱,并能够理解孩子心理的成人备受孩子喜爱。
(3)选文回忆儿时看五猖会被父亲逼着背书的经过,全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话当的议论回忆有更多的批判,行文有时清新舒展,有时较为沉重。
整部《朝花夕拾》即是触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有时候巧妙地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深到的主题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文章父亲的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文中,“我”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强迫“我”读书并把背完书才能看,结果我只能无奈去背书,等到会背时再去看,却早已经没有了看戏的兴致,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父亲不懂儿童心理,体现了父亲的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我最渴望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充满了感激和尊敬,并深切地怀念她。
所以,那些理解孩子心理的成人备受孩子喜爱。
(3)结合选文具体语句分析,这篇文章回忆儿时看五猖会被父亲逼着背书的经过,全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话当的议论。
作者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本文中通过写看五猖会批判封建家长制度。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只要能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等。
(2)文中的父亲在儿子想看五猖会时。
逼着儿子背完书才能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父亲不懂儿童心理,体现了父亲的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迷信,唠叨、但是她朴实,善良,尤其是地“买来了我最渴望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充满了感激和尊敬,并深切地怀念她。
所以,对孩子拥有真切的爱,并能够理解孩子心理的成人备受孩子喜爱。
(3)选文回忆儿时看五猖会被父亲逼着背书的经过,全文以记叙为主,辅以话当的议论回忆有更多的批判,行文有时清新舒展,有时较为沉重。
整部《朝花夕拾》即是触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有时候巧妙地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深到的主题。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
解答此题时,既需要学生对名著知识有充分的积累,又需要学生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筛选知识储备,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特点或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作品
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4.根据你对于《朝花夕拾》的阅读,回答其后的问题。
(1)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哪些事情?
(2)《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
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故乡》
D.《无常》
【答案】(1)《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的毛病;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毛病;寻购赠送作者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等。
(2)C
【解析】【分析】(1)鲁迅在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写到过“长妈妈”。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不识字的长妈妈给“我”买来了绘图《山海经》。
除此以外,还写长妈妈“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的毛病;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等。
(2)C.《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所以说,《故乡》不是选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的毛病;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毛病;寻购赠送作者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等。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⑵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
注意《朝花夕拾》所包含的作品名称。
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作者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________,开始出版时名为________。
【答案】《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解析】【分析】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从“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知,文段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
会》。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故答案为:《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6.阅读小说,完成小题。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
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
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
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1)本文段选自《________》,为明代小说家________所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两个情节。
(3)结合文段,分析美猴王的人物形象。
(4)联系原著,概述“美猴王”这一名字的来历。
【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
(2)本文的人物是石猴,主要事件是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
王。
(3)别的猴子都不敢跳进瀑布泉中,唯有他纵身一跃,可见他勇敢。
众猴进洞之后石猴要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可见他守信,有领导才能。
(4)孙悟空在水帘洞和众猴打赌。
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被众猴称为美猴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西游记》作者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2)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两个情节。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石猴”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的事件。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石猴纵身一跃跳进瀑布泉中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其勇敢的性格特征。
再如从石猴进洞后要求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的情节,可以看出他有领导才能。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4)要求联系原著,概述“美猴王”这一名字的来历。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具体是考查对《西游记》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
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
原文情节是:猴子们随着石猴穿过了瀑布,进入水帘洞中,看见了这么多的好东西,一个个你争我夺,拿盆的拿盆,拿碗的拿碗,占灶的占灶,争床的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猴子们都遵照诺言(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拜石猴为王,石猴从此登上王位,将石字省去,自称“美猴王”。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
⑵本文的人物是石猴,主要事件是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⑶别的猴子都不敢跳进瀑布泉中,唯有他纵身一跃,可见他勇敢。
众猴进洞之后石猴要他们按照约定称自己为王,可见他守信,有领导才能;
⑷孙悟空在水帘洞和众猴打赌。
谁能进入水帘洞就称他为王,孙悟空第一个进入水帘洞,被众猴称为美猴王。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⑶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⑷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7.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那老僧道:“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
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
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
”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
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__(人名)。
(2)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
(2)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3)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2)可分析“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
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等句,即可归纳出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3)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等描写和情节中可概括出其“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特征。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
⑵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⑶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文学常识,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时注意对基本的常识的识记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