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监测对象及目的............................... - 1 -
2 采样前的准备................................. - 1 -
2.1 基础资料的收集............................ - 1 -
2.1.1 研究区简介........................... - 1 -
2.1.2 研究区自然环境....................... - 1 -
2.1.3 研究区社会环境....................... - 2 -
2.2 实地调查.................................. - 2 -
2.3 监测项目.................................. - 2 -
2.4 采样工具准备.............................. - 3 -
2.5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 3 -
2.5.1 布设理由............................. - 3 -
2.5.2 布设位置............................. - 3 -
2.5.3 采样点深度的确定..................... - 4 -
2.6 采样时间.................................. - 5 -
2.7 采样量.................................... - 5 -
3 样品的测定................................... - 5 -
3.1 水样的采集................................ - 5 -
3.2 监测技术的选择............................ - 7 -
3.3 监测方法.................................. - 8 -
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3.4 测定结果................................. - 16 -
4 污染评价.................................... - 17 -
4.1 评价依据................................. - 17 -
4.1.1 单因子指数法........................ - 18 -
4.1.2 内梅落指数法........................ - 20 -
4.1.3 与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比 ................ - 21 -
4.2 评价结果................................. - 22 - 致谢........................................... - 22 -参考文献....................................... - 23 -
- 2 -
蚌埠市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1 监测对象及目的
蚌埠市龙子湖作为蚌埠市的景观湖、生态湖,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蚌埠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对蚌埠市的环境、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制定对蚌埠市龙子湖水质监测,适时了解蚌埠市龙子湖水质变化状况,掌握蚌埠市龙子湖水质变化的特点,从而达到对蚌埠市龙子湖的科学管理。
2 采样前的准备
2.1 基础资料的收集
2.1.1 研究区简介
蚌埠龙子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内湖,水面面积8.4平方千米。
随着蚌埠市城市的快速发展,龙子湖已逐渐由“城郊湖”变为“城中湖”,龙子湖风景名胜区也早已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的风景区,是居住、投资、旅游、休憩的好去处。
1998年,龙子湖风景区龙子湖畔中国南北分界线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2年,龙子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1.2 研究区自然环境
龙子湖三面环山,山水相依。
湖东岸有曹山、锥子山,绵延起伏如龙,又称“双龙山”;南有大小九条沟渠,是龙湖发源地;西侧有雪华山、梅花山,山体植被茂盛,青山绿水,闻名遐尔。
龙子湖景区内青山碧水相连,湖岸曲折多变,水面纵深开阔,绝壁怪岩裸露。
区域水体平均深度2m多;土壤类型:潮土、砂姜、黑土;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地利用情况:主要是科教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水土流失;轻微的水土流
- 1 -
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失情况;自然灾害:最近三个月无明显的自然灾害;水系:淮河水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构造裂缝和分化裂缝中,分布很不均匀,富水性变化较大,单井涌水量50~500m3/d;地形地貌:属江淮波状平原,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残丘零星分布,丘陵海拔50~300m;气象: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839.4mm~1041.0mm;年均蒸发量:1400~2000mm;年平均气温:14~16℃。
2.1.3 研究区社会环境
蚌埠市龙之湖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依托,其所包含的景区内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银杏(唐代)、石屋(唐代)、栖岩寺遗址(明代)、玲珑塔遗址(东汉)等古迹或遗址。
风景区内的烈士陵园、汤和墓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它景观如淮河风情园、水上乐园等也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龙子湖周围主要是道路、小山、住宅区、学校及若干块零碎的田地,周围无工业,有少量的农业用地,没有大量直接污染水体的污染源。
其主要污染源源于周围住宅区及学校带来的部分生活污水,经雨水冲刷山体带来的污水,周围农田农药化肥的渗入、大气沉降物、雨水淋溶生活固体废物的淋滤液以及建筑垃圾的淋滤液等。
2.2 实地调查
为了熟悉监测水域的环境,了解某些环境信息的变化情况,使制定的监测方案和后续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龙湖其独特的三山夹一湖的地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龙湖水体,靠近山边缘的湖岸底有明显的冲刷痕迹,在与当地居民交谈听到龙子湖水大部分是由周围山体汇集的雨水构成。
湖周围没有工业污染源,有少量的生活污水排放源,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平静,几乎没有漂浮物。
2.3 监测项目
湖泊、水库必测项目: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 2 -
化学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和粪大肠杆菌。
选测项目:总有机碳、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为尽可能全面的反映龙湖水质状况,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考虑到实验环境、学生时间安排局限因素,我们选择其中11项指标进行监测,分别为水温、色度、浊度、pH值、SS、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铅、铬。
2.4 采样工具准备
(1)工具类:采水器。
(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样品袋、样品箱等。
(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安全防护用品:救生衣、安全帽。
2.5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2.5.1 布设理由
对于湖泊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
在湖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
湖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面积、湖内形成环流的水团数及入湖河流数等因数酌情确定[1]。
对于龙子湖,其水体比较均匀,无明显的淤积区、回旋区,入口少,大部分地区深度相差不大,同时考虑到学生安全,为此我们选择采用网格法,选择四点分别为A点、B点、C 点、D点。
2.5.2 布设位置
图A点为龙子湖南边一条主要的入水口处,坐标为(32°
- 3 -
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 4 -
53′26.91″,117°24′07.70″),B 点为湖中心坐标为(32°53′54.53″,117°23′56.97″),C 点为龙湖大桥桥心正下方坐标为(32°54′49.38″,117°24′11.35″),D 点为胜利东路正中心附近,坐标为(32°56′01.32″,117°24′19.88″)。
2.5.3 采样点深度的确定
表2-1 湖泊水采样点深度要求
水深 分层
情况 采样点数
说明 ≤5m —— 水面下0.5m 处
1、分层是指湖水温度分层
2、水深不足1m ,在
1/2处设置测点 5~10m 不分层 水面下0.5m ,水底上0.5m 5~10m 分层 水面下0.5m ,1/2斜温层,
水底上(0.5m )
续表 水深 分层
情况 采样点数 说明
>10 —— 除水面下0.5m ,水底上0.5m 处外,按每一斜温层1/2处设置 3、有充分数据证明垂
线水质均匀,可酌
情减少测点
图2-1 采样点布设位置
2.6 采样时间
对于湖监测断面,每逢单月采集监测一次,全年6次。
采集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集两次。
针对于本次专业综合实验,我们只采样一次,时间为5月14日上午10点30,四个点同时采集瞬时水样。
2.7 采样量
由于龙子湖水质稳定,故采集瞬时水样,分析项目较多,则每次每个点采样2L。
3 样品的测定
3.1 水样的采集
(1)我们在各采样点可通过简易采水器采集水样,由于龙子湖的水体交换和污染物浓度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只采集瞬时水样。
(2)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沉积物。
(3)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必要时需用GPS定位。
- 5 -
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 6 -
(4)认真填写“水质采样记录表”,用签字笔或硬质铅笔在现场记录,字迹应端正、清晰,项目完整。
(5)保证采样按时、准确、安全。
(6)采样结束前,因核对采样计划、记录与水样,如有错误或遗漏,应立即补采或重采。
(7)如采样现场的水体很不均匀,无法采到有代表性的,则因详细记录不均匀的情况和实际采样情况,共使用该数据者参考,并将此现场情况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8)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水的表面下300mm 采集柱状水样,并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采样瓶不能用采集的水样处理。
(9)测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的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不留空间,并用水封口。
(10)如水样中含有沉降性固体(如泥沙),则应分离除去。
测定总悬浮物和油类的水样除外。
(11)测定湖库COD 、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 时的水样,静置30min ,用吸管一次或几次移取水样,吸管进水尖嘴应插至水样表层50mm 以下位置,再加保存剂保存。
(12)测定油类、BOD5、DO 、硫化物、余氯、粪大肠杆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要单独采样。
(13)对测定项目中,采样器的材质、水样的保存方法、保存期、采样量和容器的洗涤应符合《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中的规定。
表3-1 水质采样器技术要求[4]
项目
容器
材质
保存方法 保存期 采样量(Ml ) 容器 洗涤 浊度*
G.P —— 12h 250 Ⅰ 色度* G.P —— 12h 250 Ⅰ
pH值* P/G 4℃12h 250 Ⅰ悬浮物** G.P ——14d 500 Ⅰ
溶解氧*/** 溶解
氧瓶
(G)
加MnSO4和碱性KI,
4℃避光
24h 250 Ⅰ
化学需氧
量
G 加硫酸,使pH<2,4℃48h 500 Ⅰ
氨氮G.P 加硫酸,使pH<2,4℃24h 250 Ⅰ总磷G.P HCL,H2SO4 14d 250 Ⅲ铅G.P
HNO3,1%如水样为中性,
1L水样中加浓HNO3mL
14d 250 Ⅲ铬(六价)G.P NAOH,pH=8~9 14d 250 Ⅲ注:①*表示应尽量作现场测定;
**表示单独采样。
②G为硬质玻璃瓶;P为聚乙烯瓶(桶)。
③Ⅰ,Ⅱ,Ⅲ,Ⅳ表示四种洗涤方法,如下:
Ⅰ: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三次,蒸馏水一次;
Ⅱ: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洗二次,1+3 HNO3荡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蒸馏水一次;
Ⅲ: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洗二次,1+3 HNO3荡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去离子水一次;
Ⅳ:铬酸洗液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蒸馏水洗一次。
3.2 监测技术的选择
根据相关标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小组从中所选取的测定项目以及方法如下表:
- 7 -
龙子湖水质监测与评价
- 8 - 表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序
号
项目 分析方法 最低检出限 有效数字 方法来源 1 水温 温度计测量法
0.1℃ 3
GB/T 13195-1991 2 色度 铂钴比色法 稀释倍数
法
—— —— ——
—— GB 11903-89 GB 11903-89 3 浊度 分光光度法
3度 3
GB 13200-91 4 pH 值 玻璃电极法
0.1(pH 值) 2
GB/T 6920-1986 5 SS 重量法 4(mg/L ) 3
GB 11901-89 6 溶解氧 碘量法 0.2(mg/L ) 3 GB/T
7489-1987
7 化学 需氧量 重铬酸钾法
5(mg/L ) 3 GB/T
11914-1989 8 氨氮 蒸馏和滴定法
—— 4 GB 7478-87 9 总磷 钼酸铵分光 光度法
0.01(mg/L ) 3 GB/T 11893-1989 10 铅 石墨炉原
子 吸收光谱
法
0.05(mg/L ) 3 GB 7478-87 11 铬(六价)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0.04(mg/L ) 3 GB 7478-87 注:(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2002。
3.3 监测方法
(1)水温
利用水温计法,水温计是安装于金属半圆槽壳内的水银温度
表,下端连接一金属贮水杯,温度表水银球部悬于杯中,其顶端的槽壳带一圆环,拴以一定长度的绳子。
测温范围通常为-6~41摄氏度,最小分度为0.2摄氏度。
测量时将其插入预定深度的水中,放置5min后,迅速提出水面并读数。
(2)色度(采用铂钴比色法)
试剂:蒸馏水、色度标准储备液、色度标准溶液(在一组250mL的容量瓶中,用移液管分别加入2.50,5.00,7.50,10.00,12.50,15.00,17.50,20.00,30.00及35.00mL储备液,并用水稀释至标线。
溶液色度分别为:5,10,15,20,25,30,35,40,50,60和70度)。
仪器:具塞比色管(50mL)、pH计、容量瓶(250mL)
测量步骤:将一组具塞比色管用色度标准溶液移液至标线。
将另一组具塞比色管用待测水样充至标线。
将具塞比色管放在白色表面上,比色管与该表面应呈合适的角度,使光线被反射自具塞比色管底部向上通过液柱。
垂直向下观察液柱,找出与试料色度最接近的标准溶液。
如色度≥70度,用光学纯水将待测水样适当稀释后,使色度落入标准溶液范围之中再行测定。
结果表示:以色度的际准单位报告与试料最接近的标准溶液的值,在0~40度(不包括40度)的范围内,准确到5度。
40~70度范围内,准确到10度。
在报告样品色度的同时报告pH值。
稀释过的样品色度(A),以度计。
结果表达:
01
1 V A
V A ⨯
=
式中:V1——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V0——样品稀释前的体积,mL;
A1——稀释样品色度的观察值,度。
(3)浊度:
仪器:分光光度计,30mm比色皿、50mL具塞比色管、无浊度水。
试剂:浊度标准贮备液、1g/100mL硫酸肼溶液(硫酸肼有毒,致癌)、10g/100mL六次甲基四胺溶液(准确称取10.00g六次甲
基四[(CH2)6N4],用少量无浊度水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浊度标准贮备液。
测量步骤:①标准曲线绘制:准确吸取0、0.50、1.25、2.50、5.00、10.00及12.50mL浊度标准贮备液(0.4度/mL)分别置于50mL比色管中,加无浊度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到浊度分别为0.4、10、20、40、80及100度的标准系列,然后于680nm 波长,用30m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值,并做记录,绘制标准曲线。
注:在680nm波长下测定,天然水中存在淡黄色,淡绿色无干扰。
②水样的测定:吸取50.00mL摇匀水样(无气泡,如浊度超过100度可酌情少取,用无浊度水稀释至50.0mL),于50mL比色管中,按绘制标准曲线步骤测定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上查得水样对应的浊度。
结果表达:浊度(度)=50C/V
式中:C——已稀释水样浊度;
V——原水样的体积(mL);
50——水样最终稀释的体积(mL)。
(4)pH
直接用pH计或pH试纸测定
(5)悬浮物
试剂: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仪器:全玻璃微孔滤膜过滤器、GN-CA滤膜、孔径0.45μm、直径60mm、吸滤瓶、真空泵、无齿扁咀镊子。
测定过程:用扁咀无齿镊子夹取微孔滤膜放于事先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烘干半小时后取出置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重量。
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2mg。
将恒重的微孔滤膜正确的放在滤膜过滤器的滤膜托盘上,加盖配套的漏斗,并用夹子固定好。
以蒸馏水湿润滤膜,并不断吸滤。
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00mL抽吸过滤。
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
再以每次10mL蒸馏水连续洗涤三次,继续吸滤以除去痕量水分。
停止吸滤后,仔细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
膜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103~105℃下烘干一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冷却到室温,称其重量。
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 为止。
结果表示:C(mg/L)=[(A -B)×1000×1000]/V
式中:C ——水中悬浮物浓度,mg/L ;
A ——悬浮物+滤膜+称量瓶重量,g ;
B ——滤膜+称量瓶重量,g ;
V ——试样体积,mL 。
(6)溶解氧: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相当的游离碘。
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
本次专业综合实验采用的是直接用溶解氧仪测定。
(7)化学需氧量:在强酸性溶液中,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的消耗量,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照同样的方法测定空白溶液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量。
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消耗量,最后进行计算。
结果表示:
COD Cr 浓度(以O 2计)(mg/L )=V
C V V 1000)(10⨯⨯- 式中:C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
V 0——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
用量,mL ;
V 1——滴定水样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
用量,mL ;
V ——水样的体积,mL ;
8——氧(1/2O )摩尔质量,g/mol 。
(8)氨氮(纳氏试剂光度法)
仪器和试剂:分光光度法、pH 计、纳氏试剂、酒石酸钾钠溶液、铵标准贮备溶液、铵标准使用溶液
测定过程:①校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0.50、1.00、3.00、5.00、7.00、和10.0ml 铵标准使用液于50ml 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
加1.0ml 酒石酸钾钠溶液,混匀。
加1.5ml 纳氏试剂,混匀。
放置10min 后,在波长4250nm 处,用光程20mm 比色皿,以水作参比,测量吸光度。
由测得得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管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氨氮含量(mg )对校正吸光度得校准曲线。
②水样的测定:分取适量经絮凝沉淀预处理后的水样(使氨氮含量不超过0.1mg ),加入50ml 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加1.0ml 酒石酸钾钠溶液;分取适量经蒸馏预处理后的馏出液,加入50ml 比色管中,加一定量1mol/L 氢氧化钠溶液以中和硼酸,稀释至标线。
加1.5ml 纳氏试剂,混匀。
放置10min 后,同校准曲线步骤测量吸光度;空白试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作全程序空白测定。
结果表示:由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氨氮含量(mg )。
氨氮(N ,mg/L )= v
m 1000 式中,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氨氮量(mg );
V ——水样体积(ml )。
(9)总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原理:在中性条件下用过硫酸钾(或硝酸-高氯酸)使试样消解,将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
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在锑盐存在下生成磷钼杂多酸后,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
试剂:硫酸,密度为1.84g /mL ;硝酸,密度为1.4g /mL ;高氯酸,优级纯,密度为1.68g /m L ;硫酸,1+1;硫酸,约c(1/2H 2SO 4)=1mo1/L ;氢氧化钠,1mo1/L 溶液;氢氧化钠,6mo1/L 溶液;过硫酸钾,50g /L 溶液;抗坏血酸,100g /L 溶液;钼酸盐溶液;浊度一色度补偿液;磷标准贮备溶液;磷标准使用溶液;酚酞,10g /L 溶液:0.5g 酚酞溶于50mL95%乙醇中
仪器:医用手提式蒸气消毒器或一般压力锅(1.1~1.4kg/cm2);50mL具塞(磨口)刻度管;分光光度计。
样品制备:采取500mL水样后加入1mL硫酸调节样品的pH 值,使之低于或等于1,或不加任何试剂于冷处保存。
注:含磷量较少的水样,不要用塑料瓶采样,因易磷酸盐吸附在塑料瓶壁上。
试样的制备:取25mL样品于具塞刻度管中。
取时应仔细摇匀,以得到溶解部分和悬浮部分均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如样品中含磷浓度较高,试样体积可以减少。
测定步骤:过硫酸钾消解:向上述试样中加4mL过硫酸钾溶液,将具塞刻度管的盖塞紧后,用一小块布和线将玻璃塞扎紧(或用其他方法固定),放在大烧杯中置于高压蒸气消毒器中加热,待压力达1.1kg/cm2,相应温度为120℃时、保持30min后停止加热。
待压力表读数降至零后,取出放冷。
然后用水稀释至标线。
注:如用硫酸保存水样。
当用过硫酸钾消解时,需先将试样调至中性。
显色:分别向各份消解液中加入1mL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后加2mL钼酸盐溶液充分混匀。
注:①如试样中含有浊度或色度时,需配制一个空白试样(消解后用水稀释至标线)然后向试料中加入3mL浊度——色度补偿液,但不加抗坏血酸溶液和钼酸盐溶液。
然后从试料的吸光度中扣除空白试料的吸光度。
②砷大于2mg/L干扰测定,用硫代硫酸钠去除。
硫化物大于2mg/L干扰测定,通氮气去除。
铬大于50mg/L干扰测定,用亚硫酸钠去除。
分光光度测量:室温下放置15min后,使用光程为10mm或30mm比色皿,在700nm波长下,以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
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磷的含量。
注:如显色时室温低于13℃,可在20~30℃水浴中显色15min即可。
工作曲线的绘制:取7支具塞刻度管分别加入0.0,0.50,1.00,3.00,5.00,10.0,15.0mL磷酸盐标准溶液。
加水至50mL。
然后按测定步骤进行处理。
以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
扣除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和对应的磷的含量绘制工作曲线。
结果的表示:C=m/V
式中:m——试样测得含磷量,μg;
V——测定用试样体积,ml。
(10)铅[2]
测定原理: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重金属元素铅的含量,其是利用石墨材料制成管、杯等形状的原子化器,用电流加热原子化进行原子吸收分析的方法。
由于样品全部参加原子化,并且避免了原子浓度在火焰气体中的稀释。
仪器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汽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测定过程:实验前配制好标准样以备测定标准曲线实验前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分解法,在聚四氟乙烯坩埚中消解0.1-0.3g通过0.149mm(100目)孔径筛的风干土样,使土样中的欲测元素全部进入溶液,加入基体改进剂后定容,取适量溶液注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石墨炉内,按照预先设定的干燥、灰化、原子化等升温程序,使铅、镉化合物解离为基态原子蒸气,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根据铅、镉对各自特征光的吸收度,用标准曲线定量。
土壤中的铅、镉含量的计算式见铜、锌、铬的测定。
在加热过程中,为防止石墨管氧化,需要不断通入载气(氩气)。
根据表3-3仪器测量条件测定,当称取0.5g土样消解定容至50mL时,其检出限为:铅g
mg
.0
01
1.0,镉Kg
mg K
表3-3 仪器测量条件
元素铅
测定波长/nm 283.3
通带宽度/nm 1.3
灯电流/mA 7.5
干燥温度(时间)/℃(S) 80-100(20)
灰化温度(间)/ /℃(S) 700(20)
原子化温度(时间)∕[℃(s)] 2000(5)
消除温度(时间)∕[℃(s)] 2700(3)
氩气流量∕(mL·minˉ1)200
原子化阶段是否停气是
进样量/uL 10
(11)铬(六价)[3]
测定原理:在酸性溶液中,六价铬离子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
仪器:容量瓶、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室常用仪器。
试剂:丙酮、(1+1)磷酸溶液、(1+1)磷酸溶液、4g/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锌共沉淀剂、40g/L高锰酸钾溶液、铬标准储备液、铬标准溶液A(此溶液1ml含1.00g六价铬,使用当天配制)、铬标准溶液B(此溶液1ml含5.00g六价铬、使用当天配制)、200g/L尿素溶液、20g/L亚硝酸钠溶液、显色剂A(称取二苯碳酰二肼(C13N14H4O)0.2g,溶于50ml丙酮中,加水稀释到100ml,摇匀,储于棕色瓶,置冰箱中(色变深后不能使用))、显色剂B,称取二苯碳酰二肼1g,溶于50ml丙酮中,加水稀释到100ml同上操作。
水样测定:取适量(含六价铬少于50 g)无色透明水样,置于50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加入0.5ml硫酸溶液和0.5ml磷酸溶液,摇匀。
加人2ml显色剂A,摇匀放置5~10min 后,在540 nm波长处,用10或30 mm的比色皿,以水做参比,测定吸光度,扣除空白试验测得的吸光度后,从校准曲线上查得六价铬含量(如经锌盐沉淀分离、高锰酸钾氧化法处理的样品,可直接加人显色剂测定)。
标准曲线制作:向一系列50 ml比色管中分别加人0,0.20,0.50,1.00,2.00,4.00,6.00,8.00和10.00ml铬标准溶液A 或铬标准溶液B(如经锌盐沉淀分离法前处理,则应加倍吸取),
用水稀释至标线。
然后按照测定水样的步骤(4)进行处理。
以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所得的数据,绘制以六价铬的量对吸光度的校准曲线。
结果表示:按下式计算水样中六价铬含量(mg/L )六价铬含量以三位有效数字表示
六价铬(Cr 6+ ,mg/L )V m =
式中:m ——由校准曲线查得的水样含六价铬质量,
μg ;
V 一水样的体积,ml 。
3.4 测定结果
表3-4 现场测点结果
采样点 A B C D 采样时间 2014-5-14 10:30am 2014-5-14 10:30am 2014-5-14 10:30am
2014-5-14 10:30am 现场测定
记录 现场测定记录 水温 23℃ 23℃ 23℃ 23℃ pH 8.48 8.25 8.17
8.12 感官指标描述 现场天气晴,东南风2级,水面平静无漂浮物,水样颜色为淡黄色、没有气味 现场天气晴,东南风2级,水面平静无漂浮物,水样颜色为淡黄色、没有气味 现场天气
晴,东南风
2级,水面
平静无漂
浮物,水样
颜色为淡
黄色、没有
气味 现场天气晴,东南风2级,水面平静无漂浮物,水样颜色为淡黄色、没有气味 监测项目
A B C D 平均值 水温℃
23 23 23 23 23 色度(铂钴比色
3 3 3 3 3
法)
浊度(浊度仪法)20.4 17.2 16.3 15.5 17.35 pH 8.48 8.25 8.17 8.12 8.26 SS(mg/L)43.44 43.94 44.43 43.95 43.94 溶解氧(mg/L)7.0 6.9 7.2 7.3 7.1 化学需氧量22.3 20.3 21.2 19.7 20.87 氨氮(mg/L) 3.23 3.00 2.97 2.88 3.02 总磷(mg/L)0.578 0.543 0.487 0.465 0.516 铅(mg/L)0.07 0.05 0.06 0.05 0.0575 铬(六价)(mg/L)0.10 0.09 0.11 0.07 0.0925
表3-5 所有测定项目结果
4 污染评价
4.1 评价依据
水质评价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水质的物理化学参数的实测值为依据的评价方法,另一类是以水生物种群与水质的关系为依据的生物学评价方。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物理化学参数评价方法,其中又分:①单项参数评价法即用某一参数的实测浓度代表值与水质标准对比,判断水质的优劣或适用程度。
②多项参数综合评价法即把选用的若干参数综合成一个概括的指数来评价水质,又称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用两种指数即参数权重评分叠加型指数和参数相对质量叠加型指数两种。
水质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类型,采用相应的水质标准。
本次评价蚌埠市龙子湖水环境质量,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蚌埠市龙子湖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的第Ⅲ类水体标准。
表4-1 GB3838-2002第Ⅲ类水体标准
检测项目Ⅲ类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水温℃
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色度(铂钴比色法)——
浊度(浊度仪法)——
pH(无量纲)6-9
SS(mg/L)——
溶解氧(mg/L)≥ 5
化学需氧量≤20
氨氮(mg/L)≤ 1.0
总磷(mg/L)≤0.05
铅(mg/L)≤0.05
铬(六价)(mg/L)≤0.05
对于本次监测项目,我们选择对其中氨氮、总磷、铅、铬(六价)四个项目进行评价是否与第Ⅲ类水质标准超标、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对余下7个项目只评价是否与第Ⅲ类水质标准超标。
4.1.1 单因子指数法
计算公式Pi=Ci/Si,式中Pi为水样中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指数,Ci为污染物i的实测含量(mg/L),S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mg/L)。
单因子指数法可以判断出环境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但环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