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生物
一、单选题:共6题
1.下列有关人的成熟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能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C.通过差速离心法可以从成熟红细胞中分离出各种细胞器
D.成熟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不会发生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答案】B
【解析】成熟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A项错误;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没有发育成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项正确;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C项错误;成熟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会发生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且由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相当,细胞吸水和失水速率相等,D项错误。
2.下图表示三种酵母菌细胞(正常细胞、突变体A、突变体B)的蛋白质分泌过程,其中突变体A和突变体B的蛋白质分泌异常。
下对叙述错误的是
A.若细胞中蛋白质分泌异常,不能判断是何种突变类型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初步判断酵母菌突变体类型
C.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A、B的细胞膜蛋白更新速率不变
D.不同突变体的出现说明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突变体细胞中蛋白质可以沉积在内质网中,也可以沉积在高尔基体中,若细胞中蛋白质分泌异常,不能判断是何种突变类型,但可用同位素标记法初步判断酵母菌突变体类型;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A、B的细胞膜蛋白更新速率很低;不同突变体的出现说明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故C项说法错误。
3.70%的囊性纤维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因是编码一个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转运Cl-的功能异常,患者肺部黏液增多,细菌大量繁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FTR基因缺失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B.患者肺泡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通过性
C.可通过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此病
D.一对夫妇均为该病基因的携带者,生出患病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密码子在mRNA上,缺少的三个碱基在DNA(基因)上,A项错误;患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异常,但肺泡细胞的细胞膜选择通过性没有失去,B项错误;胎儿的突变基因可通过基因诊断等手段检测,C项正确;一对夫妇均为该病基因的携带者,生出患病孩子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项错误。
4.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15N标记一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核DNA,将其放在不含15N的环境中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都含15N
B.分别用C18O2和H182O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短时间内产生O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
C.用15NO3-供给植物,一段时间后,可在绿藻素、生长素、ATP、磷脂和纤维素等物质中检测到15N
D.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的实验组上清液放射性很高,其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答案】A
【解析】用15N标记一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核DNA,将其放在不含15N的环境中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且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了一次,
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都含15N,A项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O2来自于H2O的光解,B项错误;绿藻素、生长素、ATP和磷脂中含有氮元素,纤维素是多糖,其中不含氮元素,C项错误;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的实验组上清液放射性很高,可能是培养的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后释放了大量子代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中,D项错误。
5.下表为“探究NAA促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A是一种植物激素,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进行正式实验时应在D组和E组间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
C.该实验中无关变量有NAA的浓度、温度、处理插条的方法和时间等
D.当NAA浓度为0时,生根数不为0,可能是受植物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答案】D
【解析】NA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项错误;由图表可知D组月季生根数量较多,可能是NAA促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附近的浓度,若此实验是预实验,进行正式实验时应在C组和E组间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B项错误;该实验中温度、处理插条的方法和时间等是无关变量,NAA的浓度是自变量,月季生根数量是因变量,C项错误;当NAA浓度为0时,生根数不为0,可能是受植物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影响,D项正确。
6.下列诗句涉及的生态学原理不正确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种群间的共生关系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现象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种群间的捕食关系,B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6题
7.ATP既是神经元的“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信号分子。
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的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
ATP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却能满足细胞能量需求的主要原因是。
(2)用α、β、γ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把少量ATP的Pγ用32P 标记,几分钟后,发现细胞中32P出现在Pi中;而标记Pβ后做同样的实验,相同时间内,32P却不出现在Pi中,原因是。
(3)图中ATP和典型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细胞膜具有这一结构特性是因
为是可以运动的。
细胞间隙中的ATP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3个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物质X是。
(4)ATP可作为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原因是接受ATP信号的细胞(靶细胞)膜上具有。
为了验证ATP可作为信号分子这一结论,可用化学物质阻断,在刺激图中的细胞,靶细胞膜上应出现膜电位变化。
【答案】(1)ATP和ADP可相互迅速转化
(2)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靠近A的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
(3)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腺苷
(4)特异性受体(或受体1) 典型神经递质的释放(或典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释放ATP信号
【解析】(1) 由于细胞中ATP和ADP可相互迅速转化,因此ATP在细胞中虽然含量很少,却能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
(2)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靠近A的高能磷酸键
不易断裂,所以把少量ATP的Pγ用32P标记,几分钟后,发现细胞中32P出现在Pi中;而标记Pβ后做同样的实验,相同时间内,32P却不出现在Pi中。
(3)图中ATP和典型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因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细胞间隙中的ATP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3个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物质是腺苷。
(4)ATP可作为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原因是接受ATP 信号的细胞(靶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或受体1)。
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作用于受体细胞,引起膜电位变化。
要想验证ATP可作为信号分子这一结论,应先排除典型神经递质的作用,因此可用化学物质阻断典型神经递质的释放(或典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在刺激图中释放ATP信号的细胞,靶细胞膜上会出现膜电位变化。
8.某植物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个品种,科研人员将等量的生长状况相同的突变型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在不同光照强度(光强)下分别测定气孔开放度和光合速率,数据见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光强小于1000μmol•m-2•s-1时,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突变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 (填“更大”或“更小”),光合速率 (填“有”或“无”)明显增加,此时主要是 (填“光反应”或“暗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
(2)光强大于1000μmol•m-2•s-1时,突变型植株光反应 (填“增强”或“减弱”),暗反应 (填“增强”或“减弱”),光合速率增强;相同条件下,野生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据图分析,型植株更适宜栽种在强光环境中。
(3)将一定量的野生型植株叶片放入密闭容器,在适宜温度下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容器内CO2浓度变化情况为。
【答案】(1)更大无光反应
(2)增强增强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应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CO2供应已充足,且光照强度已达饱和点) 突变
(3)先下降,后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1)由图可知,光强小于1000μmol•m-2•s-1时,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突变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更大,光合速率无明显增加,此时主要是光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
(2)光强大于1000μmol•m-2•s-1时,突变型植株光反应增强,暗反应随之增强,光合速率增强;相同条件下,野生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应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或CO2供应已充足,且光照强度已达饱和点)。
两者相比,突变型植株更适宜栽种在强光环境中。
(3)将一定量的野生型植株叶片放入密闭容器,在适宜温度下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容器内CO2浓度变化情况为先下降,后维持相对稳定。
9.假设控制果蝇口器长(R)和短(r)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控制果蝇触角棒形(B)和正常形(b)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触角性状这对性状的遗传, (填“是”或“不是”)伴性遗传,其原因是。
若只考虑触角性状这对性状的遗传,某对果蝇杂交,子代雄性的表现型均为雌性不同,则亲本可能的基因组合有种。
(2)长口器棒形触角的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有种。
种群中现有各种性状的雌果蝇,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定一只长口器棒形触角雌果蝇的基因型,最好选择 (表现型)的雄果蝇与该雌果蝇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答案】(1)是 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
(2)5 短口器正常形触角
【解析】(1)控制触角性状的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是伴性遗传。
若只考虑触角性状的遗传,亲本基因型有X B X B、X B X b、X b X b、X B Y B、X B Y b、X b Y B、X b Y b 七种,当X b X b与X B Y b(或X b Y B)杂交时后代雌雄表现不同。
(2)长口器棒形触角的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有X R X R、X R X r、X r X r、X R Y、X r Y五种;长口器棒形触角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 R X R或X R X r,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定其基因型,最好选择基因型为X r Y的短口器正常形触角雄果蝇与该雌果蝇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10.下图甲表示某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为某种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比较图中a点和c点种内竞争的强度,a点 c
点(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
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甲的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2)同一草原生态系统中,斑马的种群数量多于猎豹,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是斑马。
(3)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性别比例也可通过影响 (种群特征)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导致种群的增长速率出现ef段变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有 (答出两项)。
(5)请在图乙中绘出与图甲对应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答案】(1)小于 c点种群数量多于a点 b
(2)营养级较低,获得的能量较多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
(4)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任意2项给分)
(5)
【解析】(1)由图甲可知,b点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点,d点的种群数量接近K值,c点种群数量多于a点,c点种内竞争的强度大于a点;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甲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2)同一草原生态系统中,斑马的种群数量多于猎豹,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斑马所处营养级较低,获得的能量较多。
(3)种群中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 ef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导致出现此变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5)与图甲对应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下:
11.【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并定期进行计数。
请分析回答:
(1)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酵母菌属于型微生物。
酵母菌菌种可放入℃的冰箱中临时保藏。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将适量酵母菌菌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请指出以上操作中的两个错误:①;②。
(3)如果观察到计数室(总体积为0.1mm3,共25个中格)5个中格总菌数是202个,菌液稀释倍数是103,则10mL该样品中酵母菌数是个。
(4)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酵母菌的数目,该方法与显微镜直接计数相比,测得的酵母菌数偏少,原因是:①由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在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②。
(5)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若进行振荡培养,酵母菌的增殖会更快,推测原因是:①;
②振荡培养还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的利用率。
【答案】(1)兼性厌氧 4
(2)应先振荡后再取样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培养液
(3)
(4)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为活菌数,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得的数量既有活菌又有死菌
(5)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繁殖较快营养物质
【解析】(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菌种一般放入4℃的冰箱中临时保藏。
(2)实验操作中有两个错误:①应先振荡后再取样,②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培养液。
(3)
根据题意,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是202×25/5=1010个,这是稀释103倍的体积为0.1mm3中酵母菌的数量,类比成10mL该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为:1010×103×10×103/0.1=1.01×1011。
(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酵母菌的数目,与显微镜直接计数相比,测得的酵母菌数偏少,原因是:①由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在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为活菌数,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得的数量既有活菌又有死菌。
(5)在实验过程中若进行振荡培养,酵母菌的增殖会更快,原因是:①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繁殖较快;②振荡培养还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12.【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科技工作者尝试用黄牛为代孕牛,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优质良种中国荷斯坦牛,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克隆牛的方式属于生殖,克隆牛的培育成功证明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实际上是通过核移植实现的:将从卵巢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至期,用微型吸管去核得细胞A,再注入良种中国荷斯坦母牛体细胞的细胞核,通过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为重组细胞。
(3)为多获得良种胚胎,当重组细胞发育至囊胚时期,可用技术得到二分胚,该技术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将,否则会影响之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4)实验中发现,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是。
(5)上述克隆牛的遗传物质与供体牛的 (填“是”或“不是”)完全相同,原因是。
【答案】(1)无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MⅡ中)
(3)胚胎分割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4)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全能性相对困难
(5)不是克隆牛绝大部分DNA来自于供体细胞核,但细胞核外还有少量的DNA来自于卵母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
【解析】(1)据图可知,获得克隆牛的方式是无性生殖,克隆牛的培育成功证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核移植时期,将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或MⅡ中) 的卵母细胞去核,再注入良种中国荷斯坦母牛体细胞的细胞核,通过电刺激获得重组细胞。
(3)为多获得良种胚胎,当重组细胞发育至囊胚时期,可用胚胎分割技术得到二分胚,该技术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5)上述克隆牛的遗传物质与供体牛的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克隆牛的绝大部分DNA来自于供体细胞核,但细胞核外还有少量的DNA来自于卵母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