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操作不当的原因与技术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间试验操作不当的原因与技术要点
摘要针对田间试验示范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错误、操作不当,提出正确的高效率低误差田间试验操作技术要点。
关键词田间试验;操作不当;技术要点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够有能力承担上级业务部门或其他科研部门下达或安排的各种试验示范,并能写出逻辑性强、科学合理的试验示范总结或有实用价值的论文,但据调查和了解,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试验示范实施人在实施试验示范的过程中方法错误,操作不当。
1操作不当及其原因
如,在一个有7个水稻品种参试的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品比试验中,存在如下低效率高误差的不当操作。
(1)在小区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小区间和重复间的间距一定的情况下,试验实施人不是用皮尺先量完21个小区及其区间所构成的整个试验区域所占面积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各小区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小区间的间距再确定各个小区在先前量好的整个试验区域中的位置后再进行水稻种植,而是先量完第1个小区的长度和宽度,种上第1个小区的水稻,空出间距后再量出第2个小区的长度和宽度,再种上第2个小区的水稻,以此类推直至第21个小区。
(2)为了确定一个矩形区域,试验实施人会连续量出3个或2个直角,即先量好第1个直角,然后沿该角的一边走,到一定的位置后再量出第2个直角,如此一直到第3个直角完成为止。
以上两例仅是田间试验示范操作中众多的不当操作之一。
据笔者和笔者农业战线上的同行在全国15个县调查了解,在田间试验中产生不当操作的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在接到上级业务部门或其他科研部门给的试验后,因“工作繁忙”而转手把试验低价交给一些所谓的“肯干爱干”但毫无试验经验,或没经过正规田间试验操作培训的下级部门的某些人或其他部门的某些人,还有的不当操作是由于试验经费几经转手后到具体实施人的手中时所剩无几,比如上级部门给的试验经费是2 000元,但到具体实施人手中时仅有200元,由于试验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又不得不做,具体实施人明知有些操作是错误的但也将错就错,整个试验过程敷衍了事,虽然他们的试验总结结构严谨,数据有条有理,看不出半点破绽,但其结
果、数据的科学性却值得商榷。
2操作技术要点
在各种田间试验中,如果试验实施人操作方法不当,不但会人为地增加整个试验的误差,而且还会极大地浪费掉试验实施人宝贵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反之,如果操作方法科学合理,则会减低人为误差,并能提高工作效率。
2.1用木棒做记号时木棒的插法
当记号绳或皮尺拉直拉紧时,在该插入木棒的地方,木棒恰好贴着记号绳或皮尺但又没有压迫绳或尺的力,木棒垂直插入地面,所有的木棒都在绳或尺的相同的一边,要在左边都在左边,要在右边都在右边,要在上边都在上边。
2.2试验地矩形区域的测划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比用勾股定理测划矩形区域效率更高而误差更小的一个直角定矩形的直角尺法。
2.2.1所需材料。
①长50cm,直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而质地坚硬的木棒若干根(木棒太长太短都不利于操作,棒的直径越小则误差越小,但太小则硬度不够)。
②长50m的皮尺1个(100m更好,以便用于占地特别大的试验)。
③直径0.5cm、弹性小、耐力度大的绳子若干米(绳子直径越小误差越小,但太小则耐力度不够)。
④工作人员3人(5人更好,但人多浪费人力资源)。
⑤最短直角边至少30cm的正规厂家生产的直角尺1个(直角尺越大误差越小)。
2.2.2操作步骤。
此处以一个长25m、宽20m的矩形为例,具体介绍每一步操作,见图1。
(1)划定矩形的第一角点。
①根据大田形状及试验区域矩形在大田中的位置,先用绳子粗略地拉出矩形的第1边AB,第1边的长度约为26m,AB≈26m,用木棒在绳的0m处和26m处即A点和B点把绳子固定好,此时绳子应处于拉直绷紧的状态。
②用绳子粗略地拉出矩形的第2边CD,第2边的长度约为21m,CD≈21m,第2边CD与第1边AB分别在离各自最近末端约20cm的O点相交,且第2边与第1边形成的交角约为90°。
③把直角尺的直角放于第1边AB与第2边CD相交形成的约90°角内,直角尺的一个直角边紧贴在第1边AB上,即直角尺的这边与第1边AB 是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极为缓慢地移动第2边(处于拉直绷紧的状态)的D点,当第2边CD与直角尺的另一个直角边处于同一直线上时,用木棒固定好D点,此时DOB角就是一个直角,用木棒在两线相交的O点处垂直插入地面以作标记,这样,矩形的第一个角点O点就划定了。
(2)划定矩形的第2角点。
在第1条绳AB上以O点为0点用皮尺量出25m,皮尺的25m处为E点,OE=25m,用木棒在E处垂直插入地面以作标记,这样矩形的第2个角点E点就划定了。
(3)划定矩形的第3角点。
在第2条绳CD上以O点为0点用皮尺量出20m,皮尺的20m处为F点,OF=20m,用木棒在F处垂直插入地面以作标记,这样矩形的第3个角点F点就划定了。
(4)划定矩形的第4角点。
把皮尺的0点固定于E点,把皮尺的45m 处固定于F点,把皮尺的20m处移向矩形的第4角点I点,当皮尺的20m处分别与E点和F点拉直拉紧时,皮尺的20m处就是矩形的第4角点I点,用木棒在I 点垂直插入地面以作标记。
矩形的4个角点一定,整个矩形也就定了。
2.2.3直角尺法与勾股定理法的比较。
在大田实际操作中,测划矩形用直角尺法(直角尺的最短边不能少于30cm)比用勾股定理法效率更高、误差更小,因为用勾股定理法时确定直角的3个点是用有一定直径的木棒在皮尺的一定部位定点,木棒的点并不是理论上极小的点,一旦木棒的点错位一丝毫,整个矩形的其他角点就会位置大错。
使用直角尺法由于保证了矩形的其中2个边分别与直角尺的2个边在一条直线上(图1第3步),所以误差极小,又由于少了用勾股定理法的前几个步骤,所以工作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
2.3试验地小区的测划
此处以一个有5个处理、处理间间距为40cm、3次重复、重复间间距为50cm、小区长5m、宽3.5m共15个小区的田间试验为例,介绍一种绳索标记法。
2.3.1操作步骤。
(1)在图纸上画出整个试验的田间设计图,并计算出各小区的位置尺寸,如图2 中的第1步。
(2)准备3条绳子,并用油漆在绳子上标出各小区位置的尺寸点,其中2条是一样的,分别作出0m、3.5m、3.9m、7.4m、7.8m、11.3m、11.7m、15.2m、15.6m、19.1m处的记号点,另一条作出0m、5.0m、5.5m、10.5m、11.0m、16.0m 处的记号点,记号点越小越好,但要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步工作最好在试验移栽日前完成。
(3)先按照试验地矩形区域的测划方法划出整个矩形区域,然后见图2第2步,把有记号点的绳子拉直,第1条的0m处和19.1m处分别位于整个矩形的左下角点和右下角点,第2条的0m处和19.1m处分别位于整个矩形区域的左上角点和右上角点,第3条的0m处和16m处分别位于整个矩形区域的左下角点和
左上角点。
(4)在第3条绳上的各记号点处,用木棒垂直插入地面以作标记,标记完后绳子往右移到上下两条绳的最近标记点上并对应好各自的位置,用木棒再作标记,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小区标记完为止。
2.3.2绳索标记法与皮尺定点法的比较。
使用绳索标记法时,由于绳子的直径(0.5cm)比皮尺的宽度(1.8cm)小得多,又由于认绳子上的记号点比在皮尺上找出特定长度的点要容易得多,所以即使是普通劳动者在试验实施人的指导下也能迅速地完成任务,而且和皮尺定点法相比其效率要高,误差也小。
2.4试验作物的移栽
2.4.1各小区栽培密度相同即行株距相同的移栽。
与用绳索标记法划小区的原理一样,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小区的长度和宽度、区间间距、重复间距、株行距,事先在3根绳索上标上记号点,如图2中第2步一样,把绳索的相互位置放好后,绳索上的记号点就是我们要栽植的地方(如果绳索上的点与先前定点的木棒位置有很小的出入是因为插木棒的人为误差的原因,此时以绳索上的点为准),移动绳(其他2根绳是固定的)通过的小区,每个小区至少保证1人,当绳上的全部记号点都栽完后,把绳索移向下一行,以此类推,直到整个试验栽完。
这种栽培方法使得植株在整个试验地内分布非常均匀,而且完美得横竖成行。
由于每个小区都有1个人负责,所以出错的几率很小。
2.4.2各小区栽培密度不同的移栽。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完成,但仍然是事先根据处理要求,做好各小区的记号绳,栽时照记号绳上的点栽下。
2.4.3品比试验作物的移栽。
在苗床上起苗时,不同的品种单独放在一个运输工具(如篮子、背兜)内,并随品种一起放好品种标签(切勿单凭头脑记忆哪个人或哪个运输工具运的是哪个品种,否则一旦记错整个试验就报废了,所有前期的工作也白费了),标签最好用铅笔填写(防水),各品种的移栽苗运到大田后,根据试验设计并看清标签后,把不同的品种移栽苗放于相应的小区内,然后栽插。
2.5肥效试验肥料的准备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事先准备好所需肥料,并称出各小区的用量,称好后每个小区肥料单独用一个袋子装好(如有多种肥料要混匀),同时附上用铅笔填写的标签。
肥料运到大田后,先看清标签,然后再根据施肥要求,把肥料均匀施于各自相应的小区内。
称肥料这个步骤应该在试验移栽日前完成,切勿移栽日在大田里完成这个步骤,因为移栽一般都是在早晨进行,很多工人等着你的指挥,如果在大田还要准备各种东西的话,从而手忙脚乱,从而浪费时间和人工。
2.6种子的匀播
根据播种量和苗床面积,先用手量一下每把(手中一次握的量)种子应播多少面积,这样稀密度在心中就有数了,全部种子分3次播完,第1次把种子总量的60%匀播于整个苗床内,依次类推,第2次30% ,第3次10%,第2次和第3次同时还要补床上种子稀少的地方。
播种时,抓取适量的种子于手掌内(量的多少取决于手掌的大小,以方便操作为宜),掌心向上,手臂(主要是前臂)左右摆动,根据要播种的地方和量的多少决定摆动的幅度和频率,同时用指间的缝隙决定单位时间内种子的落下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