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公共管理的兴起(6)
1.1 时代变迁和公共管理的兴起
1.2 公共管理的逻辑基础:公共事物
1.3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和研究对象
第2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8)
2.1 公共选择与委托代理理论
2.2 官僚、政党与寻租理论
2.3 集体⾏动与⽴宪经济学
第3章政府(10)
3.1 政府与政府间关系
3.2 政府失灵
3.3 传统政府组织困境与改⾰
3.4 政府再造模式
第4章⾮政府组织(6)
4.1 ⾮政府组织概述
4.2 ⾮政府组织的作⽤与局限
4.3 ⾮政府组织的组织与管理
4.4 ⾮政府组织的发展
第5章公共企业(6)
5.1 公共企业的性质
5.2 公共企业的功能与作⽤
5.3 公共企业改⾰
第6章私⼈部门(6)
6.1 重新认识私⼈部门的性质及其责任
6.2 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实现条件和⽅式
6.3 政府与私⼈部门参政与公共事务的绩效
6.4 中国私⼈部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第7章政治管理(6)
8.1 政治管理的含义与功能
8.2 政治过程:公共管理的政策活动
8.3 政治环境:公共管理的势能关系
8.4 政治权能:公共管理的胜任⼒结构
第8章社会管理(8)
8.1 社会管理概述
8.2 基层参与社区管理
8.3 城市化与⽼年社会管理8.4 公共危机管理
第9章公共服务(8)
9.1 公共服务概述
9.2 公共服务的内容
9.3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与改⾰9.4 公共服务创新
第10章公共管理的策略(8)12.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2.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12.3 公共部门⽬标管理12.4 治理⼯具
《公共管理学》教案
第⼀章绪论:公共管理的兴起
A、本章⽬的、要求
本章⽬的是使学
⽣了解公共管理学的
基本概念、基本思想
以及内容整体框架,
要求学⽣了解公共管
理学作为⼀门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
学科其产⽣、发展的
过程与规律,以及学科
的特点等,掌握公共
管理的涵义和公共管
理学的研究对象。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公共管理的起源和演变
2.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3.新公共管理
4.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
5.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
研究对象及⽅法
B2难点
1.公共管理的基本范畴
2.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基本
特征
3.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逻辑
起点
C、讲课的思路
第⼀章绪论:公共管理的兴起第⼀节时代变迁和公共管理的兴起⼀、公共管理的起源和演变
1.公共管理的阶级性与社会性
2.公共管理职业化
3.⾏政国家
⼆、公共管理是时代的产物
1.西⽅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2.科技⾰命和全球化浪潮
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之间的⽭盾
4.公共管理兴起的直接原因
三、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四、新公共管理
1.新公共管理范式的⽅
法来源
2.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基
本特征
3.关于新公共管理范式
的争论
第⼆节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基础:公共事务
1.公共事务的内涵
2.公共事务的特性
3.公共事务传统治理⽅式:
政府垄断
4.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治
理危机与治理思维创新⼆、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利益1.利益追求的合理性与
合法性
2.公共利益的内涵
3.公共利益实现的复杂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和⽅法
⼀、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
2.私⼈管理与公共管理
3.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4.公共管理的要素
⼆、⾏政管理学、公共⾏政学和公共管理学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
政学的继承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

3.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逻
辑起点
4.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主
线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法
1.历史分析法
5.归纳分析法
6.案例分析法
7.⼼理研究法
D、思考题:
1.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2.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是什么?
3.公共管理学有哪些学科特点?
4.以中国为例,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现在⾯临的主要挑战。

5.全球化对公共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6.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如何运⽤这些⽅法E、本章6学时
第⼆章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
基础
A、本章⽬的、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公
共管理学的学科基础,
要求学⽣理解该学科
的特点、内涵、发展规
律以及有关该学科的
教育模式等问题。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公共选择与委托代
理理论
2.官僚、政党与寻租
理论
3.集体⾏动
4.企业理论
B2、难点
1.公共选择与委托理

2.集体⾏动
C、讲课思路
第⼆章公共管理理

⼀、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
理论及其
产⽣
2.公共选择
理论的四
个美国阵

3.公共选择
理论的基
本观点
4.对我国公
共管理改
⾰的⼀点
前瞻
⼆、委托—代理理

1.委托、代理及
其代理成本
2.激励机制
三、交易费⽤理论
1.交易费⽤
2.交易⾏为假定
3.交易费⽤的维

4.科斯定理
第⼆节官僚政党与寻租理论⼀、官僚理论
1.垄断官僚理论
2.竞争官僚理论
3.官僚机构的效
率分析
⼆、政党理论1.党纲与公共物品需求
2.选举规则与政党数⽬
三、寻租理论
1.寻租
2.寻租的社会成本
3.寻租的再分配效应
4.寻租与政治秩序
第三节集体⾏动与⽴宪经济学⼀、宪制经济学概述
⼆、思想先驱与代表⼈物
三、宪法的经济理论
1.最优决策规则的选择:宪法
的⼀般经济理

2.宪制政府理论
3.政府的宪制约束失灵
4.规则与效率
5.规则与公平
6.宪法改⾰
四、企业理论
1.企业再造理论
2.虚拟企业
3.团队精神
4.学习型组织
D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新公共管理?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新瓶装旧酒,你同意这⼀看法吗?
2.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径为何?你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开拓?
3.谈谈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的启⽰。

E、本章8学时
第三章政府A、本章⽬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政府与政府间关系以及政府再造模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理
解政府间关系和政府
失灵,以及政府再造的
内涵与当代政府再造
的背景,把握市场式政
府的基本理念与实施
策略,了解国际政府再
造的做法与经验,并分
析和预测中国政府再
造的前景。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政府与政府间关系
2.政府失灵理论
3.政府再造模式
B2、难点
1.政府失灵理论
2.政府再造
C、讲课思路
第三章政府
第⼀节政府与政府间关系
⼀、政府性质
1.⼴义政府与狭义政府
2.政府赖以成⽴的基础
3.政府性质
⼆、政府间关系理论概述
1.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2.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3.研究政府间关系的理论途径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特点
1.传统的中央政府与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模式
2.分税制下的政府关系
3.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付制度
4.逐步建⽴公共财政框架
第⼆节政府失灵理论
⼀、政府失灵的出现及含义
⼆、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1.政府失效具体体现
2.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
3.补救政府失灵的政策性主张三、对我国政府机构改⾰的启⽰
1.政府失灵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借鉴意义
2.全⾯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第三节传统政府组织的困境和变⾰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1.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2.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传统科层制的困境
1.对传统科层制理论的评述
2.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
三、公共组织的变⾰
1.公共组织变⾰的主要动因
2.公共组织变⾰的⽬标
3.公共组织变⾰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政府再造模式
⼀、市场式政府管理模式
1.市场式政府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2.市场式政府模式的基本内容
⼆、参与式政府模式
1.参与式政府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念
2.参与式政府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弹性化政府模式
1.弹性化政府的基本观点和理念
2.弹性化政府模式的基本内容
四、解制型政府模式
1.解制型政府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念
2.解制型政府模式的基本内容
D、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府再造的性质?2.分析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再造的背景和原因。

3.何谓企业型政府?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如何评价企业型政府理论?5.当代各国政府再造的主要策略是什么?6.20世纪中国政府改⾰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7.中国政府改⾰的主要议程是什么?
8.探讨中国政府改⾰的前景E、本章10学时
第四章⾮营利组织A、本章的⽬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
营利组织特征和其在
中西⽅的发展,要求学
⽣掌握政府与⾮营利
组织的区别和联系,以
及⾮营利组织的作⽤
及其局限性。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政府与⾮营利组织
的区别
2.政府与⾮营利组织
的联系
3.⾮营利组织的作⽤
4.⾮营利组织发展的
局限性
B2、难点
1.⾮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性
2.⾮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展望
C、讲课思路
第四章⾮营利组织
第⼀节⾮营利组织概述
⼀、⾮营利组织的含义
⼆、⾮政府组织产⽣发展的原因
1.社会原因
2.经济原因
3.特定的时代背景
三、政府与⾮营利组织的区别
1.运⾏基础
2.⾏为特征
3.交易模式
4.税法规制
5.管理职能
6.管理⽅法
四、政府与⾮政府组织的联系
1.政府与⾮营利组织的联系
2.政府与⾮营利组织之间的⽭盾
第⼆节⾮营利组织的作⽤与局限
⼀、⾮营利组织的基本社会作⽤
1.社会服务功能
2.社会沟通功能
3.社会评价功能
4.社会裁断功能
5.社会调节功能
6.社会协调、代理功能7.倡导社会⽂明功能
⼆、⾮营利组织的基本政治作⽤
1.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
2.政府权⼒的监督者
3.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
4.公民参政素质的促进者
三、⾮营利组织在转型期所拥有的独特功能
1.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培育和规范市场
3.推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4.形成⾃律性的社会秩序
四、⾮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性1.志愿组织的⾮志愿性
2.独⽴组织的⾮独⽴性3.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
4.受到责任和腐败问题的困扰
第三节⾮营利组织的组织与管理
⼀、⾮营利组织的成⽴制度及其法律地位
⼆、⾮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制

三、⾮营利组织的设计与分⼯制度
1.⾮营利组织设计与分⼯的部门化
2.⾮营利组织设计与分⼯的层级化
四、⾮营利组织的运⾏机制
1.⾮营利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
2.志愿者参与机制
3.⼈⼒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
五、⾮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节⾮营利组织的发展⼀、世界上⾮营利组织的发展概况⼆、我国⾮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1.政社不分
2.经费不⾜
3.能⼒不⾜
4.法制的缺陷
5.政策实施中的不⾜
三、⾮营利组织在西⽅国家的发展趋势
1.努⼒提⾼知名度
2.明确法律地位
3.密切与政府的合作
4.⼤⼒倡导慈善捐助
5.提⾼公众的信任度
6.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
7.⾮营利组织的全球化
四、⾮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展望
1.社会基础在改善
2. 政治民主化在推进
3.公民参与意识在增强
4.⾮营利组织⾃⾝能⼒在提⾼
5.相关法制规范体系建⽴
五、促进我国⾮营利组织发展的措施
1.⿎励建⽴政府与⾮营利组
织间的合作关系
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营利组织发展
3.政府制定扶持⾮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4.⾮营利组织积极加强⾃⾝的建设
D、思考题:
1.⾮营利组织的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在我国⾮营利组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不同?
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营利组织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理解⾮营利组织中的志愿失灵问题?
4.谈谈我国的事业单位和⾮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事业单位改⾰?
E、本章6学时
第五章公共企业
A、本章⽬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公
共企业的特征和作⽤,
要求学⽣能区分公共
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共
企业的涵义和特征、公
共企业的功能和作⽤;
掌握民营化的内涵。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公共企业的涵义和
特征
2.公共企业的功能和
作⽤
3.公共企业改⾰
B2、难点
1.公共企业与国有企业
2.民营化
C、本章思路
第五章公共企业
第⼀节公共企业的性质⼀、公共企业的涵义与性质1.公共企业的争论
2.公共企业的涵义
3.公共企业与国有企业4.公共企业的特征
5.公共企业的经营形式
⼆、传统公共企业的责任与产权归属
1.传统公共企业的理论产权2.公共企业的事实产权运作及责任归属第⼆节公共企业的功能和作⽤
⼀、公共企业的功能
1.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2.宏观调控功能
⼆、公共企业的作⽤领域
1.公⽤事业
2.公共服务
3.竞争性企业
4.管制机构
三、公共企业的作⽤表现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纠正政府失灵
2.推动本国⼯业化、信息化,发展民族经济
3.弥补私⼈企业缺陷,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第三节公共企业改⾰
⼀、西欧公共企业改⾰
1.西欧传统公共企业的产⽣
2.西欧公共企业的改⾰
⼆、中国国有企业改⾰和公共企业的兴起
三、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公共企业股权多元化
1.民营化的内涵
2.国有企业民营化原因
3.国有企业民营化途径4.公共企业股权多元化
D、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公共企业的性质?
2.试述国有企业与公共企业的联系与区别。

3.简述公共企业的功能与作⽤。

4.联系我国国有企业改⾰的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发展趋势。

E、本章6学时
第六章私⼈部门对
公共管理的参与
A、本章的⽬的和要求
本讲重点阐述私
⼈部门对公共管理的
参与问题,要求学⽣掌
握私⼈部门的界定、私
⼈部门的⾓⾊和责任、
私⼈部门参与公共事
务的实现条件和⽅式
及中国私⼈部门参与
公共事务存在的问题。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私⼈部门的界定
2.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
3.公共事务的绩效
B2、难点
1.公共事务的绩效
2.中国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存在的问题
C、讲课思路
第六章私⼈部门对公共管理的参与
第⼀节重新认识私⼈部门的⾓⾊及其责任
⼀、关于私⼈部门的传统界定
⼆、私⼈部门的公共⾓⾊:新时代的新认识
1.私⼈部门对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过程参与
2.成本——收益分析:私⼈部门也可以在公共事务治理中起作⽤3.政府失灵:需要私⼈部门的公共⾓⾊
第⼆节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实现条件和⽅式
⼀、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实现条件
1.制度可许性
2.经济可欲性
3. 技术可⾏性
⼆、私⼈部门参与者公共事务的机制和⽅式
第三节政府与私⼈部门参政及公共事务的绩效
⼀、私⼈部门参与者公共事务治理的绩效
⼆、政府在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的作⽤
1.引导和⽀持
2.规制和监督
第四节中国私⼈部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中国私⼈部门参与者公共事务的背景⼆、中国私⼈部门参与公共事
务的范围与作⽤
三、中国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存在的问题
D、思考题:
1.对于私⼈部门的传统界定有哪些?
2.我国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条件有哪些?
3.我国私⼈部门参与公共事务存在哪些问题?
E、本讲6学时
第七章政治管理
A、本章⽬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政
治管理的特性,要求学
⽣掌握政治管理的涵
义和作⽤、公共管理的
政策活动过程、公共管
理的势能关系及公共
管理的胜任⼒结构。

B、重点、难点
B1、重点
1.政治管理的概念
2.⼏种关系的⽐较
3.政策的制定和执⾏
4.政治资源
B2、难点
1.公域与政治管理
2.治理与善治
3.政治权能
C、讲课思路
第七章政治管理
第⼀节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
⼀、政治管理的概念
1.政治管理的争鸣
2.公域与政治管理
3.权⼒与政治管理
4.政治管理的含义
⼆、⼏组关系的⽐较
1.治理与善治
2.政治策略和管理策略的互动
3.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第⼆节政治过程:公共管理的政策活动
⼀、政策的制定
1.政策制定的依据
2.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
⼆、政策的执⾏
1.规章制度
2.⾏政裁决
3.法律实施
4.项⽬运作
第三节政治环境:公共管理的势能关系
⼀、公共管理的政治权⼒场
⼆、公共管理的诸种政治关系
1.⾏政管理与⽴法机构的关系
2.⼀般公共管理者与政府官员的关系
3.公共管理者与客户的关系
4.公共管理关联机构的关系
5.公共管理者与媒体的关系
6.公共管理者与公众的关系
第四节政治权能:公共管理的胜任⼒结构
⼀、政治资源
1.外部⽀持
2.专业化
3.领导能⼒
4.政治成本
⼆、政治策略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D、思考题:
1.如何对公域进⾏界定?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处理好公共管理者与媒体的关系。

3.我国公共管理的政治策略有哪些特点?
E、本讲6学时
第⼋章社会管理
A、⽬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社会管
理与公共危机管理,要求学⽣掌握社会管理的涵义和特点、城市化与社区管理、政府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