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3.如图所示,严寒的冬季,将热水泼向空中,立刻变成冰凌。

与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相同的是()
A.荷叶上水珠消失B.山头上浓雾弥漫C.潮湿的衣服结冰D.草叶上有霜产生4.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 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cm
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165cm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9.6s 5.一只温度计,刻度均匀但不准,将它放入一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显示的温度是-2℃;放入一标准气压下沸水中的示数是98℃;若将此温度计放入室内空气中,示数为26℃,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A.24℃B.26℃C.28℃D.30℃
6.
如图所示,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B.镜子里的像——光的反射
C.耀眼的铁栏杆——光沿直线传播
D.树荫下圆形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7.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事实上水能灭火,也能生火.某塑料大棚因为雨后没有及时清除棚顶凹处的积水而发生了火灾,这是因为
A.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8.在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矫正做法的是()
A.B.
C.D.
9.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月亮B.云层C.停在路边的汽车D.远处的高山10.甲、乙两小车在平直轨道上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由图像判断错误的是
A.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C.经过6秒,两车相距0.6米
D.通过3.6米的距离,甲车比乙车少用3秒
二、填空题
11.弹奏吉他时,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琴弦的_________;夏秋时节来到花园湾湿地公园,耳边会传来悦耳的鸟叫和蛙鸣,我们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能分辨出鸟叫和蛙鸣。

12.如图所示,一密闭激光发射器从水槽侧壁射出一束激光,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 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________(选填“左”或“右”或“仍在O点”)侧.
1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看起来是______。

红、绿、蓝、白4束光一起通过蓝色的玻璃后照射在白纸上,纸上有______个光斑,分别是______(填颜色)。

14.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会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现象。

(1)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白烟是______(选填固液或气)态;
(3)汗的形成是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15.如图所示的透镜是___________透镜,用这种透镜做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
___________眼。

16.如图所示,用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___尺精密些,选用正确尺子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___________。

17.周末阳光明媚,小红和妈妈一同来到天鹅湖边散步,看到湖中树影摇曳,鱼儿戏水。

小红看到的树影是______所形成的像,看到的鱼儿是______所形成的像。

18.春天校园里鲜花盛开,小明用照相机将美丽的鲜花拍摄了下来。

照相机的镜头对光线
有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若想使鲜花的像更大一些,应使镜头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鲜花。

若小明想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取景范围可以将
焦距调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

三、作图题
19.(1)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1)所示,请画出平
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_______)
(2)如图(2)所示,S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像S'的位置,并画出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_______)
(3)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玻璃砖,穿过玻璃砖后从另一表面射出。

请在图(3)中画
出该光路图(不考虑光的反射)。

(_______)
四、实验题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友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铜600.76
B铜600.89
C铜60 1.02
D铜800.76
E铜①②
F铜1000.76
G钢80 1.02
H尼龙80 1.02
I尼龙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更好地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 ___________(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2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该装置的安装顺序是
______(选填“从A到B”或“从B到A”)。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

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如图2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当时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再仔细观察图像时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高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2.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温度达到90ºC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经过了5 min,得到的温度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时间(min)012345678910温度(℃)9092949698999999959999(1)从实验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第________分钟的数据记录的是错误的,依据是
________你觉得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2)从沸腾的图象中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__℃。

(3)请在图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图象。

(_______)
(4)我们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小明测得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只有99℃,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一个原因)。

23.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竖直纸板可沿虚线ON折叠。

(1)该实验选用纸板的目的是______。

(2)如图乙,若将硬纸板绕ON折转,将F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图甲中,如果将光线逆着AO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O点时,此时光线会沿着OA 方向射出,这说明____________。

(4)实验中还能从甲平面镜中看到入射光线AO所成的像CO(图中未画出),当入射角i 等于43o时,∠AOC=_______o,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______是对称的。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______;
(2) 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A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小明用光屏代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4) 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她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

25.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这时的物距是___________cm,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立,缩小的实像,若使蜡烛向右靠近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_____移(选填“左”、或“右”)。

(3)下表为小明做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分析数据,从第2次实验信息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得越来越短,它在光屏上的像逐渐向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表中第
___________次实验成像的原理相同。

实验序号物距/cm像距/cm成像情况
13020倒立、缩小、实
22424倒立、等大、实
32030倒立、放大、实
418 36倒立、放大、实
58正立、放大、虚
26.
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先放在斜面底端后来移至斜面的中部,顶端、中部、底端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小红同学用电子停表记下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1) 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

放置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
(2) 如图,用刻度尺测量s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s1的读数是______cm,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v1=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如图像中能够较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详解】
A.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错误符合题意;
D.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详解】
A .医院中用“
B ”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 错误; B .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 错误;
C .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 正确;
D .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C 【详解】
A .将热水泼向空中,立刻变成冰棱,热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荷叶上水珠消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 不符合题意;
B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 不符合题意;
C .潮湿的衣服结冰,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C 符合题意;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后凝华形成的,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4.C 【详解】
A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故A 不符合题意;
B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0.24cm ,故B 不符合题意;
C .中学生的身高一般为165cm ,故C 符合题意;
D .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 ,时间约为16s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5.C 【详解】
不准确温度计上的1℃代表的温度为
()
1982t =
=--100℃

由此可见,不准确温度的1℃和标准温度计表示的1℃大小相等,所以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28 262
t+
==
℃℃℃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镜子里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耀眼的铁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小孔成像现象,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分析解答.
下雨后,在塑料棚顶凹处的积水就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阳光通过此“凸透镜”会聚到易燃物上时,容易发生火灾.
故选A.
【点睛】
关键是牢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基本作用,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并能运用其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8.D
【详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弱,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应该用凸透镜进行矫正,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月亮在云层中穿梭,是月亮相对云层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云层是参照物,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2)根据两车的速度大小,结合运动方向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变化情况。

(3)由图象直接找出经过6s,甲车与乙车间的距离。

(4)根据速度公式分别求出甲、乙两国通过3.6m所以时间,得出时间差。

【详解】
A、由图象知甲车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



,乙车的速度
3.6m
0.3m/s
12s
s
v
t
===




可见v甲>v乙,故A错误。

B、由于v甲>v乙,且都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B正确。

C、由图象知:经过6秒,s甲=2.4m,s乙=1.8m,两者相距s=s甲-s乙=2.4m-1.8m=0.6m,故C 正确。

D、通过s=3.6m的距离,
3.6m
9s
0.4m/s
s
t
v
'===


;由图象知:t乙=12s,甲车比乙车少用12s-
9s=3s,故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1.振动音色
【详解】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优美的琴声是来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鸟叫和蛙鸣。

12.左仍在O点
【解析】
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某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向水槽中缓慢注入水,当水面与M点相平时,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当水面与N点相平时,光由发射器射出后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故水槽底部光斑仍在O点.
点睛:本题解题技巧:画出对应的液面和大致的光路图,即可确定光斑的位置,从而做出判断.
13.白黑透明 2 蓝,蓝
【详解】
[1][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所以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看起来是透明的。

[4][5]蓝色的玻璃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蓝光,红光和绿光不能透过,蓝光经过玻璃折射后在白纸上会形成蓝色光斑,白光是复色光,其中只有蓝光能透过蓝色玻璃,白光中的蓝光透过玻璃后也会形成一个蓝色光斑,所以纸上会有两个蓝色光斑。

14.凝华液放热
【详解】
(1)[1]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2)[2]冰棒上冒“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3)[3]玻璃杯杯外壁“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15.凸远视
【详解】
[1]由图可看出,通过透镜看到书上的字变大了,所以该镜是凸透镜。

[2]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所以该镜可以用以矫正远视眼。

16.A 2.20cm
【详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由刻度尺A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20cm。

17.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详解】
[1]看到湖中的树影是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

[2]看到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眼睛形成的像,属于折射。

18.会聚靠近小
【详解】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照相机成的是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则,要想使鲜花的像更大一些,应该减小物距,即镜头靠近鲜花。

[3]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应将焦距调小,相当于增大物距,则像变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三、作图题
19.
【详解】
(1)[1]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过反射点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如下图所示;此时入射角为
1
×(180°-60°)=60°
2
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所以,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30°夹角放置,如图所示:
(2)[2]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点交平面镜于点O,沿
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3]光从空气垂直进入玻璃砖,所以其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ABC ADF 80 1.02 同一根琴弦
【详解】
(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应选用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要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应选用A、D、F的琴弦进行实验。

(2)[3][4]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材料改变,应选用G、H的琴弦和另一铜质琴弦进行实验,所以根据G、H组两组的数据,应该补充表中E中数据①为80,②为1.02,选用E、G、H的琴弦进行实验。

(3)[5]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21.见解析从B到A 水蒸气小于见解析
【详解】
(1)[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可知,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在固定铁圈的高度,而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低,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在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实验是安装的顺序为从B到A。

(2)[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出,杯内气泡中气体主要是汽化产生的水蒸气。

(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9℃,水面上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5]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温升高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水吸热不断升温后,水与空气的温差越来越大,散热更快,水温升高变慢。

2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读数错误(记录出错) 99
当地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或温度计不准确)
【详解】
(1)[1][2][3]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在5min已经达到沸点,则5~10min,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所以第8分钟数据错误,可能是读数错误。

(2)[4]水加热至99℃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9℃。

(3)[5]根据数据描点连线,剔除错误点。

(4)[6]水的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

23.显示光路在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94 镜面
【详解】
(1)[1]该实验选用纸板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同时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2]将硬纸板绕ON折转,将F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在纸板上找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3]当光逆着原来AO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OA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4][5]当入射角i等于43o时,则AO与镜面的夹角为47°,那么CO与镜面的夹角也为47°,故
∠AOC=47°+47°=94°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不能 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
(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2]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 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4)[3]在实验中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分别测量、记录物距与像距,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5.光屏 30.0 倒 右 12 上 5
【详解】
(1)[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2][3]由图知道,物距是30.0cm ,像距要小于物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若使蜡烛向右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3)[5]由表格中的数据知道,当u=v =24cm 时,成的是等大的实像,则
u=v =2f =24cm
所以焦距f =12cm 。

[6]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所以像会向上移动。

[7]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其应用是放大镜,所以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表中第5次实验成像的原理相同。

26.较小 听到木块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计时 80.70 0.024 C
【详解】
(1)[1][2]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以便能较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金属片的作用:听到木块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计时。

(2)[3][4]小车开始运动时左侧刻度为:80.70cm ,小车停止运动时左侧刻度为0,故s =80.70cm ;这段路程的运动时间为:t =33s ,平均速度为
0.807m ==0.024m/s 33s
s v t 故平均速度为0.024m/s 。

(3)[5]图像A 表示物体静止,图像B 表示物体匀速运动,图像C 表示物体加速运动,图像D 表示物体匀速运动。

小车做加速运动,故符合的图像为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