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1、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引导学生运用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理解和领会有关文学的内涵以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并且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运用新语汇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文学的内涵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方法:探究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引用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去理解文学的内涵以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1、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为我们所传颂,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游园不值》就是这文学瑰宝中的一株奇葩。
哪位同学愿意为全班同学吟诵这首诗呢?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①(如果有学生吟诵就让学生吟诵,并给予肯定)
(师)那你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②(如果没有学生吟诵,老师自己吟诵)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穿着木屐,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来到花园门口,轻轻的扣着柴门,但门始终没有打开,所以诗人没能进入花园里去欣赏满园的春色,他有点怅然,正要转身回去,突然望见一枝鲜艳夺目的红杏伸到墙外来,本来失望的他感到些许的安慰,由衷地感叹到:“高高的院墙是挡不住春色的。
”但是我想,诗人在惊喜之后会感到更加的失望,因为与园中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相比,诗人看到的只是一枝孤零零的红杏。
这仅仅是因为一扇门的阻隔。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门的里面充满了诱惑和神秘,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就会了解到一个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赵丽宏将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
(课件展示文题和)
2、进入新课:
(1)简介
(师)同学们知道赵丽宏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回答)
(师展示课件: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了,并且要求大家做好预习笔记,现在我随便拿几本笔记本给大家展示一下。
(对学生预习笔记给予评价)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这篇课文再细读一遍,同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师)在细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
“圈、点、勾、画读书法”大家有没有学过?
(课件展示“认识常用符号”)
(课件展示“圈、点、勾、画示范”)
(师)接下来请大家按照刚才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并做好圈点勾画的工作。
(师巡视)
(展示好的课本表扬和鼓励:养成动笔读书的好习惯)
(师)谁来回答呢?
(生回答并给予鼓励)
(针对“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可做如下引导: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也就是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呢?)
(生回答,主要是第四节内容,对相关语句请学生用文学作品实例来帮助理解)
3、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第1-4句
(2)继续预习第一课
4、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从语言、文题、结构、思想四方面体会本文的'美
1、总结第一课时并解决遗留问题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师)上节课上同学们已经思考了“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因为文学把我们引进了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那么,既然文学给予我们的收获这么多,我们“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生回答)
(针对“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可做如下引导:大家可以在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答案。
必要条件有几个?三个,概括来说就是要花时间、花功夫、有兴趣。
)3分钟
2、进入新课
A、(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致文学》,从中找出与
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
(课件展示该问题)
(生边读边思考)
(生回答)
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如果不去细细品读实在非常可惜,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广泛的阅读,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5分钟
B、(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的事物很多,我们应该去寻找美发现美。
这篇课文很美,下面就请大家睁开你的慧眼说说本文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课件展示该问题:美点追踪)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来回答。
好,开始。
(生讨论并回答,师巡视,强调要求)
学生回答时板书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美(可着重第四自然段后
半部分,如:激发青少年对文学的热爱,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提高修养,文明人,“高智商的野蛮人”,等等)
(2)语言美(引导:这篇课文的语言精美,极富感染力。
修
辞手法:比喻、排比,举例说明,并强调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
)
(3)文题美
板书标题醒目、设置悬念、恰当运用比喻、用“你”表示亲切,
其中,“你”是指青少年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文题是眼睛,是窗口,一个好的文题才会吸引人。
(4)结构美(引导:课文开头是如何引入这个话题的?——议论,可称之为“议论大门”,之后是初识大门,然后打开大门)板书: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20分钟
C、推荐美文(课件展示)
《汤姆·索亚历险记》30秒
D、(如果时间允许)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你喜欢的一位文学人物?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接触了很多文学作品,并且从文学作品中收获很多。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3、作业(课件展示):
(1)理解《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的第1段,仿照第3段,在“这些门中,有一扇门非常重要的大门。
这扇门上写着:______”一句的横线上填入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要求在简述的文字中须含有“乐趣无穷”、“新奇美妙”、“千姿百态”、“大有裨益”、“潜移默化”这五个词语中的三个词语。
2、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
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解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
(用圈点读书法)
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洞开:(门窗)大开。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憧憬;向往。
肃穆:严肃安静。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热泪: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
沾襟:浸湿衣襟。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跌宕:这里只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二)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个三遍。
2、准备材料,办手抄报。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我了解文学的意义、作用。
2、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3、积累优美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请同学朗读1、2段。
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三)请同学读3-4段。
思考:
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
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五)作业:造句。
徘徊、千姿百态、憧憬、危言耸听、广袤、帷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全班集体背诵。
个别抽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
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3、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最新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解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
(用圈点读书法)
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三)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四)、请同学朗读1、2段。
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
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五)请同学读3—4段;
思考:
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
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六)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
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
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4、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解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
(用圈点读书法)
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洞开:(门窗)大开。
诠释: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人文:
憧憬;向往。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广袤:
崇山峻岭:
肃穆:严肃安静。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热泪: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
沾襟:浸湿衣襟。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斑斓:
写照:
跌宕:这里只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二)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个三遍。
2、准备材料,办手抄报。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我了解文学的意义、作用。
2、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3、积累优美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请同学朗读1、2段。
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 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三)请同学读3-4段;
思考:
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
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五)作业:造句
徘徊、千姿百态、憧憬、危言耸听、广袤、帷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全班集体背诵。
个别抽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
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5、七年级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体会课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裨益诠释斑斓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为谁打开一扇门;②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③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⑤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②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③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④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⑤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本文是:亲近
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①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②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当堂训练:
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
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
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1、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学习第6---11节:
(1)学生齐读。
(2)布置自学任务: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
(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③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④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3)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
3、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四、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
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写下你学了本文后对文学的感受;
2、预习《冰心诗三首》。
附: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议论大门门引出话题
以理激人
初识大门文学之门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
打开大门打开文学之门对话式描魅力
6、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
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
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
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
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7、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得知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跑到学校,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人都已经到了。
立刻举行了一次简短而悲壮的会议,立即决议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学生来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向他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没有一句话。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
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离别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