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黑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
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
B . 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
C . 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
D . 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是人非
B . 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换星移
C . 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换星移
D . 浑然天成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是人非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 .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 .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 .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下·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
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
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
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
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
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
B .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C . 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
D . 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 .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 . 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D . 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 . 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 .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D . 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3. (9分)(2020·桓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
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
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
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
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
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
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
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
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
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
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
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
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
“互联网十”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
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
“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
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
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
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 . 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 .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和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 . 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 .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 . 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D . 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B . 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C . 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D . 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
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4. (12分) (2015高二上·南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的礼物
(美)马林·汤普森
我18岁的时候,离开了在美国的家,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
在这里,我生命中有一段既激动又痛苦的经历。
说激动,是因为进利兹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就在我入校不久,我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英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的一切,就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
我赶紧跑过去,扶住他并替他拎着苹果。
“谢谢你,姑娘。
”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
”他对我笑,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他不只是用嘴在笑,而且明亮的蓝眼睛里也漾着笑。
“我能陪您走一段吗?”我问,“免得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
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可就要让你费事了。
”
他告诉我他叫伯恩斯,路上,伯恩斯先生的身子几乎全部要靠那根拐杖支撑。
到了他的家,我帮他放好东西,并帮他准备了英国特有的下午茶。
他没有强烈地拒绝我,我把这看作是对我帮助他的答谢。
我问他以后是否还能再来看望他。
他笑着说:“我从来不拒绝好心姑娘的帮助。
”
第二天,我还是在那个时间来到他家,帮他做了一些家务,虽然他没有请求我照顾他,但他也没有拒绝我的帮助,他那根拐杖足以说明他的确需要帮助。
他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告诉他,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但我没有说更多的事情。
他让我看了桌上的两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这是两个女人,一个显然比另一个年长,却长得非常像。
“这是玛丽”,他指着照片说,“我的老伴,已经去世6年了。
那是艾丽丝,我们的女儿,是一名护士。
她比她母亲去世得还早,对玛丽打击真大啊!”
我流下了眼泪。
我为玛丽流泪,为艾丽丝流泪,为老而无助的伯恩斯先生流泪,也为我的父亲流泪,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
我一周看望伯恩斯先生两次,时间是固定的。
我每次来,他都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墙上靠着他的拐杖。
他对我的到来似乎总是非常兴奋,尽管我对自己说,我是为了照顾这个老人,但我还是因为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感到高兴。
我给他准备了下午茶,我们的交谈就开始了。
我告诉他,在我父亲去世前两周,我曾因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了争吵,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虽然伯恩斯先生也不时插上几句话,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我说话。
他不只是在听我说话,更是像海绵一样吸
进我诉说的每一点内容,并用他的经历及时佐证我的话。
大约一个月后,在一个“非看望日”,我打算去伯恩斯先生家。
我没有预先打电话,因为我认为我们似乎不需要那样的礼节。
进了他的家,我发现他在花园里干着活儿,手脚麻利,动作轻快。
我惊讶万分,这么利索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拐杖?
“哦,姑娘,你来了。
这次让我给你沏一杯茶,你看起来累了。
”他说。
“可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想……”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姑娘。
你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我那天,我扭伤了脚踝。
”
“可是,您是什么时候康复的?”
他的眼睛眨眨,看上去既快活又怀着歉意,“我想,我们见面的第二天我的脚就好了。
”
“可是,为什么呢?”我纳闷地问。
他显然不会为了骗我为他做下午茶而故意装出无助的样子。
“第二天,你又到了我家,从你的话中,我知道了你的苦闷。
对你父亲的死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你感到孤独和沮丧。
我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东西的肩膀依靠一下。
但是我发现,你在告诉自己,你来看望我是为了照顾我,而不是为了你自己。
如果你知道我其实非常健康,你还会再来看我吗?我想,你需要对人诉说,对一个年长的甚至比你父亲还年长的人诉说。
”
“那这根拐杖呢?”
“哦,这的确是一根好拐杖,一般情况下,我用它郊游和爬山。
也许什么时候你愿意与我一起去。
”
不久,我们一起去爬了山。
伯恩斯先生,一个我打算去帮助的人,帮助了我,送给了我一份用时间精心包装好的礼物。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一语是伯恩斯先生的客气话,它又为后文埋下伏笔。
B . 伯恩斯先生让“我”看桌上的两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是为了激起“我”的同情,让“我”知道老人的命比“我”更惨。
C . 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这种对长辈的歉疚,“我”想通过对伯恩斯先生的帮助来弥补。
D . 刚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我” 激动而痛苦着,因为遇到伯恩斯老人并得到老人的帮助而激动,也因不能接受父亲去世这个事实而痛苦。
E .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
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拐杖”在小说中的作用。
(3)通读全文,谈谈“老人的礼物”指什么?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下·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
腆叩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覡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馀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馀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馀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含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此必醉耳。
”货而流之,尽以其馀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以徇,其馀悉遣赴役如初。
未几,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B .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C .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益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D .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馀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2)下列对原文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我国古代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说法。
B . 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是古代对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
C . 视事,官吏就职治事,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D . 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公弼敢于破除弊习。
在雩都,他禁止百姓“春斋”祭祀,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几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成效显著。
B . 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
在房州,雷甲管兵不力,士兵为非作歹,陈公弼仅仅处置了为暴者,而让雷甲“自赎”。
C . 陈公弼办事公平有度。
在淮南时,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而陈公弼到任后,为其正名。
D . 陈公弼待人仁厚宽容。
在庐州,宽容了喝醉酒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只将其流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
②士皆直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