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忻州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暑运出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各大火车站是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

交通场面混乱不堪。

C.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D.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

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如何变幻,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这里是贬词褒用。

B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这里不合语境。

C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这里是望文生义。

辨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

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

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满足基因复制和变异这两项基本的需求,生命系统必须设法将每一个基因和它的“产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保障分子复制过程中原料和自由能的供应。

B.在中国,有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即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应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备受大众追捧的“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树立了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D.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既然“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那么“反腐败的问题”怎么会是“全社会的公民都应深恶痛绝的”呢?C搭配不当,“中国好声音”不能与“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搭配。

D句式杂糅,“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可以改为“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因素”或者改为“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辨析病句的十个看点:一、看两面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往往就在两面词上,句子中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成败”“好坏”“优劣”这类词;我们就要仔细分析该句是否有“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病。

二、看代词,病句试题中,如出现代词,我们要特别注意。

要看清代词指代的对象。

三、看介词,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易造成主语残缺或主客体颠倒等语病。

因此我们要看清介词和介词短语的使用。

四、看否定词,很多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否定词上,常见错误有多重否定中由于多用了否定词,而表意相反了,或者多重否定句与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不符。

五、看并列词语,有些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并列词语上,有时并列短语中的某一个词语与相应的词语搭配不当;有时并列词语出现交叉关系和种属关系;有时
并列词语间有一种前后对应关系,因不恰当的排列造成对应关系混乱。

六、看多义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就出现在词语的多义性上,有些词语因其意义和用法具有多义性,出现在句子中,往往会造成误解。

七、看关联词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往往出现在关联词语上:有的搭配不当,有的位置不当,有的强加关联词语,有的不合语境等。

八、看数量短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出现在数量短语上,如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却用了倍数;约数后不能有重复表述的文字却有;修饰不当,或前后矛盾等。

九、看多层定语或状语,当句字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往往造成语序不当或产生歧义。

十、看副词,有副词修饰强调的句子,应该审查是否有不合逻辑和语意重复的毛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个有效应对粮食危机的战略性改变就是:____。

____,____,,____,____。

垂直农场可以说是我们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将不断增加的人口的一场革命。

①在大都市许多空置的高楼或多层楼房天台上的温室里种植农作物
②可以全年进行食品生产
③作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也更小
④而且不需要化石燃料驱动的机械把农产品从遥远的农场运送过
⑤减少数量可观的淡水使用
⑥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室内的垂直农场中种植农作物
A.①⑥②④⑤③B.⑥①②③④⑤C.⑥①②⑤③④D.①⑥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六句话的意思和关系,二是分析空格前
后的内容。

从整个文段看,⑥“垂直农场”跟①“空置的高楼或多层楼房天台”相比前者是总述而且标点符号是句号,故⑥在前,①在后,然后是②,“生产”涉及“淡水使用”,故②后接⑤,由“也”和“更”可知⑤后接③由“而且”和“农产品”可知④在最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答案】
4.D
5.C
6.B
【解析】
4.
试题分析:依据文本最后一段,假设关系不成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C说法绝对化。

原文是“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不符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平凡的幸福
〔俄罗斯〕列伊拉·米勒佐耶娃
车驶上大路的时候,穆拉德想趁绿灯亮着的时候,把车开过去,所以就朝着信号灯猛地向前冲了过去。

后发生了什么事就谁也不知道了。

卡米拉只感到自己被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她听到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也不知道汽车是掉到排水沟里翻了。

接下是医院、往往的医生和亲人们的哭叫声。

还算万幸,一切都过去了。

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卡米拉出院后,双方亲友立刻为他们准备婚礼。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理想。

期待已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他们从举行婚礼的豪华饭店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这是穆拉德父亲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

卡米拉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

卡米拉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卡米拉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所有的梦想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现实。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

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生活真是太美妙了!卡米拉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一切都像卡米拉希望的那样。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

但这才是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

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难遇难求,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卡米拉有很多美好动人的经历。

丈夫还像从前一样浪漫,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
幸福的日子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和与一大群朋友的亲密交往中飞过。

朋友们的聚会、孩子们的调皮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

他们先嫁了女儿,然后两个儿子也结了婚。

小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卡米拉又该照看孙子了。

命运真是特别眷顾卡米拉,送给她一大群孙子。

卡米拉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明亮的灯光,浓浓的艾蒿的芳香……透过一层薄雾她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和悬在她身体上方的一盏明亮的灯,还有一张张正俯在她身上的脸。

“她醒过了。

真是奇迹!”一个陌生的声音说。

几天后,卡米拉已经能自己从床上坐起了。

这个地方很陌生,周围的人也都不认识。

“穆拉德在哪儿?”她问,可她的声音她自己都听不出了,“我的孩子们在哪儿?我的孙子
们呢?我这是在哪儿?你们是谁?”
终于,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

“我的亲人们都哪儿去了?”卡米拉央求着问。

“我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您,”这个女人痛苦地说。

“但您一定要坚强……您昏迷了四十年了。

”“什么?”
“您睡了四十年了……”
卡米拉沉默了好一会,她觉得即使想再问点什么,她的舌头也不听使唤了。

终于,她还是说出了:“我丈夫呢?”
那个女人沉思了一会后,声音低低地说:“出车祸时,您还没结婚呢。


卡米拉像傻了似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照片上,就是奥利娅在那次聚会上拍的。

照片上是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庞。

卡米拉的目光注视着正在幸福地微笑的穆拉德,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朋友们。

卡米拉后打听到,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就和别人结了婚,搬走了。

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某个国家。

卡米拉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一生,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就是一场梦。

当她艰难地把身子挪到镜子前的时候,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的脸。

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的意义……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开始简单地介绍了车祸发生的情况,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也为下文中叙写穆拉德在车祸之后离开卡米拉做了铺垫。

B.小说对卡米拉的梦境与幻想的描绘是不真实的,结婚生子、甚至还照看自己的孙子等都
是虚构的。

C.作者对卡米拉的梦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尤其是对穆拉德的“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以及“还像从前一样浪漫”等的描述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D.作者借助卡米拉的梦境与现实,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场梦”,因此没有必要为暂时的不幸而懊恼不已。

E.作者借助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写出了自己的悲剧命运,这恰恰验证了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8.卡米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做概括分析。

(6分)
9.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6分)
10.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句“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8分)
【答案】
7.答A给3分,答C给2分,其余不给分。

8.热爱生活;渴望真情;乐观知足。

(每答出一点,并作出分析,给2分。


9.一方面作者借助对梦幻的描述、心理的描绘展示卡米拉的“平凡的幸福”;另一方面用没有结婚的事实与子女满堂的幻觉进行对比形成矛盾冲突凸显卡米拉形象的悲剧意味。

(每答出一个方面,给3分。


10.“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每一个角度给4分):
第一个角度,运用反语,(1分)命运对她不是不薄,而是让她的命运充满悲剧性。

(1分)因为如此珍惜爱情、极易满足的卡米拉所希望的能和丈夫相亲相爱、能过子孙满堂的平凡的幸福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是极其无奈又极具悲剧色彩的。

(揭示出悲剧的内涵给2分)
第二个角度,命运对卡米拉真的不薄。

(2分)因为现实中她的未婚夫穆拉德并未像卡米拉所梦到的是一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还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而是一个等不及卡米拉醒就和别人结婚的薄情之人。

命运对卡米拉不薄,让她四十年躲开了世间的人情冷暖、纷纷扰扰,一直在梦中享受幸福。

(分析出“不薄”的内涵给2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B.梦境的描绘不存在真实不真实的说法;D.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没有必要为暂时的不幸而懊恼不已”,而是突出现实生活中充满许多的悲剧因素;E.“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的说法没有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等细节描写。

“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

但这才是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写出她热爱生活。

“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期待已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孩子”、“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等等,写出她渴望真情。

“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她所谓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卡米拉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写出她的乐观知足。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回答本题要抓住两点分析,一是直接描述卡米拉的“平凡的幸福”,卡米拉的梦幻中和自己的所爱的人穆拉德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孙子,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幸福,写出了卡米拉热爱生活;渴望真情;乐观知足。

二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卡米拉的梦幻非常美好,而现实中是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就和别人结了婚,搬走了。

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某个国家。

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就是一场梦。

通过对比凸显卡米拉形象的悲剧意味。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从“命运对她不是不薄,而是让她的命运充满悲剧性”这个角度分析,重点分析“悲剧性”,也可以从“命运对卡米拉真的不薄”这个角度分析,重点分析“不薄”在哪儿。

要言之有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加尔各答的天使
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

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

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

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

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

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
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

她后回忆说:“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

”15岁时,与姐姐一起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

18岁时,她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

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

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

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

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

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

”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

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

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

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

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


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

世界上最有钱的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