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指南中解读尊重儿童稿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教指南中解读尊重儿童稿件
一、指南的内涵《指南》作为难能可贵的行动纲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3-6岁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上应遵循的方向与应达到的水平
的合理期望;也反映了国家对早期教育应遵循的方向和应达到的质量的基本要求。
《指南》不仅指出不同年龄幼儿应该学和应该达到怎样
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明怎样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学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指南》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于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
二、《指南》操作过程中的困惑解读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起,社会各界关注:新时代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幼教同仁们关注:对我以后的教学有怎样的指导,家长们关注:我家孩子能达成多少,随着人们对《指南》的学习与理解,在赞誉其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同时,各种问题或困惑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目标参照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去小学化”如何转变理念与教育
方式,1.灵活参照指南目标《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犹如名为“发展指南”,而不是“发
展标准”一样。
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
运用。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
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即最近发展区)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2.“去小学化”是尊重儿童的根本所在教育孩子如同种树,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尊重自然规律成长的人才。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才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指南》实施原则明确指出:关注幼
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
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坚持儿童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
尊重自然,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幼儿教育不适合“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忙于各类兴趣班学习,搞得家长负担重,幼儿负担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没有好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过早学习,参加很多兴趣班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是抹杀孩子的天性,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我们提倡,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过早学习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应该是顺其自然的。
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应企图将儿童当做成人来看待,让他们过早的承受各种压力。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看的是综合指标,包括做人、做事、财富、学识、幸福感等。
我们的教育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当每个孩子的业余时间都被培训和学习占用的,他们的天性就已经被压榨殆尽,孩子接受事物是一个科学的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应该觉得只有学到了知识,才叫进步,其实,每一个游戏、活动对于他们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泱泱大国,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