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择优选】文言文翻译教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说明》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六、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
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
2.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例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
3.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例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4.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例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9: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
③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1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1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例14: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译文:
七、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
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词义变化
译文: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
译文: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译文: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
比喻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借代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省略句
译文: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译文: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文: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文:
6、注意固定句式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八、注意点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
九、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十、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①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

②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二)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①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②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终。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