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地方债务化解 案例
地方债务化解案例地方债务化解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措施,缓解和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实现债务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
下面列举了10个地方债务化解的案例: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中国政府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2. 加强财政透明度:地方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定期公布债务信息和财政收支情况,增强市场信心,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3. 推进债务置换: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置换老债券,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利率,减轻偿债压力,实现债务的优化结构。
4. 引入专业机构参与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债务管理和风险评估,提高债务管理水平,降低债务风险。
5. 加大政府债券发行力度: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6. 加强资产管理和处置:地方政府积极推进闲置资产的处置和资产管理,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变现,减少债务压力。
7. 引入市场化债转股:地方政府通过债转股等市场化方式,将债务转化为股权,降低债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
8.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地方政府通过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减轻财政压力,化解债务风险。
9. 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债务风险,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
10.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债务化解:地方政府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债务化解的支持力度,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分担,推动地方债务风险的有效化解。
以上是地方债务化解的10个案例,通过这些措施,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实现债务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
这些案例为其他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初心与蜕变 财政系统反腐败经典案例
初心与蜕变财政系统反腐败经典案例初心与蜕变:财政系统反腐败经典案例一、引言初心与蜕变,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词语。
在人们的一生中,往往都会经历初心的选择与蜕变的磨砺。
而在财政系统中,反腐败更是一场初心与蜕变的战斗。
本文将以财政系统反腐败为主题,从初心的坚守到蜕变的挑战,探讨其中的经典案例,带您一起走进这场战斗的深度和广度。
二、初心:坚守廉洁的起点在财政系统,廉洁的初心是防止腐败的防火墙。
从古至今,各国都曾经历过腐败的磨难,财政领域更是腐败的温床。
然而,始终坚守初心的领导者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1. 李克强:在财政改革的道路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始终以廉洁的初心坚守。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政府大力整顿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监管,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着力推动政府财务透明。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加强了廉洁从政的制度保障,为反腐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财政系统也曾深受腐败之苦。
然而,在反腐败的道路上,印度政府不断探索,不断坚守初心。
印度财政部门推出了财政电子化项目,通过引入电子支付方式和自动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财政分配中的人为操纵,有效遏制了腐败问题。
以上是财政系统中坚守初心的经典案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的重要性,为我们在反腐败的道路上指明了光明的方向。
三、蜕变:面对挑战的进化蜕变,意味着面对挑战的进化和变革。
在财政系统中,面对腐败问题,领导者们展现了非凡的决心和才智,以蜕变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1. 美国: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财政系统也曾屡遭腐败之扰。
然而,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财政制度的蜕变,以应对腐败的挑战。
美国财政部门倡导“开放数据”,通过向公众披露财政收支信息,加强信息透明度,提高人民监督能力,有效防止了财政领域腐败问题的发生。
2. 欧盟:欧洲各国长期以来也面临着财政腐败问题。
为此,欧盟建立了专门的反腐败合作机制,倡导成员国开展联合监督和执法行动,形成完善的反腐败体系。
财政绩效改革优秀案例材料
财政绩效改革优秀案例材料
1.江苏省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江苏省财政厅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提高了投资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2. 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北京市财政局通过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现了预算的科学编制和执行,有效控制了财政支出,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3. 上海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上海市财政局通过引入PPP 模式,推进了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了财政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管理,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4. 广东省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广东省财政厅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财政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实现了财政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管理,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5. 浙江省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浙江省财政厅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平台,实现了财政资源的精准投入和运用,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
6. 山东省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山东省财政厅通过建立全省绩效管理体系,实现了财政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
7. 湖南省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湖南省财政厅通过建立全省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8. 天津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案例:天津市财政局通过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现了财政支出的科学控制和管理,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
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剖析
背景财政系统以案促改是指通过对财政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剖析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一种方法。
在实践中,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可以发现财政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剖析,介绍了中国财政系统在税收征管方面的一个具体案例。
案例:增值税发票管理改革背景中国增值税(Value Added Tax, VAT)是一种按照货物或者劳务的增值额计征税款的一种间接税。
由于增值税涉及范围广泛、操作复杂、风险较高,长期以来存在着发票管理不规范、虚开发票等问题。
为了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和减少税收风险,中国财政部于2012年启动了增值税发票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过程第一阶段:试点工作2012年至2016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试点地区进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1.发票种类划分:将增值税发票分为普通发票、专用发票和电子发票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纳税人需求提供不同的发票种类。
2.发票管理方式改变:推行“一张白纸”制度,即纳税人可以使用自己设计和印制的增值税普通发票。
3.发票信息化管理:建立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系统,实现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开具、验证和查询等功能。
第二阶段:全面推行2017年以后,中国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管理改革。
主要措施包括:1.统一规范标准:制定了《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管理办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了增值税发票的开具、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强化风险防控:建立了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对虚开、偷漏税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加大对纳税人的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测能力。
3.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增值税发票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系统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结果经过增值税发票管理改革,取得了以下一系列成果:1.发票管理效率提高:通过推行电子发票、简化开具流程等措施,显著提高了纳税人的开具效率和办税便利度。
财政促进社会公平职能案例
财政促进社会公平职能案例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优化,以及公共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财政可以实现资源再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以下是一个关于财政促进社会公平职能的案例。
一、税收政策调整1. 减税优惠措施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财政可以通过减税优惠措施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低收入群体实行适当的减免税政策,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对高收入群体则适当加大税率,并加强对高收入者资产信息的监管,以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纳税制度。
2. 资产遗产税制度建立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财政可以引入资产遗产税制度。
通过对大额遗产进行征收一定比例的遗产税,可以实现富人相对较多地承担纳税义务,并将这部分纳税额用于改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公平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优化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财政可以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来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加大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财政可以加大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增加医疗补助、建立医疗救助机制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看病就医问题,并减轻其经济负担。
三、公共财政支出合理分配1.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财政可以通过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来促进社会公平。
在教育经费支出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改善他们的教育条件;同时,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管,确保公正合理。
2.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财政可以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出,提高社会公平性。
加大对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经费拨款,改善他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监管和反腐败措施为了保证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和反腐败措施。
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严格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流程;同时,加强反腐败力度,严惩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
财政与金融教学案例-第二章 财政分配关系
第二章财政分配关系案例1:印度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印度是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级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邦、市三级独立预算。
从中央与邦的财政收支划分看,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三类。
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法人所得税、利息税、赠与税、福利税、联邦领地占用税、中央非税收入、债务收入等。
地方财政固定收入主要包括:销售税、农业所得税、土地收入、印花税、特种商品税、交通税、旅游税、地方非税收入、来自中央政府的补助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产品税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划分上,中央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中央计划项目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公益事业费、经济部门事业费、对地方的财政补助等。
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计划项目支出、行政管理费、社会公益事业费、经济部门事业费、对市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等。
中央财政在整个财政体系中占支配地位,财权财力的集中程度较高。
中央财政收大于支,邦和市支大于收。
中央本级筹集的财政收入占全国三级政府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邦和市加在一起接近30%。
中央用于本级的支出则不到三级政府财政总支出的一半,所余的财力用于自上而下对邦政府的补助;从中央与邦的财政资金往来看,印度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通过财政委员会制定的五年财政计划确定的,即由财政委员会具体确定每五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成比例及财政补助,一旦被议会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在执行过程中不得调整。
中央对邦的资金分配关系体现中央实施各邦之间的“横向均等化”,即通过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补助,调节各邦间的发展和平衡。
中央政府对25个邦级政府实行补助,近年来邦级政府的财力约有40%来自中央政府的补助拨款。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制度,实际上是对不同邦在收入、支出两方面因自然、社会、经济、种族等各种因素而形成的客观差异,以及因政策目标、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等因素而形成的主观差异加以调节,给予各地不同数量的补助数额,从而使自然、经济环境迥异的不同地区的公民,都能得到基本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蚕茧大战案例分析
“蚕茧大战”案例分析报告一、“蚕茧大战”的时代背景分析“蚕茧大战”发生在我国上个世纪的90年代左右,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全国代表大会,就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做出了巨大的调整和改革。
我国这一时期在财政体制方面也进行一定的调整。
所以,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的转轨阶段。
(一)经济层面1.从经济体制来看。
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即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整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因此,从1992年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断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市场制度和法规建设,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
2.从财政体制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放权让利是这一时期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主线。
为了突破传统的高度集中型财政体制,国家财政先后通过实行多种分成体制、“分灶吃饭”以及财政承包制等形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第三阶段为1994年后,通过改革推进财税制度创新,进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化财政体制的阶段。
深化改革十个典型案例
深化改革十个典型案例
1.企业改革:华为公司的“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了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转型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科技企业。
2. 农业改革:湖南省长沙市的“三农”改革,通过强化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社建设,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医疗改革:北京市的医疗改革,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的提高。
4. 教育改革:上海市的教育改革,通过推行素质教育和学校分类管理,实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5. 财税改革:广东省的财税改革,通过建立财政体制和税制体制改革,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优化。
6. 环保改革:福建省的环保改革,通过推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7. 金融改革:中国银行业改革,通过推行市场化和专业化改革,实现了银行业体系的优化和金融服务的提升。
8. 科技改革:中国科技创新改革,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创业,实现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9. 建设改革:北京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10. 政治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深化改革案例
深化改革案例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以三个案例来说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效果。
首先,以深化国企改革为例。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僵化管理体制、低效运营等。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计划”,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此举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的问题,提高了国企的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经济实力。
其次,以深化财税改革为例。
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税负过重、地方财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举措。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原有的多税种合并为一种税种,有效降低了企业税负,提高了市场活力。
同时,我国还通过简化税制、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打击了税收违法行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这些财税改革举措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为例。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服务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改革政策。
2012年,我国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了大量人口没有医疗保障的问题。
同时,我国还推行了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
这些医疗卫生改革举措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提高了卫生健康水平。
可以看出,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在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改革不仅解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但是,深化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改革方案的实施、利益关系的调整等。
只有克服这些挑战,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
财政工作创新案例分享
财政工作创新案例分享财政工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财政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下为大家分享几个财政工作创新的案例。
案例一:数字化财政管理平台在某地区,财政部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建立了数字化财政管理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财政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监控。
通过这一平台,预算单位可以在线申报预算,财政部门能够实时审核和批复,大大缩短了预算编制的周期。
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能清晰可见,有效地防止了资金的滥用和挪用。
而且,该平台还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够为财政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的财政收支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案例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另一个地区推行了绩效预算管理改革。
以往,财政资金的分配往往只注重投入,而忽视了产出和效果。
在这次改革中,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预期目标、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在项目申报阶段,预算单位需要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进行绩效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项目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挂钩。
这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案例三:政府采购创新模式在政府采购方面,某地方财政部门引入了“互联网+政府采购”的新模式。
搭建了政府采购电子平台,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公开透明、采购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电子平台,供应商可以方便地获取采购信息,参与投标竞争。
采购单位可以在线发布采购需求、进行评标和定标,整个采购过程都在网上留痕,有效避免了人为干扰和暗箱操作。
此外,电子平台还提供了大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对采购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为优化采购决策提供参考。
财政政策案例精选
财政政策案例精选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案例的相关文知识,欢迎阅读!财政政策案例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
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
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战争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
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战争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
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
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
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渐归常态中国官方对政策的表述始终口径一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其实情况已在悄然变化,随着经济向好趋稳态势的确立,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回归常态渐成定局.对于中国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如何为来年的政策定调,业界猜测不外乎"松紧搭配"或是"双双稳健".但普遍的共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只是政府扩大支出范围时会更为强调引导性和结构性,包括民生方面的投入仍会继续加大,而税收政策的运用也大有空间."我们建议财政和货币政策应该是松紧搭配,因为货币政策的收紧今年已经很明显了,财政政策明年就不适宜收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已连续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并趋稳的态势进一步明确,明年宏观政策如何定调引起各方关注.而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明,则为中国未来的政策取向带来不确定因素.市场静观美联储周三将公布的决策,以评估预期中的新一轮量化宽松举措将为美国,以至全球带来什麽.**调结构,财政政策是重点**若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政策通常主要作用于经济总量的调整,而财政政策主要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税收政策的运用.从中国刚刚发布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不难看出,实现"国富民强"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工作重点,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及扩大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等.王军就认为,要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减税最有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这方面的动作并不大,而是过于看重财政收入的增长."下一步政府在积极扩大支出的同时,估计会侧重于强调支出的结构性和倾向性,包括会继续扩大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在引导社会资金方面也会体现出更强的引导性."王军称.这一观点与财税部门的一位官员意见也不谋而合.他认为,从本质看财政支出的力度会继续加大,只是政府支出范围不会像应对金融危机时侧重于"铁(路)公(路)基(建)"等具体建设项目的投资,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民生保障支出方面,同时也会更注重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该位不具名的官员认为,在政策的提法上很可能会由稳健财政政策替代积极,而货币政策则可能会从适度宽松转向较为中性的适度."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的最新报告指出,财政刺激效应已转向中性,并应加大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以扭转经济失衡.**税收工具调整趋谨慎**很显然,中国既要实现"富民",确保政府用于扩大公共事业方面的财力,同时又要完成调结构的中长期目标,税收工具的运用无疑至关重要.不过,受访的官员们就指出,出于政治或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原因的考量,中国在推进财税改革方面会相当谨慎.前述不具名的财税部门官员就称,中国传统上一直是重视生产轻视消费,政府收入及企业收入占GDP比重较高,纳税主体通常是企业;而十二五强调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涉及国民收入再分配,用税收调节最直接也最见效.但关键是从何处下手.他进一步指出,十二五一方面强调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要对现有税种完善并涉及新税种的开征,如环境税等,又同时又要增加居民收入,两者确实存在矛盾.因此更需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税收工具的运用也会非常谨慎.发改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员亦称,目前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国际环境都很复杂,中国要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尤其是财税方面的,"这也是改革的深水区,因为容易触及到各方利益,从政策选择上自然适宜避重就轻和更平衡."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徵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不过,受访的专家学者们对推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期望显然更迫切一些.尤其是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存的风险,以及来厉的房地产调控下,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中国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税种设置由原有的37个减至目前约20个,并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三类.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对现有财税体制的质疑声一直不断.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就称,"16年过去了,还是那个财政体制没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构调整、产业重组、房地产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都出在财政,财政不仅要花钱,更主要的是要搞改革,根本性的财政性体制改革."他认为,从长远看,影响中国经济能否持续改革的社会基本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并认为中国应将所有收入统一纳入税基,同时大幅降低个税税率,提高起征点,以较低的税率鼓励社会各界依法纳税.王军也称,减税是中国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税收政策工具的运用表述并不多."目前十二五正在向社会各界徵询意见,希望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他说.根据财政部报告,中国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7,426.48亿元人民币,增长31.8%,2010年的预算安排为合计8,077.82亿元,增长8.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其中经济体制改革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回顾一些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总结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案例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行选择种植农作物并自由流转土地。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引入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改革中国的城市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城市企业的改革上。
改革前,大多数城市企业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效率低下且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将企业从政府手中独立出来,引入竞争机制。
这一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也释放了市场活力。
例如,通过引入民营银行和金融市场改革,中国的金融业得以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外贸体制改革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案例。
改革之初,中国外贸主要以国家贸易公司为主导,存在着行政化、垄断化等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降低了外贸壁垒和行政审批程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外贸业务。
此外,中国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多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形成了开放、竞争的外贸体制。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体制完全由国家垄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推行了银行体制改革和证券市场改革,引入了民间资本和外资,打破了国家垄断,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并且完善了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这一系列改革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全,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一、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财政体制改革背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改革的意义和目标中国的新财政体制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旨在改革财政体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快实现由传统的政府投资主导型向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审计、预算与债务管理等财务制度与法律,创造良好的财政环境,至此,政府财政职能也从单纯的拨款和分配转变为管理和服务。
为了进一步促进财政体制分权,我国财政总体上确定了新财政体制改革方向,不断完善财政制度和改革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
作为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新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财政体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我国财政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全局。
新财政体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旨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规范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提高政府财务预算计划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政府监管等,有利于推进公共部门改革,提高财政的效率和透明程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目标、措施、实施过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新财政体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包括了改革的主要内容、目标、措施、实施过程以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等方面。
具体来说,它为:(一)主要内容1. 企业化运作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将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明确各项业务经营收入与成本及效益的关系。
2. 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监审管理。
财政学案例分析范文
《财政学》案例分析前言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有一些《财政学》案例分析,它们基本是以案例库的形式出现的。
这种形式,虽然往往设计精巧,却不易提起读者学习的兴趣。
而从内容上看,有些案例直接照搬国外,不完全切合我国实际;有些案例则陈旧老套,没有时代感也缺乏现实针对性。
我们组织的《财政学》案例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从内容上看,案例的时代性强,一方面紧密联系我国财政改革实践,另一方面,也注意了典型的国外财政案例的选取。
这些案例都是从近期财经信息中精心挑选的,都能较好地反映《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具体的案例分析虽然三言两语,却也能精辟独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财政学》案例来源于经济生活实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说明的原理对内容有选择地作了增删、节选和重新加工,其中尤其突出了学者的观点。
这一方面使得具体案例和学者观点条分缕析,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也能尽量保持原文的精要,使初学者既能理解相关的财政学原理,也能体会到学者名家的生花妙笔和解决财政问题的独特思路。
为了更好地让初学者领会财政学原理,笔者将财政学原理拆分在包括导论(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支出概述、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概述、税收原理、税收制度、国债原理、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等十三章内。
而每一章划分成数节,每节原理的阐释具体包括案例、简要分析、思考题和原理综述四个部分。
《财政学》案例分析是财政学初学者登堂入室的利器;而对于那些对财政学已有一定把握者来讲,通过《财政学》案例分析你也可以管窥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仔细研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希望,《财政学》案例分析能够切实地促进学习者对于财政学的学习兴趣,对从事《财政学》教学工作的同行也有所启发。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其中或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案例及分析(一)案例1.1:分拆垄断企业,能否解决问题?1、分拆微软,打破垄断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法官的初步判决,几乎吸收了司法部全部反微软的观点。
政策兑现典型案例
政策兑现典型案例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各个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生水平、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然而,有些政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兑现,导致社会舆论不满和政府形象受损。
因此,政策兑现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典型案例1. “三公经费”改革“三公经费”指的是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国内公务旅游费。
2012年,中央政府开始推进“三公经费”改革,要求严格控制这些支出,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范畴。
此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取消或下调“三公经费”支出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其中,仅2019年就取消或下调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改革不仅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还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问题。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我国开始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旨在解决医药费用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目录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份实现了全民参保。
同时,基本药物目录已经扩大到了685种,覆盖面达到了95%以上。
此外,医疗服务价格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3.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中央政府自2018年以来开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该任务旨在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查处涉黑涉恶案件14.4万起,其中刑事案件1.7万起。
此外,共抓获涉黑涉恶人员2.5万余人。
这一专项斗争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并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政策兑现的意义政策兑现不仅是政府的承诺和责任,也是提高政府形象、增强民众信任感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兑现政策,才能让民众真正感受到政府为他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同时,政策兑现还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剖析
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剖析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剖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其中以案促改成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方法。
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即通过案例的剖析和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这种方法既能从具体案例出发,又能系统性地推动整个财政体系的改革和提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案例概述以案促改的典型案例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就是西藏自治区财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藏长期以来是我国的重点扶贫区,然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西藏财政收入一直偏低,需求大而资源少的困境十分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西藏自治区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开始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二、问题分析在西藏财政发展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导致财政支出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尤其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有限。
其次是财政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挤占挪用等问题,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最后是财政改革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改革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三、改革措施针对上述问题,西藏自治区财政系统在以案促改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加大对西藏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其财政收入,弥补其财政短板。
其次是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等环节,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挪用。
最后是加强对西藏的财政改革政策支持,包括改革激励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促进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
四、改革成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施后,西藏自治区财政系统以案促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是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增长,财政自给自足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是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是财政改革机制更加健全,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区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五、个人观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财政系统以案促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改革方法。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推进部门预算加速公开三公消费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有目共睹了,它挤占公共 事业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 度。据调查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是:接待费用、 招商考察(差旅)费用、车辆费用过高。这三大 费用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40—50%,而真正 规范这些费用后其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10— 20%,这样,一年可平均节约30%左右政府行政 成本。一个乡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百万元,一个 县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千万元,一个市级政府一 年可节约近亿元,全国一年可节约数千亿元。政 府行政成本过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现行财政预算 与决算以及政府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社会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理事长: 理事长: 曾培炎 国务院原副总理 顾 问: 董建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 蒋正华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唐家璇 原国务委员 徐匡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王春正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张晓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陈 元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蒋洁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魏礼群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常务副理事长: 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冯国经 国际商会主席;卢瑞华 广东省原省长;刘华秋 中央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张 玉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国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 长;李荣融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徐荣凯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楼继伟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滕文生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戴 相龙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魏建国 商务部原副部长 秘书长: 秘书长
分级财政体制案例
分级财政体制案例引言分级财政体制是指国家财政体制在政府组织和管理上的一种形式,通过将权力和职责分散到各级政府,实现资源的配置和财政管理的有效性。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分级财政体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案例一:美国财政体制美国的财政体制概述美国的财政体制是一个典型的分级财政体制,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级组成。
在这个体制下,联邦政府居于最高层级,负责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和资源的分配,州政府负责各州范围内的财政事务,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的财政管理。
实施情况与效果美国的分级财政体制体现了权力下放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各级政府在财政事务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的需求,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的情况和问题。
同时,分级财政体制也鼓励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平分配。
然而,美国的分级财政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不同层级之间的财政力量不平衡,联邦政府相对更强大,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常常受制于联邦政府。
另一方面,分级财政体制也容易导致财政体制的复杂性和不协调性,各级政府之间的分权与合作并不总是顺利进行。
案例二:德国财政体制德国的财政体制概述德国也是一个采用分级财政体制的国家,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级组成。
在财政事务上,联邦政府负责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州政府负责各州层面的财政管理,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的财政事务。
实施情况与效果德国的分级财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地方自治和权力下放,各级政府在财政事务上有较高的自主权。
这种体制可以使财政决策更加贴近地方实际情况,进而更好地满足地方的需求。
然而,德国的分级财政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层级之间的财力分配不平衡,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其次,分级财政体制可能导致财政责任不明确和协调不畅,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作难题也时有发生。
案例三: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中国的财政体制概述中国过去的财政体制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体制,国家财政权力主要由中央政府掌握。
中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中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中国财政补贴制度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不合理补贴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一些关键举措,以及对当前改革的评估和展望。
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的深化,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一些特定领域和企业进行支持,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然而,长期以来,财政补贴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补贴对象选择不够精准、财政资金浪费和挥霍、不合理竞争以及不利于市场竞争等。
二、改革目标中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财政补贴的精确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确选择受益对象:通过提高对受益对象的准确定义和评估,让财政补贴真正惠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企业和领域,减少对不合理竞争的扶持。
2. 优化补贴结构:改革旨在优化财政补贴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向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倾斜,鼓励创新和环保,提高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3.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改革力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监督管理水平,减少挥霍浪费。
通过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和行业准入门槛,确保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改革举措中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强调市场导向、竞争导向和效果导向。
以下是一些改革措施的例子:1. 优化补贴领域和对象的选择: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明确优化补贴的领域和受益对象。
在高技术领域和环保领域,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和绿色发展。
2. 强化财政补贴的约束和管理: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对补贴资金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设置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补贴条件或者产生不良后果的企业和领域,逐步削减或取消财政补贴,鼓励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评估与展望当前中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页标准”
续(社会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社会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理事长: 理事长: 曾培炎 国务院原副总理 顾 问: 董建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 蒋正华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唐家璇 原国务委员 徐匡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王春正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张晓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陈 元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蒋洁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魏礼群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常务副理事长: 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冯国经 国际商会主席;卢瑞华 广东省原省长;刘华秋 中央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张 玉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国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 长;李荣融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徐荣凯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楼继伟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滕文生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戴 相龙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魏建国 商务部原副部长 秘书长了联邦和州政府以外的所有类型的政府 都可称为地方政府。美国地方政府可分为一般地 方政府和特别地方政府两大类:一般地方政府主要 包括县政府、市政府和镇政府;特别地方政府包括 学区政府与特别区政府。县、市、镇、学区和特 别政区五大类政府互不隶属,数量庞大。 据统计,截至2002 年,在美国50 个州政府的不同法 , 2002 , 50 律体系下,存在着87 525 个地方政府。在这8万多 个地方政府中:一般地方政府数量为38 967个,其中 县政府3 034 个,市政府19 429 个,镇政府16 504 个;而特别地方政府数量超过地方政府总数的一半, 其中学区政府13 506 个,特别区政府35 052 个[1 ] 。本文中,作者把州及州以下的各类地 方政府统一纳入地方财政体制。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推进部门预算加速公开三公消费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有目共睹了,它挤占公共 事业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 度。据调查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是:接待费用、 招商考察(差旅)费用、车辆费用过高。这三大 费用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40—50%,而真正 规范这些费用后其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10— 20%,这样,一年可平均节约30%左右政府行政 成本。一个乡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百万元,一个 县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千万元,一个市级政府一 年可节约近亿元,全国一年可节约数千亿元。政 府行政成本过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现行财政预算 与决算以及政府各部门财务核算体制监督不力。
加速政府和社会事业之间的财政体制改革
㈠官办社会事业。正式组织以官办为主,政社不分。这些 社会团主要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和工商联等9类 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主管机关必须对其负政治领导责任, 并且在人员编制和官员任命方面具有裁决权。社会组织的 编制由政府确定、官员由主管部门任命、工作人员拥有政 府公务员身份。 ㈡民办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社团管理体制于 1988年确立。这一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 其中规定,任何一个民间组织注册必须先找一个政府部门 作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这就是 我国的社团双重管理体制,而业界更愿意把此举称为“找 婆婆”。 ㈢改革先锋之上海。上海浦东新区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 2007年浦东新区政府提出 , 即电话 黄页上找得到的社会服务职能, 政府都应逐步退出, 引导社 会组织来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