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二(上).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2014-2015学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二(上)
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
C.所有的放热反应都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
D.核能作为一种反应热,是理想的新能源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C.放热反应不一定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
D.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
解答:解: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在加热条件下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反应,故A错误;
B.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故B正确;
C.放热反应不一定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如铝热反应,故C错误;
D.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核能不是反应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2.(3分)已知反应H2(g)+Cl2(g)=2HCl(g)△H=﹣184.6kJ•mol﹣1,则反应HCl(g)=H2(g)+Cl2(g)的
△H为()
A.+184.6 kJ•mol﹣1B.﹣92.3 kJ•mol﹣1C.﹣369.2 kJ•mol﹣1D.+92.3 kJ•mol﹣1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明确写出反应的计量方程式,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反应热与反应方程式相互对应,若反应式的书写形式不同,则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不同,故反应热亦不同;反应方向改变,焓变数值符号改变.
解答: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为:H
(g)+Cl2(g)=2HCl(g)△H=﹣184.6kJ
2
•mol﹣1,
改变方向,焓变变为正值,系数除以2,焓变也除以2,得到热化学方程式为:HCl(g)=H2(g)+Cl2(g)
△H=+92.3kJ•mol﹣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问题,熟练掌握书写原则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注意反应热与反应方程式相互对应.若反应式的书写形式不同,则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不同,故反应热亦不同;反应方向改变,焓变数值符号改变.
3.(3分)已知反应:①101kPa时,C(s)+O2(g)═CO(g)△H1=﹣110.5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H2=﹣57.3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若碳的燃烧热用△H
来表示,则△H3<△H1
3
B.若碳的燃烧热用△H
来表示,则△H3>△H1
3
C.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57.3kJ热量
考点:中和热;燃烧热.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完全燃烧1mol物质生成最稳定氧化物所释放的热量来判断;
B、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完全燃烧1mol物质生成最稳定氧化物所释放的热量来判断;
C、浓硫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的;
D、醋酸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解答:解:A、碳的燃烧热:完全燃烧1molC生成最稳定氧化物二氧化碳所释放的热量,碳完全燃烧放热比不完全燃烧放热多,即△H3<△H1,故A正确;
B、碳的燃烧热:完全燃烧1molC生成最稳定氧化物二氧化碳所释放的热量,碳完全燃烧放热比不完全燃烧
放热多,即△H3<△H1,故B错误;
C、浓硫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的,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大于57.3kJ/mol,故C错误;
D、醋酸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题目难度中等,做题时注意要准确利理解概念.
4.(3分)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22.5kJ热量,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2CH
(g)+4O2(g)═2CO2(g)+4H2O(l)△H=+890kJ•mol﹣1
4
B.CH
(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4
C.CH
(g)+2O2(g)═CO2(g)+2H2O(l)△H=﹣890kJ•mol﹣1
4
D.2CH
(g)+4O2(g)═2CO2(g)+4H2O(l)△H=﹣890kJ•mol﹣1
4
考点: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燃物为1mol,一般H→H
O(l),C→CO2,
2 S→SO2.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要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必须注明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s、l、g、aq),不标“↑”和“↓”符号.
(2)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有关,若不说明则指常温(25℃)、常压(101kPa)下.
(3)△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或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若为吸热反应,△H为“+”;若为放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5)△H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
应热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6)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7)当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反应热同时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A、甲烷的物质的量应为1mol,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H为“﹣”,故A错误;
B、甲烷燃烧为放热反应,△H为“﹣”,故B错误;
C、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22.5kJ热量,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889kJ热
量,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故C正确;
D、甲烷的物质的量应为1mol,2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778kJ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燃物为1mol,一般H→H
O(l),
2 C→CO2,S→SO2.
5.(3分)已知450℃时,反应H2(g)+I2(g)⇌2HI(g)的K=50,由此推测在450℃时,反应 2HI(g)⇌H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A. 50 B.0.02 C.100 D.无法确定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化学平衡常数指,一定温度下,可逆达到平衡,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故对于同一可逆反应,相同温度下,正、逆两个方向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解答:解:对于同一可逆反应,相同温度下,正、逆两个方向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已知450℃时,反应H
(g)
2 +I2(g)⇌2HI(g)的K=50,所以在450℃时,反应 2HI(g)⇌H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02.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平衡常数的书写、计算等,比较基础,掌握平衡常数的书写与意义即可解答.
6.(3分)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B.降低体系温度
C.体积不变充入He使气体压强增大D.保持总压强不变,充入Ne气体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内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对于反应N2+O2⇌2NO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缩小体积,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能使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
C.体积不变,充入He,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若使总压强不变充入He,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的适用范围,为高频考点,明确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常见的对反应的影响因素是解答的关键,题目较简单.
7.(3分)某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
则能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只有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等不再发生变化,可由此进行判断,注意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但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发生改变.
解答:解:①该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会变,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会变,当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容器中的压强始终不发生变化,所以不能证明达到了平衡
状态,故②错误;
③容器中的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会变化,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物质的量
不变的反应,所以当M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已经平衡,故③正确;
④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等不再发生变化,
所以B的浓度不再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只有反应前后不相同的量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反应前后不改变的量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如该反应中的压强就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
8.(3分)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先假定甲、乙的体积都不变,达到平衡后再保持乙的压强不变,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待等体积达平衡后,欲保持乙的压强不变,就需要缩小体积.缩小体积则乙的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解答:解:先假定甲、乙的体积都不变,达到平衡后再保持乙的压强不变,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待等体积达平衡后,欲保持乙的压强不变,就需要缩小体积.缩小体积时,乙的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的SO2的转化率将大于甲的,即大于P%.
故选B.
点评: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如此,先设为同等条件,平衡后再改变某一条件使之符合题设条件,分析变化.这样,问题就迎刃可解了.
9.(3分)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45%,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了D.a>b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时,B和C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45%,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以此来分析.
解答:
解: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平衡不移动时,B和C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45%,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a>b,
A.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
B.逆向移动,则A的转化率减小,故B正确;
C.平衡逆向移动,B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化学计量数关系:a>b,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通过改变体积浓度的变化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0.(3分)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3H2⇌2NH3,△H<0,达到平衡时,当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催化剂V
、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降温,V
、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小倍数大于V逆减小倍数

C.加压,V
、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D.加入氩气,V
、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首先分析反应的特征,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大于生成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在此基础上,从催化剂、温度、压强等角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解答:解:A、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故A正确;
B、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
小倍数小于v(逆)减小倍数,故B错误;
C、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由于反应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大于生成物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则平衡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增大倍数大于v(逆)增大倍数,故C正确;
D、氩气为惰性气体,若为恒容下通入氩气,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都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1.(3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R(g)+2L此反应符合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考点:产物的百分含量随浓度、时间的变化曲线.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由图象可知,温度为T
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P2>P1,且压强越大,R的含量越高,说明平衡正向移
1
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压强为P2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T1>T2,且温度越高,R的含量越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温度为T
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P2>P1,且压强越大,R的含量越高,说明平衡正
1
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L为固体或液体;
压强为P2时,根据到达平衡的时间可知T1>T2,且温度越高,R的含量越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问题,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根据图象判断温度、压强的大小,根据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12.(3分)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
B.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C.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D.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图象知,随着反应的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X、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达到平衡时△n(X)=(1.20﹣0.41)mol=0.79mol,△n(Y)=(1.00﹣0.21)mol=0.79mol,△n(Z)=(1.58﹣0)mol=1.58mol,同一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据此写化学方程式,根据相关概念及公式进行反应速率、转化率的计算,据此答题.
解答:解:根据图象知,随着反应的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加,说明X、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达到平衡时△n(X)=(1.20﹣0.41)mol=0.79mol,△n(Y)=(1.00﹣0.21)mol=0.79mol,△n (Z)=(1.58﹣0)mol=1.58mol,
A、10s时Y的物质的量是0.21mol,所以变化量是0.79mol,所以转化率是79%,A正确;
B、根据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方程式为X(g)+Y(g)2Z(g),B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79 mol/(L•s),故C错误;
D、10s时X的物质的量是0.41mol,所以变化量是0.79mol,浓度的变化量是0.365mol/L,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分析图象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曲线,把握相关物理量的计算.
13.(3分)(2009•珠海二模)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反应:aX(g)+bY(g)⇌nW(g);△H=Q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曲线图:其中,ω(W)表示W在反应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t表示反应时间.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分析可能正确的是()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
>P1,a+b>n
2
B.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
>T2,Q<0
1
C.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
>P2,n<a+b
1
D.图Ⅱ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1使用的催化剂效果好
考点: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如是压强,应有P
>P1,a+b<n;如是温度,应为T2>T1,△H
2
<0;
图Ⅱ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也可能是同温下改变压强的影响,应n=a+b;
图Ⅲ可能是不同压强、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如是压强,应有P1>P2,a+b>n;如是温度,应为T1>T2,△H >0,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图Ⅰ如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则P
>P1,增大压强,ω(W)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
2
a+b<n,故A错误;
B.图Ⅲ如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应有T1>T2,升高温度,ω(W)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H>0,故B错误;
C.图Ⅱ如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则P1>P2,增大压强,ω(W)不变,平衡不移动,则n=a+b,故C错误;
D.图Ⅱ可能是在同温同压下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平衡状态相同,1反应达到平衡用时少,则1催化效果更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问题,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图象中曲线的变化特点,结合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14.(3分)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a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a mol/L的是()
A.4mol A+2mol B B.2mol A+1mol B+3mol C+1mol D
C.3mol C+1mol D+1mol B D.3mol C+1mol D
考点:等效平衡.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恒温恒容下,不同途径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a mol/L,说明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满足n(A)=2mol,n(B)=1mol即可,据此解答.
解答:解:A、开始加入4molA+2molB,相当于在加入2molA和1molB达平衡后,再加入2molA和1molB,平衡向正反应进行,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但转化率降低,故C的浓度小于2amol/L,故A错误;
B、开始加入2molA+1molB+3molC+1molD,将3mol
C、1molD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2molA、1molB,
故等效为开始加入4molA+2molB所到达的平衡,由A中分析可知,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故B错误;
C、开始加入3molC+1molD+1molB,将3molC、1molD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2molA、1molB,故等效
为开始加入2molA、2molB所到达的平衡,等效为在加入2molA和1molB达平衡后,再加入1molB,平衡向正反应进行,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故C错误;
D、开始加入3molC、1molD,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可得2molA、1molB,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故D正
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难度中等,构建平衡建立的途径是解题关键,注意等效平衡规律:1、
恒温恒压下,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为等效平衡;2、恒温恒容下,若反应前后气体气体发生变化,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为等效平衡;
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一边,满足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为等效平衡.
15.(3分)已知常温下,N2(气)和H2(气)生成2mol NH3(气)放出92.4kJ热量.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在常温下: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molN2和3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kJ.②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0.5mol N2和1.5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2kJ.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
A.Q
=2Q2=92.4 B.Q l>2Q2C.Q1<2Q2D.Q1=2Q2≠92.4
1
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N
(g)和H2(g)生成2mol NH3(g)放出92.4kJ热量,说明1molN2和3mol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
2
时放出的热量;
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mol N2和3mol H2,达到平衡时,氢气和氮气不能完全转化;
②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0.5mol N2和1.5mol H2,达到平衡时氢气和氮气不能完全转化;
然后根据等效平衡来判断热量的大小.
解答:解: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mol N
和3mol H2,达到平衡时,氢气和氮气不能完全转化;达到平衡时放出
2
热量Q1kJ小于92.4KJ;
②假定0.5mol N2和1.5mol H2完全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92.4kJ×=46.2kJ,由于合成
氨是可逆反应,故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Q2小于46.2kJ,反应②可以建成恒压下与反应①的等效平衡,此时放出的热量反应②是反应①的一半,然后反应②进行扩大容器,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放出的热量减少,所以Q1>2Q2,综上所述可知:92.4>Q l>2Q2 ;
故选:B.
点评:本题不仅考查了反应热的概念,还同时考查了可逆反应,等效平衡等概念,综合性较强,考生只有在准确理解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作答.
16.(3分)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t
min时,3V正(B)=2V逆(C)
1
B.(t
+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A、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考点: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分析: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A浓度的变化量=(0.5﹣0.3)mol/L=0.2mol/L,B浓度的变化量=(0.7﹣0.1)mol/L=0.6mol/L,C浓度的变化量=(0.4﹣0)mol/L=0.4mol/L,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为:A(g)+3B(g)⇌2C(g),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结合图II知,T1>T2,升高温度,B的体积发生增大,则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
应;
A.在t1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根据A(g)+3B(g)⇌2C(g),2V正(B)=3V逆(C);
B.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C.先根据图Ⅰ计算平衡常数,再根据平衡常数计算改变三种物质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C的浓度;
D.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结合图Ⅱ知,T1>T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解答:解:A.在t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根据
1
A(g)+3B(g)⇌2C(g),2V正(B)=3V逆(C),故A错误;
B.(t1+10)min时,保持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变大,反应物所占分压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故B错误;
C.根据图Ⅰ知,化学平衡常数K==,
假设C的平衡浓度是0.4mol/L,
A(g)+3B(g)⇌2C(g)
开始(mol/L)0.3 0.1 0.4
变化(mol/L)0 0 0
平衡(mol/L)0.3 0.1 0.4
化学平衡常数K′==,所以符合平衡常数K,故C正确;
D.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图Ⅱ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正确确定反应方程式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
确定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难度中等.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12分)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如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器.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相等(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考点:中和热的测定.
专题:实验题.
分析:(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来判断该装置的缺少仪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