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明代后期文学
1、理论上的自觉性
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
2、诗歌——“公安派”“竟陵派” 3、散文——小品 4、通俗文学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 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 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 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 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
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
哉!”
徐渭 “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 人者,皆圣人也。”(《论中》)
(二)明代中期文学
1、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 ① “前七子” ② “唐宋派” ③ “后七子”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 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 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
3、思想文化:严格控制
①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②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③ 大兴文字狱
④ 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
程朱理学被尊奉为官方学说,这一学派
的儒家经典注本被当作士子日常的功课 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题目 取自“四书五经”,刘大魁《时文论》: “八股时文,是代圣贤说话,追古人神理于千 载之上,须是逼真;圣贤意所本有,我不得减 之使无;圣贤意所本无,我不得增之使有。” 形式 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 危害 宋濂“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 能对”。
(二)明代前期文学 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 冷落的时期。
诗文 明初三大家:高启、宋濂、刘基 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 凉。宋濂,则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 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以“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 “台阁体”长期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 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 。
伦 宗臣 徐中行 梁有誉
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比前七子 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的重要性, 但他的格调法度一是以情为中心,二是 比较灵活,虽说学古人,但最后还是归 之于“一师心匠”。
2、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 混融 ① 小说开始广泛刊刻流传 ② 诗文作家普遍重视通俗文学 众多文人推崇《水浒传》, 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 书” 。 ③ 《西游记》问世
袁宏道“性灵说”。提出“以出自性灵者为真
诗”。这实际是对李贽“童心说”的发挥。 所谓“童心”或“性灵”,也不可能是什么纯 出于天然的东西,它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意识的 熏染。但就其作为人的真实的自然情感的意义 来说,总是与社会意识——特别是统治者所建 立的道德信条存在距离和冲突,且这种距离和 冲突会在社会发生深刻演变的时候变得越来越 大。标举“童心”和“性灵”,并有意地将它 与“闻见知识”相对立,其意义一是强调了将 真实情感与个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基础的重要原 则,一是为与封建道德不很合拍的“喜怒哀乐 嗜好情欲”大量进入文学提出了根据,所以它 意味着文学的解放。
晚明散文——特别是所谓“小品”,在
文学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文体 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 短论,均可包涵,其特点大致有三:一 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 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晚明小品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在李贽被 害以后,随着封建正统势力的嚣张,大 多数作品偏向于闲逸的情趣,其思想的 尖锐性显得很不够。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归有 光 当前七子之后,在嘉靖、隆庆时期,出现 了“唐宋派”“后七子”之间的对峙。
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反 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 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离。他们也是要学有所本, 只是所本的对象不再是秦汉古文,而是唐宋文。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谢榛 吴国
3.
王守仁他反对程朱理学把“理”
视为一种外在权威的观点,提出 “心即理”“知行合一”,针对
由于信奉程朱理学所造成的言行
不一的伪道德现象。
祝允明
①反对程朱理学,抨击道学为“伪学”; “言学则指程朱为道统,语诗则奉杜甫为宗 师,谈书则曰苏、黄,评画则云马、夏,凡厥数
②强烈地怀疑权威、反抗旧传统,厌恶人言亦言。
活跃,嘉靖年间江南出现---机户; 隆庆年间,海禁一度解除,海外贸易发展; 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明代中期,贪欲滋长、奢靡风行、政治
腐败,就成为普遍的现象。旧有的道德 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 解。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重建成为迫切的 问题。而这种重建,首先要求道德至少 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对人欲的 适当认可,才能发挥它的制约作用。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 “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 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 “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 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冯梦龙解说六经:“六 经皆以情教也。”又说:“世儒但知理为情之 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古者聘为妻,奔 为妾。夫奔者,以情奔也。奔为情,则贞为非 情也。”(《情史》 汤显祖也坚决反对以“理”格“情”,,责问: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题词》)
三、明代后期1573--1644
(一)明代后期社会
1、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封建政权的压制 和掠夺日益严重-暴力反抗 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思想界斗争尖锐,个性解放思潮 兴起
李贽
首先,更彻底的反权威精神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 孔子而后足也。”(《焚书· 答耿中丞》)反
朱元璋 “光”、“秃”、“僧”,“生”;
“贼”、“寇”、“则”;
浙江府学林元亮,有“作则帝宪”语,
杭州府学徐一夔有“光天之下”、“为 世作则” 语。
《大诰》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 用者,罪至抄箚 ”。 高启被腰斩,朱元璋拟委任高启为 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苏州知 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 写了作文,被人诬告。 方孝儒诛十族。
最后,对妇女比较平等的态度。 他指出:妇女的所谓“短见”,是因为她们的 生活受到限制的结果。 李贽的思想及其表述方式,有着中国文人向来 所缺乏的深刻、尖锐、透彻、大胆。在他多年 辗转各地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具有新异 的思想倾向的士人。但即使这些人,在敬佩李 贽的同时,也难免感到震惊,不敢完全赞同 (如陶望龄、袁中郎、袁小修等都有这种表 示)。而那些守旧官僚,对于他更是充满仇视, 不断加以迫害。万历三十年(1602),李贽终 于被逮下狱,不久自杀于狱中。
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 的态度。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 语》、《孟子》,说这些书要么是史官、 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 子的胡乱记录。
其次,重视物质生产,充分肯定人欲
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 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 什么“可鄙”。与此相联系,李贽对人 欲表示充分的肯定,反复论说追求物质 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 天性,是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一切 脱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全是虚 伪的空谈。
1、政治:独裁统治 原因:其一,元代状况; 其二,明初现状。 表现:其一,清除权臣(洪武十 三年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二十六年 , 制造大将军蓝玉); 其二,废除丞相制; 其三,建立锦衣卫; 其四,整顿腐败吏治。
2、经济:重农抑商 原因:其一,元种植业与畜牧业发 展不均衡; 其二,元末农民起义对农耕 的破坏; 其三,稳定封建统治。 措施:其一,鼓励垦荒; 其二,打击工商业; 其三,严禁海外贸易。 “片板不许下海”
戏曲 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庭杂剧作家 , 多教化戏 。
小说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成书。
二、明代中期
弘治到隆庆(1488~1572)
(一) 明代中期社会状况
1、 城市工商业发展 2、 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3、 道德重建
1.城市工商业发展
明中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工商业重新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提出“复古”的口号,一是倡
导 “பைடு நூலகம்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 史· 李梦阳传 》);二是主张严守古 法,模拟格式。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给明初以
来的道统文学观和虚伪空洞的“台阁体” 以沉重的打击。 李梦阳力倡“今真诗乃在民间”(《诗 集自序》),将《西厢记》与《离骚》 相提并论(见徐渭《曲序》),在当时 实有震聋发聩之力。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的分期
一、明初
明初到成化(1368-1487) 二、明代中期 弘治到隆庆(1488~1572) 三、明代后期 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一、明初
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
(一)明初社会
1、政治——独裁 统治 2、经济——重农抑商
3、思想文化——严格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