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合作准则_的违反与_会话含意_的产生_对外汉语教学中的_会话含意_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总第156期)
“合作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意”的产生Ξ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会话含意”分析
吕俞辉
(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51女,讲师)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量地存在着会话隐含意义,这常会引起留学生的误解和不解。
对这些会话隐含意义,应用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运用汉外对比的方式可以分析出它们的生成机制:对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的违反、质的准则的违反、关系准则的违反、方式准则的违反都可以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而且中外会话隐含意义的推导是不同的。
打破合作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礼貌策略的应用及追求修辞效果。
关键词:合作;准则;会话;隐含
中图分类号:K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209(1999)0620102205
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学生非常认真地查了字典,对每一个字的含义都理解了,他们还会对会话交际,对文章不尽理解,甚至是误解。
因为留学生在词典中可以找到的是语言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但是,实际交际过程中,语言除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以外,也会产生语用学上的会话隐含意义。
说到会话隐含意义,我们不能不提到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这是1967年他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提出来的。
“会话含意”(conversati onal i m p licatu re)“是在理解句子衍推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会话原则推导出来的意义”[1](P59)。
“会话原则”具
体指“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 rinci p le),这个原则提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双方要采取合作的态度,遵守合作原则。
这个合作原则有四条准则:“1)量的准则(quan tity m ax i m);2)质的准则(quality m ax i m);3)关系准则(relati on m ax i m);4)方式准则(m anner m ax i m)。
”在交际中,说话人总是遵循着这些准则,而且听话人也相信说话人在遵循这些准则。
如果说话人没有遵循这些准则,听话人就会根据当时的语境,猜出说话人因违反准则而引起的会话隐含意义,这样“会话含意”就产生了。
这个“会话含意”就是留学生无法在字典中找出的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
这也是引起留学生误解和不解的所在。
所以揭示语言的“会话含意”在对
201
Ξ收稿日期:1999-08-20
外汉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揭示出汉外语言在“会话含意”方面的不同更是解惑的关键。
二
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常常违反会话准则,这必然会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下面我们就用汉外对比的方法,通过对合作准则违反的实例,分析出汉语的会话隐含意义,并指出中外语言在会话隐含意义方面的不同。
(一)对量的准则的违反:
量的准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P49251)即量的准则要求会话中的信息不多也不少。
(1) A: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
B:很多。
留学生不习惯别人问他们父母的收入,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会回答“很多”。
这个回答不是一个信息量充足的具体回答,没有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它违反了量的准则,所以,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这是我们家的私事,我不愿意告诉你,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
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这里的会话隐含意义,再追问下去,就必然会引起不快,使会话难以进行下去。
(2) A:(在路上)你去哪儿?
B:出去。
留学生不习惯在路上问“你去哪儿?”这样的话,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打探别人的隐私。
他们是从回答者的回答中找到的根据,因为回答者的回答太简单,量太少,不符合量的准则,所以,留学生推导出了隐含意义是回答者不高兴了,他嫌我多管闲事。
显然这里有误解。
从以上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交际中信息量太少的话,会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3) A:你家的孩子真用功啊!每天晚
上都练习钢琴。
弹得真不错。
B:哪儿啊。
这段对话表面上是在表扬孩子,但听话者会从字里行间得出超越字面意义的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孩子的琴声影响了邻居的休息。
学者沈家煊指出:“适量准则涉及一个量级(scale),概括地讲,对一个量级(x1x2)而言,如果(x1>x2),说明‘x1’隐含着‘非x2’。
”[3]会话隐含意义就这样产生了。
(二)对质的准则的违反:
质的准则也含两方面的内容:“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P45251)在实际交际中,对质的准则的违反的案例是最多和最复杂的。
我们可以把对质的准则的违反再分成几个类型。
11运用了隐喻,违反了质的准则。
(4) A:老王工作怎么样?
B:在工作中,他是一头老黄牛。
说话人显然是违反了质的准则,老王不可能是老黄牛,在这里老黄牛是一个隐喻。
隐喻用法是语言创造性的最高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句子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其字面意义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听话者不得不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力,去寻找另外的理解。
这一‘展开’是建立在可推知的,或能提供某种相似性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的。
”[4](P250)在这个句子中,人们由牛的力大、吃苦耐劳联想到了老王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
但是每个民族对隐喻的联想是不同的。
同样是这个句子,日本留学生会联想到老王是个慢性子。
因为在日本人们由牛动作慢的特点想到了人的慢性子。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隐喻引起的对质的准则的违反常常会引起误解。
21运用了反语,违反了质的准则。
(5) A:我们女儿考得怎么样?
301
B:别提了,她考得可好了,老师
都找上门来了。
反语,顾名思义就是说反话,明明是不好,偏要说好。
B句开头就说了“别提了”,显然是成绩不好,但后面紧跟着说“考得可好了”,就是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示对女儿的不满。
对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识别哪一句是反语。
31运用了夸张,违反了质的准则。
(6) A:你饿吗?
B:我现在能吃下一头牛。
说话者显然是言过其实,没有哪个人能一下子吃下一头牛,这显然是违反了质的准则的真实性的要求,所以也就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这个人饿得不得了。
41运用了谐音,违反了质的准则。
(7) A:我们叫小张一起去喝酒吧。
B:小张是个气管炎(妻管严),别
叫他了。
小张显然不能是一种病,这违反了质的准则。
但是气管炎和“妻管严”音近,所以中国人常用气管炎来指怕老婆的人。
通过谐音,我们得出了会话隐含意义是:小张是怕老婆的人。
谐音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对该语言系统熟悉的前题下产生的,所以其会话隐含意义对留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51运用了成语,违反了质的准则。
(8) A:这次考试你准备好了吗?
B:没问题,胸有成竹。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成语的意义不能由组成成分的意义推知,成语中往往积淀了该语言的文化因素。
成语在语义上和语法上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它们必须以独立的成分和特定的意义一起进入交际中。
这里因为运用了成语,违反了质的准则,也就产生了不同于字面意义的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强调对考试有把握。
对成语的分辨和理解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61以物代义,违反了质的准则。
(9) A:你买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
B:三张老头票。
一个词语所表示的词汇意义同想要表达的事物有联系,因此就用这个词语来表示想要表达的事物。
这就是以物代义。
以物代义可以让人们推出同词汇意义完全不同的会话隐含意义。
因为100元的纸币上印有领袖的头像,所以人们常用老头票来指100元。
“三张老头票”也就是300元钱。
这就是以物代义引起的会话隐含意义。
对留学生来说,这样的回答会让他们不知所云,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物代什么意义。
71以形代义,违反了质的准则。
(10) A:你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吗?
B:我走过的是一条“之”(字)
路。
这样的句子常让留学生很困惑,“之路”是什么路不得而知,即使查字典也找不到合适的义项。
“之”字写起来左拐右拐,“之”字的字形曲曲折折,在这里“之”的词汇意义完全没有用,所要的是“之”字字形引起的会话隐含意义,那就是曲折。
(三)对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在交际中,前言后语要相关联,不应该离开当时的语境无缘无故地冒出一句话来。
如果违反了说话要有关联的这个准则,就会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11) A:我的男朋友不会忘记我的生
日,他今晚一定会来的。
你说呢?
B:现在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说话人没有直接回答问话人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表面上看同问话毫无关系的话,这违反了关系准则,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
说话人并不想告诉问话人现在几点,而是提醒问话人:她的男朋友不可能来了,时
401
间已经太晚了,劝她放弃幻想。
(12) A:我们去狂街,好吗?
B:我今天觉得不舒服。
说话人也没有直接回答去不去逛街的问题,而是说了表面上不相干的“我今天觉得不舒服”,违反了关系准则,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我不能跟你去。
(四)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井井有条。
”[2] (49-51)如果违反了以上的要求,在会话中就会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13) A:国安队赢了韩国队吗?
B:国安队大败韩国队。
说话者没有用“赢”、“输”这样语义明确的词语,而是选用了“大败”这一有歧义的词语。
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国安队赢了,也可以认为是韩国队赢了,所以这个句子是有歧义的。
这也就违反了方式准则中要避免歧义的要求,也就产生了会话隐含意义。
那就是说话者不希望国安队输,主观上不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所以故意说出这一歧义句以混淆视听。
(14) A: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有关
系啊。
B:对,你有关系。
你爸爸的叔
叔的邻居的妹妹的爱人在公安
局当局长。
“你爸爸的叔叔的邻居的妹妹的爱人”这些词语显然是太罗嗦了。
它违反了方式准则中要简炼的要求。
这必然会产生会话隐含意义,使这个局长同A的关系显得更远,使句子增强了很强的讽刺味道。
三
为什么在交际中常常违反合作准则?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思想,而要通过语用推理,推导出超越字面意义的会话隐含意义呢?语言学家利奇有一个说法:如果我们把对违反合作原则的诸例进行一番检查,我们就会发现礼貌原则适用于大部分情形。
但也有学者反对这一说法,如钱冠连先生认为“说礼貌原则可以解释人们对合作原则违反的大部分情形,实在太牵强,漏洞太大了。
”[5](P243)我们不妨对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说话者要使用会话隐含意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原因分成四类。
(一)应用礼貌策略:
在(1)(3)(7)(11)(12)(13)这六个句子中,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是礼貌策略。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面子”是很重要的东西,为了给自己留面子,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人们不惜违反合作原则而使用礼貌策略。
按照语言学家B row n和L evin son 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正和负两个方面,所谓“正面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所谓“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
在(1)中,A问了B一个不愿回答的问题,使B感到有压力,如如实回答,会导致B的“负面面子”受到损害,B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作出了违反量的准则的回答。
(3)中明明是A对B的孩子影响自己的休息不满,但如果直接说出来,或采取建议的形式,都会使B的“负面面子”受损,所以为了给对方留面子,A故意违反了使用原则,使B自己得出结论。
(7)(11)(12)是为了给对方留面子,以减少对对方的伤害。
(13)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负面面子”,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汉语中保证对方的“负面面子”不受到威胁,即给对方留面子是很重要的。
上述例句中有2 3这样的案例。
同样,保全自己的“负面面子”不受损害也很重要,这样的案例占1 3。
501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语言的礼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各民族的礼貌策略并不完全相同。
如(1),在中国问别人的工资是很普通的事,不构成对别人面子的威胁,而在西方工资是隐私,不能问。
如果问了会对对方的面子构成威胁。
在(3)中如果A是个日本女人而B是个美国女人,B 可能听不出A的隐含意义,因为美国人在交际中不像日本人那样多地使用迂回的礼貌策略。
这时也就会引起不解,进而引起误解。
(7)是利用了谐音,留学生的头脑中的汉语词库远没有中国人那么丰富,也不习惯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所以他们弄不清所谐音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双解。
这些两种语言中不同的东西应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二)追求修辞效果:
(4)运用了隐喻,突出了老王的埋头苦干,(5)运用了反语,强调了孩子的成绩不好及妈妈的怨气。
(6)运用了夸张,形象地表现出了饥饿的程度。
(9)以物代义体现了语言的诙谐、有趣,(10)以形代义形象地强调了道路的曲折。
总之,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使语言更丰富多彩、诙谐有趣,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说话者使用了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对词义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时甚至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词义。
这就打破了合作原则,这种打破是会话隐含意义的生成机制之一。
(三)特殊文化传统的要求:
(2)是街上熟人见面时常用的一个对话。
在汉语里,我们一般不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之类的话,那会让我们觉得很不自然。
互相见面时,中国人常用的“你去哪儿?”这个句子在这种语境下,绝不仅仅包含了词义(词典意义)、句法意义(疑问结构)和相关的语义信息(词语组合后的整体意义及词语间的兼容)。
此种场合下,这个句子有“语言的超载”现象。
它超载的意义正是打招呼时的问候语。
所以对方也不必回答问话的表面上的内容,只要有个回答就可以。
这个回答也存在着“语言的超载”的现象。
它超载的意义正是对打招呼人的回应。
这是汉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留学生在理解“出去”这个回答时,就会按照母语的文化习惯去推导出自己的会话隐含意义。
(四)语言的凝固:
(8)运用了成语,成语是语言的凝固形式,必须把它看成具有完整、独立的意义,而不能只看语言的组成成分的意义。
正是因为成语的凝固性使它产生会话隐含意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反合作原则最多的原因是礼貌策略的应用,占所有例句的约43%。
其次是为了追求修辞效果,占所有例句的约36%。
特殊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凝固各占约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的“会话含意”问题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我们首先应注意到它的大量存在,然后就是要教会留学生如何分辨出语言的“会话含意”,并理解它的生成机制,这对留学生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读与误解,实现语言的充分完满的交流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家煊1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A]1中国社
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
题组1语用研究论集[C]1北京:北京语言学
院出版社,19941
[2]何自然1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1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3]沈家煊1“语用否定”考察[J]1中国语文,1993
(5)1
[4]维多利亚・弗罗姆金1罗伯特・罗德曼[M],沈
家煊,等译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 [5]钱冠连1汉语文化语用学[M]1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71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