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第一篇: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
1、房舍
东北有句俗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

“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

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
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

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

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2、用具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

用薄木板揻成,长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或檩子的挂勾上,离地面或炕一般有三四尺的距离。

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

满族有关于悠车来历的传说,清代蒋良骐《东华录》载:“太罕始生时,仙女以桦皮为车形,摇渡鸭绿江。

以故北地婴儿弥月,即行上车。

车为椭圆形,悬革于梁下,结铜环,人往来推之,婴儿自睡。

” 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

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

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

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

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

拉雪橇狗最多十几条,至少也要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
工具。

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特色项目了。

3、服饰
“靰鞡”(也作乌拉)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是满族人最先发明
和穿着的。

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缝制,帮与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并有穿鞋带的耳子。

《鸡林旧闻录》记载:“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

”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细如发,长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产;溪谷岩石中蒙丛下垂,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东人常取之铺卧榻,农工等人均以著履。

”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靰鞡曾经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甚至犯人都穿这种鞋。

后来一种帆布面棉胶鞋也称为“棉靰鞡”或“胶皮靰鞡”。

靰鞡也被称为“靰鞡头子”(略含贬义)。

东北还有一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头子鞋面褶多故。

4、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上锅蒸熟,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面,均匀地铺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后卷好,再切成段,又称“豆面卷子”。

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就是在柞树或椴树的叶子上摊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

秋冬时节,往往用黄米磨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裹上蒸熟。

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5、动植物
东北有一些动植物是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关的,如高丽参、高丽果儿,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王朝(AD918-1392),我国习惯上多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物产;再如鞑子香(兴安杜鹃),鞑子是旧
时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另外“金达莱”是朝鲜语的音译,“乌拉花儿”、“乌拉草”中的“乌拉”是满语的音译。

东北还有一种叫“飞龙”的鸟,又名“榛鸡”,身体大小和斑鸠相似,生活在寒带红松、冷杉等树林里,肉味鲜美。

《黑龙江外纪》记载:“江省岁贡鸟,名‘飞龙’者,应系‘斐耶楞咸’之转音也。

”“哈什玛”是产于东北各省的一种蛙,身体灰褐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雌性的体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玛油,中医用作强壮剂。

“哈什玛”是满语音译。

二、习俗词语
1、游戏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

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

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

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

“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

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

”甲队喊:“马城开。

”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 甲队喊:“要哪个?” 乙队喊:“要某某。

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 乙队喊:“要某某某。

”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

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

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
拉对方下“马”者为胜。

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2、风俗
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

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

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

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

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

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

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
1.山水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

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

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

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
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
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

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

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

“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
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

“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

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

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

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

《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

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

在嫩江与
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

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

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

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四、口语中的音译词
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

汉语在吸收这些民族语言的时候又按音近义通的原则对它们加以改造,再给它们穿上汉字这件外衣,这样,它们就名正言顺地在汉语中安家落户了。

例如: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

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
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
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

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在东北,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关内为“关里家”,称山东为“山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从中原各省迁来,尤以山东为多。

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 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见证。

第二篇:东北方言词缀
浅谈东北方言的词缀
摘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相比,无论是语法、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东北方言又有自
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很多词都是不同的民族词演绎而来的,甚至还有一些是俄语等外国语吸收而来的,如称面包为“列巴”,这个词是俄语,所以东北方言是非常多元化的方言。

本文就是从词缀的角度来分析东北方言词的一些独特特点。

关键词:东北方言前缀中缀后缀引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要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所以,我们要保护方言,保护这种文化。

东北方言在所有方言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下面就以词缀的前缀、中缀、后缀来详细分别分析东北方言词的独特性。

一、前缀
东北方言中前缀词种繁多,极富地方色彩、口语色彩、感情色彩,使用频率高,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东北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较为典型的前缀有“精”“稀”“溜”“大”“老”、“贼”、“忒”、“诚”“打”等。

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意义广泛,跟特殊的词根在一起的时候,本身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在表意和程度上都更加细致。

(一)老——“老”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普通话,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也更浓,一般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称人
老八板儿(拘谨守旧的人)、老把头(传说是保护挖参、打猎人的神仙)、老灯(老头子,贬义)、老赶(乡下人,外行)、老客儿(商人)、老尿泥(软弱、不正经的老年人)、老铁(关系最密切的人)、老秃牙子(老家伙)、老土(很土气的人)、老外(外行)、老面兜儿(性格软弱的人)
2、用于称动物
老抱子(孵鸡雏的母鸡)、老家贼(麻雀)
3、用于称植物老场子(苍耳)
4、用于表物
老鞑子(纸牌)、老末渣(零碎而短小的东西)、老牛槌(牛鞭子)、老千儿(旧纸牌的一张)、老影(家谱)、老爷(太阳)
5、用于序数
老疙瘩(父母的最后一个子女)、老乜儿(最末一个)、老子儿(最小的钱)前缀词“贼、忒、诚、可”和“老”的用法一样,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特别,非常,太”,属于程度副词中的高级副词,表示“程度极高”或者“过分”。

比如会说“他这人可烦人了。

”或者是“他这人贼烦人。

” 用法都是用来放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很深,比一般的“太”或者“很”都有更深的含义。

(二)大—— 1.用于称人
大杆儿(有权势的支持人)、大伙儿(赶车老板子)、大拿(掌大权的人)、大叔、大爷、大婶、大娘、大妈、大妹子、大行李(指在林区或矿区工作的劳动者,单身汉)、大牙狗(好闹事而又难对付的农村无赖)2.用于称动物
大家贼(麻雀)、大拇抱(大个儿的雌蛙)、大爪子(老虎)3.用于称物
大板儿车(运货汽车)、大饼子(玉米面锅贴)、大炕(筒屋里连接两山墙的长炕)、大棉袄(最冷时穿的棉袄,与二棉袄相对)、大拇哥(大拇指)、大泡儿(大笔财物)、大损鸟(讥称愚蠢人)、大戏(京戏)
(三)精——
精瘦的,精细精细的
“精”一般与包括薄、细、瘦等空间类单音节形容词,东北方言把“精”理解为“小”的含义。

(四)稀——
稀烂的、稀暄的、路稀泞(“泞”读作nènɡ)、稀里马哈(马虎)“稀”都是“特别、很”的意思。

可以跟“稀”搭配使用的词根
多表示事物的性质及状态。

“稀”本身有“稀少、稀薄”的意思,如:软、松、暄(东北方言,表松软,一般用于物体表面)等。

同样的,与之相反的具有“坚硬”意义的形容词“硬,紧,实”等则不能用“稀”来修饰。

(五)溜——
溜直儿溜滑儿、溜哒(散步)
“溜”一般是相当于程度副词使用,有感叹的意味。

(六)确——、焦——、透——、煞——
这几个词经常和与颜色有关的语素组合,用以强调颜色的纯正。

1.“他走路不小心,把腿磕确紫的。


2.“老太太今天去扭秧歌了,打扮得可漂亮了。

透粉透粉的衣服,焦绿焦绿的裤子;脸抹得煞白,嘴抹得通红。


(七)杠——、乔——、齁(读hōu)儿——、顺——
这个五个词都有“非常、特别”的意思,都是经常和与味道有关语素组合,代表“味道达到了极限”。

1.“一桌子都是他最爱吃的菜,他吃得杠香。


2.“那边有个茅楼儿(露天厕所),老远就能闻到那味儿,乔臭的。

” 3.“盐放多了,齁儿咸。

”“辣椒放多了,齁儿辣齁儿辣的。

” 4.“我这瓜可是好瓜啊,不信你打开尝尝,顺甜啊!”
(八)焦——、瓦——
焦黄(儿)、瓦(读作wà)凉,但是也可以说是,凉瓦儿(读作wār)、蓝瓦儿(读作wār)
(九)死——
死气(qi)白(bāi)赖(lāi)的
“死”这个字一般是一个固定的词里使用,不是灵活使用。

(十)臭——
臭美、臭得瑟、臭显摆、臭狗屁、臭德行、臭不要脸、“臭”一般都是贬义的意思
(十一)半——
半搭子(介乎大小之间的人或物)、半拉架(粗略的技艺或知
识)、半身子人(寡妇)、半语子(有语病的人)
(十二)二——
二愣子(傻子),二串子(杂种),二傻子(傻子),二流子(流氓),二巴愣子(冒失粗鲁的人)、二虎(缺心眼的人)、二滑屁(又耍嘴又不干正事的人)、二黏糊头(又粘又烂的粥)、二杆子(麻烦不讲理的人)、二虎八叽
(十三)整——
整半天、整干净点、整辆车、整事儿、整饭、整好功课、整两嗓子…
在东北方言里“整”可以说是万能动词,它可以代替大部分的动词,有搞、弄、修理、唱歌、收拾、制造、采购、办理、写作、打扮等动词,所以这个字代表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十四)打——打狼:最后一名
打奔儿:1,接吻2,停顿,卡壳打出溜滑(或:打滑呲溜):先在非冰面上助跑一段,然后在冰面上滑过。

(十五)扒——扒拉(拨弄)、扒瞎(说谎)二中缀
词语中缀是东北方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前缀和后缀的多,但是各种具有特色的中缀词语,使得东北方言的口语色彩更为浓烈,更加富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感情色彩和程度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这些词语大多使原词在语义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使东北方言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

(一)——儿——
波罗儿盖(膝盖)、突噜皮儿、前边儿拉、后边儿拉、白脸儿狼、奔儿娄、本儿先生、鼻眼儿毛、刺儿头、罗锅儿桥、罗圈儿秃、毛儿嗑儿、片儿汤、欠儿蹬(应该是好出头,多事的意思气管子)(二)——子——
拐子炕(指沿着房山墙搭的一种小窄炕)、粗脖子病、窝子狗、窝子病
(三)——头——愣头青、青头愣
(四)——溜——光溜儿、顺溜儿、“溜儿”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