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篇1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摘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
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
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
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
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
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
艺术理论论文大全精选
艺术理论论文大全精选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浅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作为艺术史上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被反复的论证与分析。
现代主义艺术是指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并占有主流地位的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颠覆传统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统称,而并非为一种艺术风格。
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被认为成是前者的衍生与颠覆者,二者息息相关。
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19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关照自我,关注社会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不同以往,这个时代的艺术必然染上了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息。
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于自我、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战争的残酷带来了精神的创伤,自我的迷失导致了心理的扭曲,于是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被带入了艺术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现代主义艺术既然是作为一种现象的总括,就无法归纳其普遍性的风格特征,而只能从观念层次进行梳理。
作为这样一个杂糅的概念,之所以能被划分为一个整体,无非在于它们颠覆传统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的背后,又显现出方式和观念的相异。
达达主义提倡自动性和偶然性,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和挑战,广泛采用现成品和拼贴的手法,杜尚更是以相当敏锐的选择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基础,巧妙的嘲讽了由来已久的美学传统和欣赏习惯。
正如阿纳森所说的那样:“杜尚在那些现成物体中,发现了一些在本质上涉及到艺术史中历史价值问题的形式。
……大约在那时,他使用了‘现成物体’这个术语,用来标明这种作法的形式。
这些现成物体的选择,从来不受什么审美快感的支配:‘它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审美情趣……事实上,是一种完全麻木状态’。
”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则是吸取了其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是摒弃了其全盘否定的虚无态度,致力于探讨人类先验层面的潜意识,这种突破理性和道德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原始的冲动,释放自由和荒诞意象。
艺术理论论文精选.doc
艺术理论论文精选宗璞散文的艺术魅力与特质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7月生于北平的世代书香门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
命运之神对她优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于中国最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中。
她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宗璞始终生活在高等学府幽静的校园的一角。
从童年时代起迄于今,除了特殊的离乱,它们始终滋润着、陶冶着宗璞的心灵。
宗璞作品所展现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处处可以寻到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艺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赋予它们特有的幽雅、淡泊、洒脱、内省的精神风貌。
1957年以后,宗璞的散文创作受到各界重视,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她的散文情真意切,隽永脱俗。
成名作《西湖漫笔》成为游记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到的见解,高超的语言能力,纯熟的艺术技巧,丰富优美的情感世界,特有的个性魅力在散文的园地里独树一帜。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文格调高雅,富于哲理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宗璞的散文,内容丰富,充分的反映作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她说: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些许抉择时的痛苦,我便心安。
她的作品可以分为叙事、抒情、写景之类,也包括文化随笔等。
作者善于从极平凡普通的事物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书写情怀。
生活气息浓郁,情思深远美好,活泼泼地显示着生命。
有反映家庭生活的,表现父女、母女、姐弟之间挚爱亲情的,如《花朝节的纪念》《九十年华诞》;有反映旅外华侨生活,凸显爱国思乡情怀的,如《彩虹曲社》;有描写访问名胜古迹,反映异国风光的,如《澳大利亚的红心》《奔落的雪原》;有反映个人生活志趣爱好的,如《恨书》;有描写奇花异树,山川风物的,如《紫藤萝瀑布》《燕园石寻》;有书写真挚友情的,如《辞行》《三幅画》;有书写校园生活的,如《一年四季》;也有感怀先哲,缅怀大家的,如《他的心在荒原》。
艺术理论论文
艺术理论论文
艺术理论论文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艺术理论论文主题:
1. 艺术与社会:探讨艺术作品在社会背景下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关系。
可以从社会学、文化研究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艺术的塑造作用。
2. 艺术与意义:讨论艺术作品的意义、符号以及象征独特性。
可以从哲学角度探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以及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等。
3. 艺术与身体:研究艺术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舞蹈、戏剧、表演艺术等形式中身体表现的意义和效果。
可以从身体、性别、身份等方面分析艺术对身体的塑造和再现。
4. 艺术与技术:探讨艺术和科技的关系,包括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可以研究艺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作和展示,以及科技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5. 艺术与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艺术作品的美感、审美价值以及审美体验。
可以讨论艺术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
以上仅是一些可能的艺术理论论文主题,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背景进行选择。
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参考相
关的理论文献、艺术作品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艺术理论的论文精选
艺术理论的论文精选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浅谈在艺术设计中使用云南民间工艺艺术一、前言我国的民间工艺,品类繁多,而且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在设计中,如果能够可以很好的借鉴这些工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指导设计,另一方面能很好的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特色。
同时,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大有裨益。
民间工艺是造型艺术。
不论任何一种工艺品种,任何一套工艺技法,首先考虑造型的设计问题。
没有一个完美的造型设计方案.再高的技法也无处实施,工艺品也不可能产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种民族。
其中,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民族种类就达26种之多。
云南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沉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就是这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一朵奇葩。
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灿烂耀眼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自然、气候等方面条件,使劳动工具实用而又美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获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而不断摸索和创作出来的一门艺术。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美学与生活的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
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人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统一。
二、云南民间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造型震惊中外艺术界。
理论家们或称其造型奇特、古朴稚拙或赞其造型质朴、浑厚大方。
现代更有人用新的名词术语说其造型是我们中国的立体派、野兽派、现代艺术等等。
说它古朴也好,现代也罢,我国民间的造型艺术,确以其独特的面貌与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也确实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创作规律。
它们都是作者主观精神的显化,是为“意”造象,是属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体系”,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情感意愿、理想追求去立象造型。
所以虽然都是同一品种,同是剪纸工艺,张三和李四所剪出的狮子也不会一样。
民间有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的民俗都有一定的差异。
波普艺术论文(5篇)
波普艺术论文(5篇)波普艺术论文(5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1.1波普设计的产生波普艺术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月,起源于英国,在60、70年月盛行一时。
波普艺术表明的是后现代的一种文化态度,它拓宽了艺术的概念,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在波普艺术产生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分明的,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关系,艺术家追求的是纯而又纯的绘画,波普艺术则试图打破这种格局,消解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分别,取消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1.2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使艺术脱离原来高雅的外衣和为贵族专享的特性。
波普艺术意味着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完结,开头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
波普是现代的,但是它的消费性和符号又是后现代的,正如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这是一个冲突的综合体。
1.3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波普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创作中个体主体的确立。
设计师和艺术家以个体生命的体验取代了任何形式的集体模式,加深和拓展了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现实感和深度。
其次,强化了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颜色、材料等在艺术设计中不再仅仅是承载意义的形式和工具,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想象力、制造力与生存交锋的重要事实。
再次,对影响艺术的文化背景和不同阶层文化的关注,开阔了设计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使艺术设计进一步实现了由“艺术性”到“文化性”的升华。
波普不仅是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和设计潮流,更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波普艺术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2.1意大利广场建筑的波普艺术结合是与历史上的波普艺术同出一源的,或者说是流行艺术在建筑领域里的反映。
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是波普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的经典案例,主要运用到了多元拼贴的手法。
研究论文:艺术理论论文36370 浅谈艺术创造与创造性思维
艺术理论论文浅谈艺术创造与创造性思维莎士比亚讲:“一个放弃时间的人,他将会被时间放弃”。
我们如何在时间中创造出更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给人类的历史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不仅仅需要一个人的天赋和勤奋,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不断地学习。
我们如何去发现艺术、走进艺术、创造艺术?这些不仅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培根在《学术的进展》和《谈读书》中强调了学习知识与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宁可学了没用,也不要等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学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能补拙。
我们要学会把学习的东西消化了,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发明创造。
真价值,就是创造价值。
艺术与创造就是针对目标求解的活动。
一、艺术创造与学习艺术的真谛存在于一切艺术的现象中。
一切伟大的艺术来自于伟大的艺术创造。
牛顿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伟大,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那些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哲学家他们首先都是伟大的思想者。
苏格拉底讲:“一个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学习一切有益于我们成长的知识,集百家之所长,东西结合,融会贯通。
著名的音乐家谭盾先生讲:“东方音乐加西方音乐等于一就对了”。
谭盾这里所说的“一”和老子所讲的“一”是一回事,是与天地大道而冥合的。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而为和。
”这里的“一”也就是“道。
”只有得“道”了,方可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
“艺术创造就是创造个性。
”优秀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比自己更优秀。
达芬奇学画的时候,将他老师的一幅作品进行了自己的二度创作。
他的老师看了以后对他讲,我已经教不了你了。
直到后来达芬奇有了自己的学生,他常常对学生们讲:“超不过自己老师的人,就是一个愚蠢的学生”。
可见达芬奇是极力鼓励学生创新的。
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勤奋。
有句话讲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
马龙论文全文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从“有意味的形式”谈审美视角——以“八大山人”的绘画为例学生姓名:马龙专业:美术学班级:03美(1)指导教师:张善平二○○七年四月摘要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既揭示了艺术品的一个重要性质,也给我们审美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当然对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辩证看待。
就“有意味的形式”之突出“情感”表达而言,与中国画中强调的“传神”、“气韵”、“意境”、“意象”表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八大山人的艺术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审美视角;艺术品;八大山人AbstractA rt brought forward by United Kingdom art critic Clive ·Bell is the viewpoint "form " having implication, both and reveal a important character of work of art, also gives u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o have provided a important visual angle. Certainly to this one viewpoint, we require that the all-round cognition is dialectical treat. Outstanding "emotion" of "form having implication right away" is expressed Er Y an , is express , is have "vividness" ", "artistic conception" ", "artistic conception" ", "imago" emphasizing tha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iddle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with different means that has been wonderful , Ba Da Shan Ren pseudonym of painter Zhu Da's art has indicated this one point sufficiently.KeywordsForm having implication;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visual angle; Work of art; Ba Da Shan Ren pseudonym of painter Zhu Da.目录引言 (1)一、“有意味的形式”之主要观点及评析 (1)(一)“有意味的形式”的主要观点 (1)(二)“有意味的形式”之评析 (2)二、对八大山人绘画中“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 (3)(一)八大山人艺术的总体风格 (3)(二)八大山人作品的形式意味与意境 (4)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7)引言审美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什么是艺术论文
小议“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成为几千年来困扰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的问题。
英国出版的一本《艺术学派及创始者》,在“什么是艺术?”一章中罗列了81条各家各派的有关语录,从毕加索到达利,从毛泽东到肯尼迪,从培根到孔夫子等。
正像艺术世界无限丰富一样,关于艺术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又比如艺术在不断向前发展运动一样,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关于艺术的观念同样也在随着时代不对向前发展。
从艺术这个概念产生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艺术的定义得到大家的工人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现在,你也许知道了,此篇文章也将不会给你一个最终的答案。
这篇文章将尝试从历史上一些被广为推崇或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所知的关于艺术的定义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让我们接近艺术的本质,同时也会根据前人总结的关于艺术的“共性”来进行一定层次的讨论。
艺术的定义“art”这个词来源于相应的拉丁文字”ars”, 而”ars”据考究可能出自拉丁文“ar”一词。
在英语中”art”这个词曾经至少有过29种词意,目前有三种较为广泛运用,即“技巧”,“在设计、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技巧的应用”,以及“掺入其他词后‘艺术’这个词的词意,如‘实用美术’”,基于此,历史上有三位名人对艺术下了如下定义:莱塞贝,“艺术是充满思想的记忆”;塞纳卡,“偶然能奏效的不是艺术”;爱尔伯特.哈伯德,“艺术不是事物,而是方式。
”然而这些论述似乎都禁不起时间的考量,如今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
在最开始接触艺术概论时,我认为艺术一定是得传达艺术家的情感,抒发艺术家的情怀或者表明艺术家的志向的,托尔斯泰就曾在《艺术论》中把艺术定义为传达情感的一种工具,但其实只要我们能想到中国的兵马俑,万里长城,以及唐三彩我们就知道,显然它们并不能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工具,没有表达出制作者的情感,但它们却的的确确是艺术宝库中的一枚枚璀璨的珍珠,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样也就意味着艺术与传达情感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由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这个理论,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只是线条、色彩等形式因素的抽象组合,因为形式的“意味”只是由于形式因素的不同抽象组合所产生和包含的意味。
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doc
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论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不等于艺术消亡近现代以来,艺术以新颖的方式、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人们开始质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并讨论艺术是否死亡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艺术是否已经消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历史上提出艺术终结第一人既不是艺术家门也非艺术理论家,而是终身从事哲学研究的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黑格尔[1]。
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是指艺术在经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艺术发展阶段后走向了解体,让位于宗教与哲学。
艺术走向解体是否意味着艺术的消亡,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艺术是否真的的消亡,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后来的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界现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德文anfheben一词的真正含义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曾被误读为艺术死亡论。
1980年发表的《黑格尔哲学中的艺术与逻辑》一书中艺术解体论被突出地描述成艺术的死亡。
这种对黑格尔的理解主要基于代英国学者 F.P.B.奥斯梅森将黑格尔美学中一些关键术语译成英文时出现的误译[2]。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原著的德文入手才能精确了解黑格尔的原意。
当黑格尔在谈起浪漫艺术艺术解体时使用的是anfheben一词。
这个词本身除了有消除、去除、废除的意思外还有收集、积聚、和保留的意思。
当译者把此词完全理解为消亡的意思时就使得艺术的解体变成了艺术的消亡,偏离了黑格尔的原意。
anfheben一词是消除与保留两个相反意义的组合。
在《哲学大辞典》中anfheben一词被翻译为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扬弃一方面是舍弃和丢弃,一方面又是保留与升华,这正是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精髓所在。
在黑格尔哲学中,明确把扬弃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的双重含义概念加以使用。
他指出: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
(《逻辑学》)这种双重意义互相联结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常用来阐明一概念向另一概念的过渡[3]。
当艺术进展到宗教、哲学领域中时艺术的解体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并不是艺术的完全被废除而是在消解中有所保留,是有去除也有保留、升华的过程。
关于艺术理论的论文大全
关于艺术理论的论文大全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论声乐艺术中的字正腔圆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教育家、理论家们在长期辛勤探索过程中,给西洋美声唱法赋予了我们民族的特色,成为我们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美声唱法的技巧难度较大,因而容易忽视甚至否定我们民族的语言、吐字、感情表达和民族的审美观点等等。
在民族声乐中语言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语言无疑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以必须立足在语言、咬字、发音的重要环节,从多方面来研究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一、声乐艺术中汉字结构及特点民族声乐是用汉语来演绎的,汉语的每一个字音就是一个语言中的自然单位――音节,而音节又是汉语中最小的单位――母音与字音因素构成的,根据传统的音韵学方法,汉语字音的成分是由声母、韵母与声调构成的。
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声母的发音。
声母是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一般是一个音节自然顿歇起首的音素,在音节与音节之间起隔音与过渡的作用。
因此,要求准确、清晰,不然就会产生有声无字、音包字、字包音或字音模糊等混乱现象。
因此,掌握好声母的发音,是使字音纯正、真切、有力的关键。
韵母的发音大部分由于颤动声带,而且不受阻碍,因此声音十分响亮,同时可以任意延长。
因此,歌唱的声音表现主要借助于母音的发挥,它是构成音响与旋律的基础,音色与共鸣的完美体现也全靠母音的音乐化。
有人说:“歌唱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也是一种母音的艺术。
”如果从母音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来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歌唱中的吐字,主要是指韵母的发音。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而汉语声调又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是字正之本,在汉语语音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唱每一个字时,必须依照四声音势的高低、升降、曲直、强弱的特点,才能将字咬正发准,并能传达出语言韵味的神态内涵。
歌唱的咬字发音状态,决不是生活中说话状态的照搬和重复,具体地说,就是要经过归韵、咬字、发音、拖腔、收尾五个阶段。
汉唐文化与艺术理论论文
汉唐文化与艺术理论论文汉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整个文化环境为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文化上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造就了文化世家。
王充《论衡》中说:“文人之休,国之符也。
望丰屋,知名家;睹乔木,知旧都。
鸿文在国,圣世之验。
”其中包含着对文学、文化以及文化家族的充分肯定。
这样的文化家族,常常有成员身居高位,所谓“四世三公”在朝野具有很大的影响。
整个家族坚持以经学传家,以习经守礼维持门户。
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召集亲属弟子,“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经学在汉代是非常实用的学问,士人精通经术,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通经习礼,提高了士族阶层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文化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
曹魏虽然取代了汉室,但却非常认同前朝的文化成就。
汉魏之际,并没有形成文化上的断层。
就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仍是两汉文化的一个非常自然而恰当的延续与发展。
特别是汉代的文化家族给六朝的世家大族做出了榜样。
六朝的士族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尤其重视通过文化来提高家族门第的名声与地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六朝士人与汉人相比,很自然地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
汉代士人多数专注于经学,后人所谓的文化、哲理学术、琴棋书画,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魏晋以后,士人留意的文化不仅范围普遍扩展,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两汉经学虽是经学的昌明时期,建安时期的动荡影响了体制化范围内的经学研究,但魏晋士人从未放弃过传统的经学,《十三经注疏》中魏晋人注解有六种之多,可见其经学的成就。
魏晋士人又增添了对玄理的喜好,热衷于三五个朋友聚会,谈论抽象玄奥的问题,即所谓清谈、玄谈。
他们热衷于在理智上挑战复杂的问题,讨论人的才能与禀性、胆略与识见的关系,讨论诸如命运、吉凶、音乐甚至还有梦的本质问题。
这时期还出现了诸如《缀术》这样的高难度的数学著作,这本著作到了唐代,仍是数学研习者的高级教程。
史籍编撰大大超过了前代,出现了各种博学繁富的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艺术理论相关的论文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浅谈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一、电视编辑的概念及内涵在我国的电视业中,电视编辑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一是指对电视画面剪辑这一环节的工作及工作者。
而在电视业中,由于画面的组接,是利用电子编辑器来控制进行,将素材带上的某一段画面编录到编辑带上去,实际已无“剪”的行为,所以,将电视业中相当于电影业中剪辑的工作及工作者,称为“编辑”。
此外,在电视业中,“编辑”这一概念最普遍的含义又另有所指。
如,专题片中,担任文字脚本的撰稿人常常还担负与摄像师配合,在拍摄现场为实现创作意图进行一定组织工作,常常也称为编辑。
在新闻部中,有的编辑既担负了画面剪辑的工作,又担负了配写解说词的使命。
有的编辑,则除上述工作外,还要组织采访规划、指导记者进行采访等。
而有的编辑,确实又专门操作编辑机,在编辑记者或艺术片导演指导下,从事画面组接的工作。
电影和电视的实践证明,在电视画面组接的这一工作环节,实际上除了具体执行剪辑的剪辑师以外,常常总是包含着编辑、导演的劳动,包含着编辑、导演直接指示的通过画面组接的特殊技巧来体现的艺术构思,包含着画面组接的电视艺术因素。
因此笔者在这里所论及的“编辑”,主要针对电视画面组接这一整个创作工作环节。
它不仅是剪辑师,也是编辑、导演在把握电视片的整体创作时,都应给予相当重视。
二、电视编辑的意义电视编辑的意义,可以说同电影剪辑的意义在根本上是相同的。
无论是电视片还是电影片创作,都离不开剪辑。
这首先是因为技术手段的局限,不可能一气拍完一部电视片或电影片,极短的新闻片除外。
第二是因为艺术的要求。
“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1],电视同样如此。
无数个镜头的电视素材,只有经过剪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
电视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在画面与画面的组接关系中,蕴含着极有生命力的艺术因素。
孤立存在而无意义的数个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及方式组接起来,则会产生出艺术的意趣。
同样的几个画面倘若按几种不同的顺序及方式组接起来,则可能表现出几种迥然不同的含义。
所以,电视编辑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完成其最基本的使命,即将零散的、个别的画面素材按照电视语言规范和电视艺术要求组合成完整的全片;另一方面还在于通过画面的组合,进发出艺术的火花,从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关系中,产生出画面内部本身并不包含着的艺术意趣。
三、电视编辑的艺术电视编辑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可以从两句话来把握,即:要善于从上下两个镜头的内容中寻找建立连贯关系的因素;要善于在上下两个镜头的形式上寻找建立连贯关系的因素。
为了要做到这两个“善于”[2],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理解。
一影视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1.叙事蒙太奇。
又称“叙事性蒙太奇”,是影视片中最基本的、常用的蒙太奇结构形式。
叙事蒙太奇根据叙述方式一般又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或称交替蒙太奇、重复或称复现式蒙太奇等。
连续蒙太奇。
就像通常讲故事、说评书惯用的方式,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述,表现出其中的戏剧跌宕。
连续蒙太奇不包含不同于实际生活本身运动逻辑的时间、地点、场面的突然变换,所以易造成平铺直叙的感觉。
故很少有影视片全片均采用单一的这种蒙太奇结构形式,多与平行、交叉、重复等叙事蒙太奇形式综合运用,相辅相成。
但不论一部影视片中,采用了怎样多种的叙事蒙太奇形式,在相对独立的一个情节片断中,占主导地位的总是连续蒙太奇的结构形式。
平行蒙太奇。
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互有关联的情节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时同地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
或将几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互相穿插交错表现而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
交叉蒙太奇。
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
其特点则是它所并列表现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的严格的同时性、密切的因果关系和迅速频繁的交替表现,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或数条线索的发展,互相依存,彼此促进,最后几条线索汇合在一起。
由于交叉蒙太奇较之平行蒙太奇在交替表现上的更为迅速频繁,所以更能造成激烈紧张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悬念感。
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尤其为电影电视片的结构创造了无限自由的艺术时空,为电影电视剪辑提供了“重新安排素材,重新设计事件运动流程形式、顺序”的巨大创作可能性。
重复蒙太奇。
即让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在特定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以及某种特殊节奏等艺术效果,体现出鲜明的艺术匠心。
2.表现蒙太奇。
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蒙太奇结构形式、是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上或内涵上相互对照、冲击,来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涵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寓意或思想。
其美学作用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思考,获得一种独具魅力的影视文化修辞的审美享受。
表现蒙太奇具有广阔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
可以说,各种文学艺术的修辞、表现手法,都可以在影视文化中通过表现蒙太奇加以体现。
二画面合理连接的基本原则[3]1.画面连接应符合逻辑。
一是要符合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一是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
在画面连接时,如果能体现出或让观众体会到这种逻辑,那么,镜头画面的组合就是顺畅的,观众就会自然地接受。
相反,如果画面连接后的效果违背了这种逻辑,观众就会感到唐突、别扭,而产生排斥的欣赏心理。
就画面连接应符合人的思维逻辑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探究和把握人是以什么思维规律来认识和理解画面的组接关系;二是要探究和把握人的思维能力能在何种程度上理解因画面组合所创造的时空关系及内涵关系。
2.形式上具有可能连接因素――剪接点。
这是电影电视剪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电影电视剪辑中,最大量面临处理的是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声音剪接点。
动作剪接点。
在电视摄制过程中往往要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不同角度、方位、景别的镜头来拍。
当这些镜头拍好以后,再在后期剪辑中把它们连接起来。
拍摄这些镜头时不可能一下完成好最适宜作剪接点的起幅和落幅,所以都要在每个镜头的首尾相应地拍上二段与相连镜头重复的动作,便于剪接时做到精确。
剪辑时,要在两个将要接在一起的镜头上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进行剪辑使该动作最连贯、最自然。
情绪剪接点。
当以人物的内部动作即情绪变化为依据时,可产生情绪剪接点。
即在人物激情的高潮处,利用前后两个镜头在情绪上的一致性来切换镜头,不必依靠任何形体动作或声音等,同样可以使镜头衔接得十分流畅自然。
不过,在一部影视片中,有情绪剪接点的镜头是少数,因为人物不能经常处于激情的高潮中,这也是由剧本和表演决定的。
声音剪接点。
即剪辑声带时,每段声带切断并和下一段声带衔接的交接点。
各种声音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性,不是在声带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切断。
只有结合画面内容,按照声带的特点找准声音剪接点,才能使声音转换得流畅自然,不露“剪接”的痕迹。
同时,语言的间隙有长有短,若忽略间隙的合理长度,声带剪得过松过紧,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节奏,从而影响到影视片中人物本身隋绪的准确体现,所以必须结合画面所表现的情绪来恰当处理。
三剪辑的基本技法1.动接动。
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组接方法。
动接动应与动作剪接点严格区分。
动作剪接点是同一主体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并且,上下两镜头中不同主体的运动节奏宜大致相同,这样才能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
在剪辑处理中,要善于抓住各种动的因素,如人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素来使观众感到上下镜头中某种内在的相似,从而给观众以镜头组接上的自然感,节奏贯通的协调感。
2.静接静。
两个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相连镜头的组接方法。
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在电视电影的表现方法中,没有绝对的静态镜头。
即使有些形式上看似处于完全静态的镜头,也由于其在整部影片的内在发展事件中具有某种特定的、推动故事发展的动态的能量,所以,它仍使观众在心理上感到其活泼的动态,那种潜藏着的内在的运动节奏。
因此,静接静主要是指上下镜头在剪辑点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的状态。
3.静接动。
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组接方法。
静接动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
主要用于希图通过节奏上的突变来对剧情进行有力的推动。
因为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这本身在视觉上就对观众形成了一个冲击,实质上运用上下画面在运动节奏上的突变,向观众暗示了某种强调。
4.动接静。
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组接方法。
这也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这种组接方法乍看起来,似乎是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实际上,却往往是获得让观众更强烈地去感受到运动节奏,去玩味余音绕梁般的“余动”韵味的特殊表现手段。
5.动作转场剪辑。
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在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6.语言转场剪辑。
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白末句的有机联系或衔接或重复来达到场景自然转换的剪辑技法。
7.音乐转场剪辑。
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剪辑技法。
它有两类处理技法。
一是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
使观众由于音乐感觉上的连贯性而不太注意因画面时空较生硬转换引起的不悦感。
二是利用上下两个镜头中所表现人物或时空内容对某一音乐共有的联系,来比较自然流畅地实现时空、场景转换。
8.运用特技机效果转换画面。
现代电视特技机已经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丰富多彩的画面转换。
在运用特技机技巧转换画面和场景时,一是要注意根据表现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技巧,二是要注意一部片子中尽量避免重复,保持给观众以转换形式上的新鲜感。
科学与艺术的互融互进一、科学与艺术科学,崇尚真理并探索发现问题。
它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辨证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是一项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的高尚事业。
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态度、观点和方法。
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久远。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tin译为“科学”。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自然科学是人类把自然进化中对适合人类目的的那段自然结果截取下来并随之直接予以利用的过程。
实验科学是人类把经人类已认识的自然规律按成就它原来条件比例的反应。
科学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
广义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全部体现,其只是于理论中的科学,是虚拟中的科学。
窄义科学是指于广义科学中对适合人类目的的那一部分科学是对广义科学的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