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游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
今年春节期间, 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 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 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 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 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 抬头望去, 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 给人以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 刚4点半, 天还是黑的。
到达对松亭时, 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 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 但山势依稀可辨, 有的如马鞍俯卧, 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 飘动着, 升腾着, 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 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有的撞碎在山崖上, 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 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 路更险峻了, 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7点10分, 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 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
它不断地扩大, 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四周的云也发白……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 那淡红色加深了, 范围越来越大, 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 东方的天空发红了, 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 红得最浓、最艳, 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 那红绸帷幕似的天
1
边拉开了一角, 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 并且努力地上升着, 变成一个半圆形, 放着强烈的光, 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 微微感到疼痛, 可我仍然盯住它, 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 越来越圆, 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 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 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 从“凌晨2时半”“刚4点半”“_____”等表示时间的词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_____顺序叙述登泰山过程的。
2.“给人以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的感觉。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 __________。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把云比作____、_____、_____, 突出了云的洁白、轻柔、姿态各异的特点。
4.说说日出前, 太阳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游古漪园
2
和煦的暖风把我们送到美丽的南翔古漪园。
一进古漪园大门, 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
你看, 假山流水, 柳荫竹林, 亭台楼阁, 一对栩栩如生的白鹤正在南飞。
啊, 多美的艺术作品!老师告诉我们, 这堵墙叫照壁, 上面雕的是明清时期古漪园的全景。
转过照壁, 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 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
那栏杆, 那柱子, 都十分别致。
站在九曲石桥上, 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湖水碧波荡漾, 岸边苍松翠竹, 重叠的假山, 盛开的鲜花, 多么秀丽啊!
走过九曲石桥, 登上竹枝山, 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
亭前屋檐下, 有一块黑色匾额, 上面是三个苍劲有力的烫金大字“缺角亭”。
这个亭子是四方的, 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 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从缺角亭下山, 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
在这儿, 我看到了对面那艘古色古香的石舫, 秀美的白鹤亭。
湖岸垂柳正在暴芽, 桃花含苞欲放, 春意正浓!
绕了一个大圈子, 我们又回到了照壁前。
啊, 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5. 根据词义找出文中的词语。
(1)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_________)
(2)形容字写得老练而雄健有力。
(_________)
(3)形象逼真, 像活的一样。
(_________)
6.作者是按顺序来写古漪园的, 用“”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并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3
大门→照壁→()→()→()
7. 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8. 说说“缺角亭”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完成练习。
游乐山
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
今年, 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 我们一家人由乐山城乘船沿江而下, 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 孤峰兀立, 山上树木繁茂, 翠竹成荫, 山壁陡峭, 江流澎湃。
4
我们离船登岸, 踏上山间小径, 小径两旁竹木苍翠, 十分幽雅恬静。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乌龙寺, 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
门楣正中高悬金匾, 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 显得富丽堂皇。
寺内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 这些建筑结构严谨, 庄严雄伟。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 过铁索桥, 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
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 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 加上寺宇辉煌, 并有世界上最大的石佛, 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 蜀之山水在嘉州, 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
险峻的凌云栈道下, 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 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 我们来到大佛脚下。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 在三江激流汇合处, 坐东面西。
佛像高71米, 鼻长5.6米, 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大佛背山面水, 一双慧眼远眺峨眉, 近观乌龙, 双眼欲睁似闭, 神态端庄慈祥, 真是形神兼备。
其雕刻的精细, 实在令人惊叹。
如今, 他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 像披着绿色的袈裟, 背山面水, 已在这里打坐一千二百多年了。
夕阳西沉, 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
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到骄傲和自豪!
10.联系上下文,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富丽堂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对乐山大佛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5
A.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B. 乐山大佛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C.乐山大佛位于三江激流汇合处, 坐北朝南
D. 乐山大佛的脚背可以坐百余人
1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顺序来写的, 作者依次到了
乐山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为什么说“嘉州山水在凌云”?把原因用“”画出来。
14. 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乐山, 是世界上著名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请你为乐山设计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7点10分时间
2. 高耸入云
3. 棉絮绸带浪花
6
4.由弧形的边到半圆形, 又到越来越圆。
【分析】
1.
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凌晨2点半”“刚4点半”“7点10分”可知, 是按照时间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2.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山势越来越陡, 抬头望去, 夜色中的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
此句把“泰山”比作“墙”。
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给人以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的感觉”这种感觉。
3.
考查了对修辞的理解和运用。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 飘动着, 升腾着, 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 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有的撞碎在山崖上, 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此句把“云雾”比作“棉絮、绸带、浪花”, 作者观看到的景点应该是材料一中的云海玉盘。
“有的……有的……有的……”构成一组排比句。
4.
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就在这一刹那间, 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 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 并且努力地上升着, 变成一个半圆形;那半圆形不断上升, 越来越圆”可知, 日出前, 太阳由弧形的边到半圆形, 又到越来越圆。
5. 古色古香苍劲有力栩栩如生
6.游览一进古漪园大门, 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
转过照壁, 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 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
走过九曲石桥, 登上竹枝山, 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
从缺角亭下山, 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
7
九曲石桥缺角亭浮筠阁
7. 啊, 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
8.这个亭子是四方的, 共有四个檐角, 其中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 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因此, 人们叫它“缺角亭”。
9. 表达了赞美、喜爱古漪园的情感。
【分析】
5.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能力。
根据给定词义, 在文中找到恰当的词语。
古色古香: 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苍劲有力: 形容字写得老练而雄健有力。
栩栩如生: 形象逼真, 像活的一样。
6. 此题考查文本理解分析能力。
从文中“一进古漪园大门”“转过照壁”“走过九曲石桥”“从缺角亭下山, 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可知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写古漪园。
过渡句, 一般在句首或句尾。
“一进古漪园大门, 迎面就出现一堵巨大的浮雕墙。
”“转过照壁, 沿着石铺的小径向前走, 我们来到了横跨戏鹅池的九曲石桥。
”“走过九曲石桥, 登上竹枝山, 我们便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亭子。
”“从缺角亭下山, 我们就来到了半浮在戏鹅池上的浮筠阁。
”
7. 此题考查中心句的掌握。
中心句:直接表明了全文(本段)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中心。
统领下文, 或承上启下, 或总结作用。
点名中心, 使人对文章的思想一目了然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 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
“啊, 古漪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明珠!”本文围绕这句话展开。
8.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能力。
从文中“这个亭子是四方的, 亭顶三个檐角的尖端都有一只紧握的大拳头, 只有东北角缺了一只拳头。
”可知答案。
9.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本文按照游览顺序描写了古漪园的美景, 表达了赞美、喜爱古漪园的情感。
10.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宏伟豪华, 文中指乌龙寺门上精美的雕刻显得宏伟豪华。
美好的名誉, 文中指凌云山有美好的名誉。
11.C
8
12. 游览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脚下
13. 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 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 加上寺宇辉煌, 并有世界上最大的石佛。
14. 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中心
15.示例:游蜀地, 美在乐山;赏山水, 乐在乐山
【分析】
10.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 写出词义, 要写出词语的本来含义, 并且结合上下文写出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要仔细分析文章内容, 找出想应的内容, 进行判断即可。
乐山大佛位于三江激流汇合处, 坐北朝南。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文章中是说“在三江激流汇合处, 坐东面西。
”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析出写作顺序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作者依次到了乐山城、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脚下。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析得出答案, “嘉州山水在凌云”是因为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 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 加上寺宇辉煌, 并有世界上最大的石佛。
14.本题考查的是文段的作用, 结合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在文章中的位置可以分析得出答案。
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中心。
15.本题考查的是主观型题目, 为乐山设计广告标语, 要注意广告标语的特点是简介明了, 字数少, 内容清晰。
写出答案即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