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市2017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25。

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26.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

这表明当时
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27.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蛊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
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推断,该学者强调董仲舒的儒学
A。

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经糅合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背离了先秦时的儒学思想
28. 光绪六年(1880),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
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善 B. 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 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 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29.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

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冈村宁次意在强调
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30. 20世纪初,梁启超在《杂答某报》中指出:“即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
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民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


梁启超针对的是
A.马克思的公有制经济 B.革命党人的民生主义
C.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
31.新中国初期(1949—1956 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

这说明
A.“一五"计划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不明显 B。

“以钢为纲"不合时宜
C。

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3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33.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写道:“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的产生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结果
B.垄断组织的形成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的产物
C.大企业排挤吞并中小企业,扩展企业规模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组织
D.当时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的倒退
34.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

这说明戴高乐
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35。

“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

”这是观众对于歌剧《卡门》的评价.下列作品创作风格与其一致的是
A.《红与黑》 B。

《狂人日记》
C.《唐璜》 D。

《等待戈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

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10分)
41.(12分)人类文化经历了由渔猎文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再到工业文化的几次转型。

有学者把文化转型的方式概括为三种:
1.内生型:即主要通过内部变革而引起文化模式的转型。

2.回应型:即在外力的冲击下,原有的文化模式作出反应而逐步转型。

3.同化型:即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模式.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文化转型的方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不少于三个史实.)
请考生在44。

45。

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

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

1934-1937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义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

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1937)》(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9分)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

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

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

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

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6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

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

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6分)
昭通市2017届高三复习备考第二次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Ⅱ卷
40。

(25分)
(1)特点:中华法系礼刑结合;对危害统治的罪行处罚严重;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属于人治;注重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

(9 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儒家、法家思想影响(重视伦理道德)。

(6 分,任答三点即可)(2)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

(6 分,任答三点即可)
评价:晚清思想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推动法律的近代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改革困难重重。

(4 分)
41.(12分)
示例一:内部变革引起文化转型.(2 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推动奴隶制文化向封建文化转型.或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出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文化独尊的局面,推动了文化多元向文化统一的转型。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发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宗教改革则是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政治运动,使欧洲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大旗,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权,主张人身解放和思想解放,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这三次解放运动推动欧洲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转型,支配了西方人头脑达千年之久的传统基督教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造。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体现了资本主义内部变革促进文化转型。

(8 分)综上,引起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变革及即内因。

(2分)
示例二:外力冲击促使原有文化模式逐步转型。

(2 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政治学说分别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随着外来侵略不断加深,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借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

19 世纪 50 年代,日本被迫开国以后陷入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政府进行了明治维新,推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日本文化开明化和近代化,促进了文化转型。

(8 分)
综上,在一些国家的特定时期,外力的推动是促进文化转型的主要原因。

(2分)
历史选做题
44.(15分)
(1)原因:通过发动新生活运动扩大影响力,遏止中共力量的发展;日本大举侵华,国内民生凋敝;国民精神涣散,不良风气严重.(6 分)
(2)①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以反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的统治;②该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有利于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③但由于日本侵略的威胁、背离时代潮流、脱离中国现实而缺乏民众的支持,收效并不理想。

(9 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45.(15分)
(1)原因:国家统一,确立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治体制;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希望通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德国各阶层对种族优越论的认同;政府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推动。

(9分,任答三点即可)
(2)理解: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6分)
46。

(15分)
(1)相同:都肯定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不同:薄伽丘更注重人的本能;莎士比亚批判人的本能,更崇尚人的理性。

(9分)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进步;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的本能造成社会混乱;莎士比亚理性的反思人性。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