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领航实验学校2024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领航实验学校2024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在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中,对罗马法的研究曾一时盛行。
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影响
D.罗马法思想深邃
2.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
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D.西学东渐的深入
3.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B.弃农经商C.参加科举考试D.依靠门第出身
4.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
其中所陈,穷极水陆。
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5.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如图是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于古墓葬的西汉纸。
据此判断
A.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B.秦汉时期,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放马滩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地图
D.“西汉纸”是研究造纸起源、工艺的重要资料
6.下表为江南25个市镇373座桥梁建造情况统计简表(单位:座)
如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宋代商品经济落后B.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C.政府财税收入下降D.商贸贩运逐渐发达
7.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8.某教材写道“英国旧律,更定税则必由民举议员定之,因请立美洲议院,如英制。
英廷不允,侨民大愤,不奉令,虽妇人孺子亦主持自立,起与英抗。
”文中“侨民”是指
A.欧洲移民B.中国华侨C.印第安人D.非洲黑人
9.“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
10.撤切尔夫人执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这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B.英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
C.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D.撤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
1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对下列“变迁”的重要节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②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③制作完成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试播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12.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为进一步佐证,该学生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
①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②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的分析:
③唐朝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孟郊:家中清贫,曾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
归纳三份资料能共同佐证的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
14.(20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
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
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
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
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
“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B
【解析】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被后世继承和发扬。
中世纪中晚期欧洲出现了许多经济繁荣的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德国的汉堡等,城市经济的复兴需要罗马法律中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条款作为支撑,故B 符合题意。
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势力强大,没有减弱,故A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的主旨是罗马法对欧洲中世纪的影响,而不是传统教育对学习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
罗马法思想深邃的表述太过主观,而且也不是促使欧洲中世纪罗马法研究盛行的根本原因,故D项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梁漱溟主张国人发展本身的长处,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病,使二梁重新认识中西文明,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二梁主张理性对待中西文化,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根据“到东方去!”可知,二梁主张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D错误。
3、C
【解析】
根据所学,科举制以考试为选官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4、B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民间招待亲朋的家宴,从原来使用“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发展到使用“宫碗”、“冰盘”,“五簋十景九云锣”,“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侈风尚盛行起来,B选项符合题意。
家宴使用的碗碟食物增加与手工业部门生产发达不符,A 选项错误。
招待亲友使用的餐具和食物越来越讲究,不能说明社会“走向贫穷”,C项错误;家宴使用的器物食品增加不能说明“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D选项错误。
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是研究造纸起源、工艺和地理的重要资料,故D正确;材
料信息无法得出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故A错误;魏晋以后,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得出放马滩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地图,故C错误。
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商贸发展的要求和推动,明清时期江南桥梁建设特别是民建桥梁远远多于宋元时期,D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民间建筑桥梁增加是基本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民间建桥多于政府行为,不能说明财政收入下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
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日趋理性,排除A;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
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排除D。
8、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殖民当局通过实施新税则压制北美殖民地发展,引发北美殖民地民众的反抗独立斗争,“侨民”指移居美洲的欧洲白人,此时已经形成美利坚民族,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A
【解析】
由“南湖”、“画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反映了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召开的信息,因此该诗当是为纪念中共的成立,选A;该诗为纪念中共成立,与长征、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无关,排除BCD项。
10、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因此D选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不代表它是错误的,A选项错误;英国当时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B选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减少而非放弃国家干预,C选项错误。
故选D。
11、A
【解析】
①是1865年,②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③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④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排列顺序应为①②③④,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解析】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反映出了北民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带动南方的小麦种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曲辕犁,排除A项;南宋初年,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三份材料能共同佐证科举制使普通士人获得入仕机会。
材料一是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虽为个人观点,但有一定权威性;观点明确。
材料二的数据统计出自史书记载,属于原始史料,但需经过分析获得结论。
材料三是文学作品,不能直接证史,但能折射科举制作用,同时也能从中体现作者的思想与心态。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一“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二“科举制入仕”比例和材料三“家中清贫,曾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可知,三份材料能共同佐证科举制使普通士人获得入仕机会。
评估:钱穆是著名历史学家,因此材料一属于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虽为个人观点,但有一定权威性;观点明确。
材料二根据《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自史书记载,属于原始史料,需经过分析获得结论。
材料三是孟郊的诗作,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证史,但能折射科举制作用,同时也能从中体现作者的思想与心态。
14、(1)背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评价: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
【解析】
(1)从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有统一指挥”“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