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太康道情戏之声腔分析
摘要:流传于豫东地区的河南太康道情戏声腔独特,这种独特的声腔特色使得
太康道情戏表现出了与其它剧种截然不同的戏曲特点,也使得它具有了一定的研
究价值。

本文便从太康道情戏的声腔出发,分析太康道情戏独特的声腔特征,并
对研究意义做出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声腔;特征
作为流传在黄淮西部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河南太康道情戏所受到的关注相比其它剧种
来说是少之又少,它仅仅流行于以河南省太康为中心的豫东和皖西平原地区。

但是从它最大
的特色—声腔来说,它是我国所有北方剧种中声乐部分占据戏份最重的剧种[1]。

河南太康道
情戏的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唱或对唱,唱的比例比大多数剧种都要高,因此,这一剧种对于演
员的唱功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势下,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声腔就变得格外不同。

一、以方言为基础的咬字行腔
豫东方言发声多以嘴唇和口腔为基础,发出的声音多为本色,字音扁平,句尾略长,语
速偏快,这就使得声音语调更加抑扬顿挫,充满曲折感。

而发源于河南地区的太康道情戏表
演就主要以豫东方言为主,咬字行腔大多与豫东方言一致,这一特点在太康道情戏的各个发
展阶段均有体现。

比如在太康道情戏《张廷秀私访》中,“亲家”被读为“qi-yo”,这就是典型
的豫东方言。

这种以方言为基础的咬字行腔大大拉近了剧种与平民百姓间的距离,使得听众
产生了极大的熟悉感,没有获取艺术感受的障碍,也就更愿意接受和更容易喜欢这一表演形式。

而这种表演形式也因为与其它剧种截然不同的咬字行腔习惯,拥有了自己独有的声腔特征。

二、乐句多下句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声腔有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话的下句多,一个上局能够连接多
个下句,少则四五,多能达到十个及以上,这是其它剧种所远远不能达到的。

这种结构形式
配合上平稳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得整个段落都朗朗上口。

另外,太康道情戏大多是一宫到底,整本戏结束都不换宫,而且是一韵到底,很少去改
变唱词的韵脚,这两种特点使得听不惯太康道情戏或是第一次接触太康道情戏的人会觉得单调。

但是,这种下句多的结构使得戏的节奏有了起伏,反而缓解了听众的单调感,显得更有
韵味。

三、大量的叠字、加花、衬词
太康道情的另一唱腔特色便是它大量的叠字、加花、衬词,像“呀”“呼”的词尾语气助词,有经验的演员往往能将它们很好得运用到戏腔里面,这些词语使得声腔不再单调无味,而是
充满了蜿蜒曲折,韵味十足[2]。

当然,这些词语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戏文实际表演需要酌情添加的,这
种添加有时会增加句子长度,也就增加了曲调变化的空间。

比如,在太康道情戏《富裕之后》中,李老汉唱“(得儿)别别别别害怕”,加入了衬字和叠词,顺势加入了花腔的表现方法,
将李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诙谐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叠词、衬字、加花使得
太康道情戏的表演更加富有了生命力。

四、频繁使用弹舌音
弹舌音并不是太康道情戏所独有的,它在各个剧种中均有运用,但是在太康道情戏中的
运用是最为频繁的,并且太康道情戏对弹舌音的使用灵活又富有创意,十分出彩。

太康道情
戏中的弹舌音一般比较明快,节奏旋律较短,这种音色的发出就要求演员拥有极强的力量和
深厚的气息,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去调整声音,表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五、多以真声演唱
河南太康道情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便是,演员多以真声演唱,很少有非常高或者
非常低的音调。

太康道情戏可以说是“大白嗓”式的演唱形式,感觉上似乎比其他剧种演唱起
来更为简单,但是实际上,这种演唱形式反而更加具有难度。

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音域都
保持相同的音色且能控制音调的变化,这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值得人们
研究的。

六、研究太康道情戏的意义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声腔特征是独有的,它的这些特征有需要改进之处,但更多的值得人们的借鉴和学习。

太康道情戏在民间一度十分流行,民间曾有过“扒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用太康的情道班”[3]一类的谚语,由此可见太康道情戏在百姓中的重要性和流传程度。

太康道情戏的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独特的唱腔所给予它的魅力,因此,对太康道情戏声腔的研究不仅对这一戏剧种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戏曲艺术领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
河南太康道情戏历史悠久,声腔特征富有特色,这些独特的声腔特征也给予了太康道情戏不一样的韵味,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豫东人民。

太康道情戏流传至今,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更是它独有的艺术性的最好的体现。

对于太康道情戏声腔特征的研究,也是研究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志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J].洛阳师范学报,2016,35(4):42-45.
[2]景俊美.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绝”处逢生[J].中国戏剧,2017,(4):30-32.
[3]焦海丽.浅析地方小剧种的发展前景--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北方音乐,2015,(9):72-72,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