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
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
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分享商业利益,追求利润,故D项正确。
2.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
这些变化()
A.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B.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殖民掠夺
C.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呈直线上升,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同时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3.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此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A材料所涉及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存在亚洲手工生产为主导、全球范围内奴隶贸易广泛盛行和欧洲主导国际贸易的史实,据此推断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促成了这一分工的出现。
4.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
时间威尼斯葡萄牙
1498~1501年年均350万英镑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年均22.4万英镑年均230万英镑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
C. 工业革命D.光荣革命
解析:选A依据表格信息“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香料进口数量下降,葡萄牙香料进口数量上升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
5.17世纪初,拥有众多商船,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国家是()
A.荷兰B.西班牙
C.法国D.葡萄牙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海上马车夫”指荷兰,故A项正确。
6.下图是北美洲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恶化水灾泛滥 B.大批土著被卖为奴
C.殖民者掠夺和屠杀 D.工业污染损害健康
解析:选C图表反映了海地土著人口的显著减少,这是由于殖民者的掠夺和屠杀引起的,故C项正确。
7.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C.岸边工厂一间接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D.伦敦正在举办“世界博览会”,向世界炫耀其财富和技术
解析:选B注意时间,19世纪5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轮船、工厂、火车,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尚未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
8.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革命力量”应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而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因此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9.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
A.西班牙、法国、德国B.西班牙、荷兰、法国
C.荷兰、葡萄牙、美国 D.法国、葡萄牙、荷兰
解析:选B英国在确立霸权地位的过程中未曾与德国交战,故A项错误;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又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故B项正确;美国直到1776年才建立,故C项错误;英国并未与葡萄牙开打,故D项错误。
10.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D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
11.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企业兼并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财富资源的猎取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
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选择C项。
12.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
正确的有()
C.3个D.4个
解析:选C由于英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的减少,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统一前的德国的四分五裂的状况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德国的工业化;工厂制度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但是工厂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工业化,不是负面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用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
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材料三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大事年表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8分)
(3)有学者认为1500年左右,大西洋由“一道栅栏”变成“一座桥梁”,该变化源于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从活动方式和范围两个角度,概括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的主要特点。
(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即可。
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体现了贸易中心的转移,后三句体现了交易物品种类的增多和交易范围的扩大,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商业革命”的内涵;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从对东西国家和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辩证的说明。
第(3)问,大西洋由“一道栅栏”变成“一座桥梁”说明大西洋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结合时间信息可以判断是新航路的开辟;活动方式根据材料二“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贩卖奴隶权”“英、法、荷先后成立东印度公司”概括总结;活动范围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
答案:(1)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严重阻碍了东西方的商路。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了解。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了解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3)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特点:主要方式有殖民战争、不平等贸易(组建特权贸易公司)和奴隶贸易;范围扩展到亚非美等洲。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
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
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
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
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8分)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4分)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6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为一层,第二、三句话为一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贸易范围和贸易种类的变化,从对比中分析变化,从其时代背景中分析原因。
第(2)问,从“1845年”的时间信息所反映的中国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关联度。
第(3)问,图1讲的是交通工具由帆船到汽车,这说明动力发生了变化;图2讲的是由从欧洲出发到世界各地,反映了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二者的了解上可以看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更加密切了世界的了解。
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侵华不断加剧。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了解更加紧密。
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