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的迎神赛会,“王公严禁之”,但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迎神赛会受到民众欢迎,王工只能“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据此可知,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虽然王公严禁迎神赛会,但迎神赛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世俗文化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歌谣适应了普通民众的需要,虽然有些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但歌谣并非以社会教化为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3. 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B. 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 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D. 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A项中“危及”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兴盛”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商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没有体现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题干中“兵卫寡弱,有同儿戏”等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悲剧,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空虚,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与材料中所述的地方防卫力量虚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军事安全,材料中所述的是宋朝地方社会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所描述的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而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
A. 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B. 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C. 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及所学可知,体现了曹操重视才能而忽视道德的用人倾向,这与儒家思想不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与题干“不仁不孝”之人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
四川巡抚于养志
A. 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B. 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
C.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 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武侯祠之名来自诸葛亮,诸葛亮是对封建统治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君臣观念、忠义思想的最好诠释,清廷通过多次重建或维修武侯祠,倡导忠义,旨在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识以巩固清朝统治,D项正确;A项是其客观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尊儒重道”是手段,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 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4. 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 重视风俗,顺俗行事B. 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 观俗立法,察国事本D. 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一、选择题
1. 《周书》有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中华民族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在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间学习农业的耕种意识,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教育理念。这反映出( )
A. 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B.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对底稿上开设议院和资政院的时间等的删除,反映出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抉择时的踌躇心态,C项正确;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行为,而且预备立宪是符合人心所向,排除A项;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不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没有下降,排除B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对内政的处理,不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 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D. 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后 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中国出现了许多政党、社团组织,各党派进行议会竞争。反映了当时辛亥革命后民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D项正确;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是非法的,排除A项;《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党政治,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 预备立宪不得人心B.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 政府改革决心不足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9. 成都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 )
修建时间
修复情况
修建人
康熙七年(1668年)
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
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
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
5. 商鞅认为:“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施行)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其意在()
A. 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B. 倡导“尚武”的社会风气
C. 借助武力巩固专制统治D. 阐释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战国时期)。材料大意为:“凡是用兵作战,要准备好三方面的工作:军队还没有出征就要先施行法令制度,通过法令制度培养重视战争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都有了。如此这般,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见,商鞅这是在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令制度重要性,并非强调“尚武”精神,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对战争的重要性,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的官僚系统,但这并非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属不同机构,并相互制衡的分权制衡,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贵族政治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能,但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C. 耕种意识决定人民教育理念D. 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可知,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耕读文化的建立,说明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A项正确;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中“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仅从耕读文化的建立不能说明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6. 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微、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 践行了分权制衡 理念B. 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 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10. 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C. 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D. 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
8. 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周边民族政权并立D. 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比较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三者(儒家、道家、法家)都涉及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主张不同,但都关注当时的社会大变动,关注政治,D项正确;“重视风俗,顺俗行事”是庄子(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是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是商鞅(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的迎神赛会,“王公严禁之”,但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迎神赛会受到民众欢迎,王工只能“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据此可知,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虽然王公严禁迎神赛会,但迎神赛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世俗文化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歌谣适应了普通民众的需要,虽然有些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但歌谣并非以社会教化为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D.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3. 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B. 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 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D. 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A项中“危及”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兴盛”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商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没有体现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题干中“兵卫寡弱,有同儿戏”等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为避免重蹈唐末及五代的悲剧,极度强化中央集权,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州郡空虚,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政治传统与材料中所述的地方防卫力量虚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军事安全,材料中所述的是宋朝地方社会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所描述的地方军事力量薄弱,而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
A. 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B. 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C. 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及所学可知,体现了曹操重视才能而忽视道德的用人倾向,这与儒家思想不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与题干“不仁不孝”之人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
四川巡抚于养志
A. 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B. 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
C.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 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武侯祠之名来自诸葛亮,诸葛亮是对封建统治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君臣观念、忠义思想的最好诠释,清廷通过多次重建或维修武侯祠,倡导忠义,旨在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识以巩固清朝统治,D项正确;A项是其客观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尊儒重道”是手段,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 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4. 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 重视风俗,顺俗行事B. 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 观俗立法,察国事本D. 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一、选择题
1. 《周书》有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中华民族在伏羲时代就有了在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间学习农业的耕种意识,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教育理念。这反映出( )
A. 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B.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对底稿上开设议院和资政院的时间等的删除,反映出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抉择时的踌躇心态,C项正确;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行为,而且预备立宪是符合人心所向,排除A项;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不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没有下降,排除B项;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的修改是清廷对内政的处理,不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 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D. 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后 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中国出现了许多政党、社团组织,各党派进行议会竞争。反映了当时辛亥革命后民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D项正确;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是非法的,排除A项;《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党政治,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 预备立宪不得人心B.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 政府改革决心不足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9. 成都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 )
修建时间
修复情况
修建人
康熙七年(1668年)
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
四川巡抚张德地
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
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
5. 商鞅认为:“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施行)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其意在()
A. 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B. 倡导“尚武”的社会风气
C. 借助武力巩固专制统治D. 阐释实现国家统一的法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战国时期)。材料大意为:“凡是用兵作战,要准备好三方面的工作:军队还没有出征就要先施行法令制度,通过法令制度培养重视战争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都有了。如此这般,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见,商鞅这是在强调法令制度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令制度重要性,并非强调“尚武”精神,排除B项;此时还未建立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对战争的重要性,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的官僚系统,但这并非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属不同机构,并相互制衡的分权制衡,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贵族政治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能,但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C. 耕种意识决定人民教育理念D. 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可知,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耕读文化的建立,说明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特色,A项正确;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中“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仅从耕读文化的建立不能说明中国教育理念趋于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6. 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微、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 践行了分权制衡 理念B. 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 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10. 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C. 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D. 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
8. 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道:“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周边民族政权并立D. 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比较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三者(儒家、道家、法家)都涉及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主张不同,但都关注当时的社会大变动,关注政治,D项正确;“重视风俗,顺俗行事”是庄子(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是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是商鞅(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