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
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明白得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曲折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刻……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制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估量名人心情,观赏名作之境域。
二、学习前两首诗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明白得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明白得的地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小组讨论〕
⑴«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皇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裂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春望»要紧写了哪些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仍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一般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宝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春望»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包蕴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形交融,感人肺腑。
⑷«泊秦淮»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什么缘故?
⑸«泊秦淮»中〝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⑹«泊秦淮»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讲卖唱的女子不明白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叹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因此,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期望联系起来了。
3、明白得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然而壮怀犹在,还期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
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挽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这首诗语言淳朴明快、豪爽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纳〝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险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闻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比注释明白得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咨询题展开讨论:诗人如何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如何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裂〞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裂;而〝身世浮沉〞那么将个人艰巨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裂〞,〝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四
检测
1. 依照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寥落风飘xù秦淮
夜阑
惶恐夜泊fēng
火
2. 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 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烽火连三月(战乱)
D.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3. 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讲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 «泊秦淮» 杜甫唐七言绝句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 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 下面对诗句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意为: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仍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不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意为:战争差不多连续了三个月,家书宝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意为:痛楚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古诗四首»
1. liáo 絮 huái lán huáng bó烽
2. A
3. D
4. 略
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