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葡激酶与rt-PA、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葡激酶与rt-PA、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比较较重组葡激酶(r-SA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及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
肌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无溶栓禁忌的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重组葡激酶(r-SA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及尿激酶(UK)三组,每组各22例。
三组溶栓后10-15天后行冠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法进行再灌注评估,判断血管是否再通。
结果
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葡激酶(r-SAK)溶栓治疗具有相当于rt-PA同等效果的IRA(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通率,且明显优于尿激酶。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AHA/ACC的AMI诊断标准而无溶栓禁忌的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重组葡激酶(r-SAK)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及尿激酶(UK)三组,每组患者各22例。
r-SAK组男性1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3.96±11.48岁,其中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心梗者12例,下壁及右室心梗者10例。
入选rt-PA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7.65±9.98岁,其中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心梗者11例,下壁及右室心梗者11例。
入选UK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94±10.46岁,其中心电图表现为前壁心梗者9例,下壁及右室心梗者13例。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1.2.1 三组患者溶栓治疗方法:
(1)r-SAK组将10mg的r-SAK在实验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先用3mg(15ml)剂量静脉注射3分钟,余下7mg(35ml)剂量在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
(2)rt-PA组给予总剂量50mg,先匀速静脉8mg(6min)冲击量,余下42mg在90分钟内滴注完毕。
(3)尿激酶(UK)组给予150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滴完。
(4)在溶栓前3组均给与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比格雷300 mg口服,之后给与口服阿司匹林150 mg,氯比格雷75mg,出院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
对溶栓病人常规应用静滴肝素抗凝,用法是在静推药物的同时,给予肝素75u/kg静脉注射(平均约5000 u)。
溶栓结束后静脉滴注肝素48h,按APTT结果调整肝素用量,维持APTT于正常对照的1.5-2.0倍(50-70s),48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若发生明显出血,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大血管穿刺出出血,则停用肝素与药物依病情常规使用。
1.2.2冠状动脉造影及方法:
(1)术前准备所有病例冠状动脉造影在发病10-15天进行。
术前完善心脏彩超、胸片、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血凝时间及输血前检测。
术前进行认真的讨论,并根据心电图判断可能的梗死相关动脉(IRA)。
(2)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沿鞘管给予肝素2000u,沿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左右冠脉开口,在不同体位下,注入造影剂,行DSA摄像。
1.3血管开通评估
以TIMI血流分级法进行再灌注评估:
TIMI0级,无灌注,冠脉闭塞远端前向血流无造影剂充盈。
TIMI1级,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使远端血管隐约显影,但冠脉床充盈不完全。
TIM2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通过闭塞处并能使闭塞远端冠状动脉充盈,但造影剂充盈和排
空速率均较正常冠状动脉慢。
TIM3级,完全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够迅速充盈排空。
梗死相关动脉达2级或3级
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1.3统计学方法:所有等级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以
P<0.01表示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重组葡激酶(r-SAK)组血管再通率81.84%,其中TIM2级5例,TIM3级13例。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组血管再通率86.36%,其中TIM2级4例,TIM3级15例。
尿激酶(UK)
组血管再通率68.18%,其中TIM2级4例,TIM3级11例。
重组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
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
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与尿激酶(UK)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重组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组相比, △P>0.05;与尿激酶(UK)组相比☆P<0.05。
2.2 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出血发生率比较
r-SAK组发生出血并发症2例,1例皮下出血(患者发病时摔伤,致额部皮肤轻微裂伤),1
例消化道出血。
rt-PA组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1例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脑出血。
UK组出血并发症2例,1例泌尿道出血,1例脑出血,三组均无死亡病例。
重组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
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尿激酶(UK)组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重组葡激酶(r-SAK)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发生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rt-PA)组相比, △P>0.05;与尿激酶(UK)组相比☆P>0.05。
3 讨论
对于入院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行急诊PC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
濒死心肌,保护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
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不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它激活体内的纤溶酶溶解系统,在梗死部
位形成结合性水解纤维蛋白溶解酶,使水解纤维蛋白酶激活,破坏血小板网状结构断裂,聚
集红细胞溶解,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之激活为纤溶酶,[1]价格便宜,但溶栓效果相对差。
rt-PA是第二代溶栓药物,对纤维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可选择性的与血栓上的纤维蛋白结合
后发挥作用,主要作用于血栓局部,激活纤维蛋白-纤溶酶原复合物,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
酶而溶解血栓[2],但半衰期长,用药不方便且价格昂贵。
葡激酶是采用基因技术研制出的高
效特异的一种间接作用方式的新溶栓剂[3],它本身不是一种酶,没有蛋白酶活性,而是先与
纤溶酶原(PIg)28KD丝氨酸蛋白酶区形成1:1的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本身也不具有活化纤溶酶原的活性,但在痕量纤溶酶的作用下,复合物可以转变成SAK-PI,从而暴露了复合物中纤
溶酶的活性位点而激活其他的纤溶酶原[4]。
具有溶栓能力强,纤维蛋白结合特异性高,纤维
蛋白原降解活性低,免疫原型低等特点[5]。
SAK仅在血栓局部发挥作用,而不激活系统纤溶,对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无降解作用,纤维蛋白对SAK活性微妙的调节作用使得SAK具有高度
的溶栓疗效及独特的血栓选择性[6]。
目前多数资料在研究溶栓疗效时是以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结果作为判断溶栓再通的指标,结果相对可靠,而基层医院不具备完善的设备及成熟的技术条件,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
难以做到,本研究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以rt-PA、UK作为对照探讨国产r-SA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以溶栓后10-15天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血管再通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以下
情况:1.溶栓再通后再梗死,2.当时溶栓未再通,而在此后的10-15天内自溶等。
本研究再通率较文献报道略高而出血率相对略低,可能与样本量少及样本的误差有关,研究结果的总体
趋势还是与文献基本相符的。
本研究显示:r-SAK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率至少与rt-PA相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优于尿激酶。
本研究中r-SAK组共发生2例出血并发症。
rt-PA组3例,尿激酶组
2例,无统计学意义,且r-SAK较rt-PA具有更高的纤维蛋白选择性,不激活全身纤溶,溶栓
后出血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宁,任付先.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vol 6,28:18.
[2]王兆为,何建桂.4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6 vol.15 NO 3:197.
[3]张艳,李卫平,明亮.重组葡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4,16(2):187.
[4]董晓明,刘明河,朱圣庚.新型溶栓剂葡萄球菌激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2000,vol 20,NO 6:5-6.
[5]高润霖.重组葡激酶与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即多中心临床试
验[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8,vol 35,8:692.
[6] 李春坚,黄元铸,陆凤翔.重组葡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疗效[J],临床心血管杂
志.2001,11 vol17,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