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十第1课祭十二郎文 Word版含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两篇文章。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自己的侄子韩老成写的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是王安石为欧阳修写的祭文,表达了崇敬与怀念之情.
《祭十二郎文》一改过去祭文一般是颂扬死者功业德行、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的惯例,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与侄子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了解文章不拘常格的写法。
《祭欧阳文忠公文》对欧阳修的文章学术和人格修养予以高度礼赞,是一篇低回婉转、情深意挚、哀思绵绵的抒情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欲扬先抑、曲折传达的思念追慕之情,品味文章用词精当、善于比喻、讲究排偶、辞采纷呈、气韵充沛的语言。
第1课祭十二郎文
1.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明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2.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临江仙》3.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5.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别严士元》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闻汝丧.(sànɡ)之七日衔.(xián)哀致诚
时羞之奠.(diàn) 省.(xǐnɡ)吾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从嫂丧.(sānɡ)来葬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ɡ) 汴.(biàn )州
佐戎.(rónɡ)徐州 遽.(j ù)去吾
万乘.(shènɡ)之公相 辍.(chuò)汝而就
无涯之戚.(qī) 斗斛.(hú)之禄
夭其嗣.(sì) 殒.(yǔn)其生
窆.(biǎn )不临其穴 比.(bì)得软脚病
2.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同“馐”,美食
②皆不幸早世. 通“逝”,去世
③止.一岁 通“只",只有
④敛.不凭其棺 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3.一词多义
(1)省错误!
(2)幸{①皆不幸.早世 形容词,幸运,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动词,希望 (3)世错误!
(4)就错误!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动词,知道
懂得
②死而有知. 名词,知觉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动词,知道
(6)终错误!
(7)致错误!
(8)诚错误!
(9)孤错误!
4.古今异义
①当不复记忆..
古义:记得,作动词。
今义:指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作名词。
②明年
..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③将成家
..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结婚,组成家庭。
④吾与汝俱少年
..
古义: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⑤而齿牙动摇
..
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指不稳固,不坚定。
⑥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
古义:神志,精神。
今义: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⑦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词类活用
①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继承……的家业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惟兄嫂是依(助词“是”将宾语“兄嫂"提前)
②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即“其又尤何”)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
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3.相关知识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行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一、结构图解
错误!错误!
二、内容研读
1.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角度或侧面描述了叔侄间的交往与相处情状?
[明确]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极力铺叙了叔侄之间的相处与交往,字里行间洋溢着哀痛、遗憾、后悔、愧疚之情。
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叙写:(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这里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写起,然后交代了十二郎的年龄等有关情况,“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后来“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他与十二郎年龄相若或是稍长一些而已,且从小在一起生活,相处甚洽,并且是韩氏家族中仅存的两个男子,“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叔侄二人之间的情感之深笃,不论从家族的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是情理之中。
孤苦零丁,相濡以沫,以维系韩氏一门的延续与发展,责任何其重,其情何其悲,其状又是何其哀!(2)详写韩愈与十二郎之间成年后的三次相聚与别离,其中三次别离又有不同的描述和感受.十多年间,叔侄间仅有三次相聚,以第三次相聚一年为最长,另外两次相聚的时间都很短暂.“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作者痛感叔侄间聚首之时何其短,天人相隔,生死两茫茫,情何以堪,家门何以堪——神明何在?情理何在?作者的怨尤之情凄婉动人,悔疚之语随心而发,“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3)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书信中的话,抒写了十二郎之死出乎自己意料的诧异和难以置信之情,“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长者、尊者祭奠晚辈,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状可哀,其情堪悲,又怎能不使作者摧肝裂肺,哀痛不已。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敢相信而又不得不信,除了两鬓平添几缕白发以外,也只能喟叹命运,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了。
这样,三个层次依次铺写开来,写出了叔侄之间的悠悠深情,如杜鹃啼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2.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叙事中抒情。
具体说来,作者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
一是骨肉亲情。
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而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零丁,家族
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兴旺、家道高贵的古代,不能不引起作者彻心切肤心痛.二是悔恨悲痛之情。
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团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这不能不令作者悔恨:“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遽去吾而殁”怎能不让作者悲痛之极;以至于老成(十二郎)之死,使作者顿生“其信然邪"“其梦邪”的怀疑,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
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更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情。
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别多聚少,以至于抱憾终生;作者年龄比老成大,身体比老成弱,但“少而强者不可保”,哀叹人生之无常,体现了痛切之情。
总之,这篇祭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3.文中作者引用了《诗经》中“彼苍者天”与“曷其有极”这两句诗,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明确]“彼苍者天”的意思是:那苍天啊!语出于《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本意是写秦穆公卒时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凡三章,分挽三人。
这两句诗充分反映出秦国人民对“三良”的悼惜以及对压迫人陪葬的残暴统治者的憎恨。
“曷其有极”语出于《诗经·唐风·鸨羽》,原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意思是:老天爷啊,我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啊。
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正是要表达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和极度的悲哀、苦痛之情,显露了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后,心中情感的抒发各有侧重。
前面一层,极力铺写心中的遗憾和内疚。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字里行间,悔疚之情溢于其中,深深的自责,无穷的悔恨,不尽的伤感,在作者心中交织、缠绕,因而呼苍天,叫神明,表现其悲痛之深,亲情之哀.后面一层,则明确地表示出慰抚亡侄家属、抚养其子女及为之迁葬之意,也袒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思归之情。
就情感的抒发来说,这两句诗的引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运用得恰到好处。
4.文章将叙事和抒情紧密融合,所叙之事多为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本文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顺带提到兄长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每字每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像并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话.篇中叙述十二郎生前种种家庭琐事,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一起回忆往事.即使是讲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像死者就在旁边倾听,例如讲死期死因一段,就像二人在一起核实情况一样。
同时,文中不时插入一句问话,“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像是作者当着十二郎的面在问他,更增强了当面对话的意味。
因为是讲给死者听的,所以文中不发半句议论,朴素如口语,
全文反复曲折,好像絮絮叨叨,实则不觉其烦,而且越读越打动人。
三、主旨归纳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四、写法鉴赏
1.本篇祭文的抒情方式不拘常格,采用自由抒情的抒情方式。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血缘亲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纾在《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本文在抒发情感上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血缘亲情关系。
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庭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坠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本文在语言形式上采用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不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hù) 及长.(zhǎnɡ)
B.丞相薨.(hōnɡ) 归取其孥.(nōnɡ)
C.万乘.之公相(shènɡ) 尚飨.(xiǎnɡ)
D.孰谓汝遽.去吾(jù)省.坟墓(xǐnɡ)
解析:选B。
“孥”应读“nú”。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窆不临其穴
D.敛不凭其棺
解析:选C。
A。
“羞”同“馐";B。
“世”同“逝”;D.“敛”同“殓”.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项的一组是()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③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⑤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A.①③B.④⑥
C.②⑤D.③④
解析:选D。
③④为“即使”,其他为“虽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
B.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C.而齿牙动摇
..
D.而汝抱无涯
..之戚也
解析:选D。
“无涯”为“无边”的意思。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吾书.与汝曰
D.函.梁君臣之首
解析:选B。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A、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季父”是韩老成的小叔.
B.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C.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D.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解析:选D.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
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
....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长者衰者
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其信.然邪信:相信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早死
D.又可冀.其成立邪冀:希望
解析:选A。
信:确实。
8.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解析:选A。
②③⑤均为转折关系。
①无义,④⑥表顺承关系.
9.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不相信十二郎之死,理由有三:一是十二郎的父亲有美好的德行,二是十二郎纯正聪明,三是十二郞年轻强壮.
B.让韩愈从疑梦中走出来,不得不相信十二郎猝死的是亲眼看到了十二郎的灵柩。
事实俱在,彻底打破了原来“梦也"的幻想.
C.幻想破灭,作者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自己内心的悲痛。
D.选段文字,由疑说到信,又由信说到疑,最后把十二郎之死归咎于天,归咎于神,归咎于理,把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写得哀婉动人.
解析:选B。
B项,是亲眼看到了报丧的信。
10.翻译下列句子.
(1)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译文:
(2)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译文:
答案:(1)如果是真实的,我兄长怀有美好德行怎么会使他的后代夭折呢?你纯正明智又怎么不能够蒙受先人的德泽恩惠呢?年轻身强的夭折死亡,年长体弱的却活了下来呢?
(2)即使如此,我从今年以来,灰白的头发已经变得全白了,松动的牙齿已经脱落了,体质一
天天更加衰弱,精神一天天地更加萎靡,过不了多久,我也可能会跟在你后面就死去了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祭鳄鱼文[注]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
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其无悔!
【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访民问苦,知道鳄鱼为患,便写了这篇祭文来驱逐它。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军事衙推.秦济
推:推官,刺史属官
B.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
及:以及
C.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
揜:踏涉
D.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亢:通“抗",对抗
解析:选B。
及:到.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
B.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
C.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
D.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解析:选C。
C项中的“以”为承接连词,其他均为表目的连词,用来。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僻远落后的潮州,他并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骚客遭贬后那样碌碌无为。
潮州百姓受鳄鱼威胁已久,韩愈身为一介书生,没有盖世武功,没有绝世神通,但一篇《祭鳄鱼文》已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勇气与决心。
B.虽然连为民除鳄也要郑重其事地作文祷祝,似乎有迂腐之嫌,但他以民为天,身受重重磨难而心志不变,正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
C.昌黎先生在自己处于贬谪失意之时,壮志难酬之际,仍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仍惦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
D.他所做的已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境界。
他不是一个为名为利忙碌奔走的政客,更不是一个求田问舍阿谀奉承之人.他的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才是他的思想根源。
解析:选B。
“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将未然变成了已然。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译文:
(2)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译文:
(3)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译文:
答案:(1)封闭山川湖泽,用绳网利刃来消灭危害人民的虫蛇之类的恶物,并把它们驱逐到
四海之外去.
(2)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在情势上不得不与鳄鱼争辩明白。
(3)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搏斗,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
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官秦济,把羊一头、猪一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用来给鳄鱼吃,同时又警告它:
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封闭山川湖泽,用绳网利刃来消灭危害人民的虫蛇之类的恶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
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鳄鱼之所以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
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神明圣伟,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踏涉过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你是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刺史受天子之命,镇守这块土地,治理这里的民众,而鳄鱼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水中,却占据一方吞食民众、家畜、熊、猪、鹿、獐,来养肥自己的身体,繁衍自己的后代;又胆敢与刺史抗衡,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虽然软弱无能,又怎么肯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在情势上不得不与鳄鱼争辩明白。
鳄鱼如果能够知道,你就听刺史我说:潮州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至鲸、鹏,小至虾、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
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至多三天,务必率领那批丑类南迁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
三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五天;五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七天;七天还办不到,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移了。
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
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迁移躲避,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
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搏斗,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
你们可不要后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