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音乐会练习曲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音乐会练习曲形成
作者:潘铁成
概要:“音乐会练习曲”作为十九世纪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滋润及生长,音乐会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手指练习曲,而是具有音乐内涵、发人省思的音乐作品。

在今日,這些音乐会练习曲不但是教学上的重要工具,更是演奏会上的重要曲目之一。

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浪漫主义
的音乐到了中后期,创造了许多适应它的内容要求的新的体裁形式,练习曲就是其中之一。

一、音乐会练习曲的含义
最初的“练习曲”一词来自法文etude,字面意思为:学习、研究。

就是专门
锻炼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

一首练习曲常包含一个或几个技术课题,如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等。

音乐会练习曲则是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
音乐会上演奏。

这种练习曲与19世纪初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意大利钢
琴家和作曲家克列门第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与《艺术津梁》,是最早的近代干亲练习曲。

其后编写的钢琴练习曲者纷至沓来,以后还出现了小提琴(法国的克鲁采、罗德、阿拉尔)、大提琴(捷克的波佩尔)以及其他乐器的练习曲。

以上所说的练习曲并不是没有艺术性的纯技术作品,相反地,有的成为教科书
或者被人称为艺术圣品:例如德国的克拉莫、奥地利的车尔尼、捷克的莫舍莱斯、意大利的贝尔蒂尼等人的作品至今仍被用作钢琴教材;克列门第的钢琴练习曲取名为《艺术津梁》(原意是“登帕纳塞斯之阶”,帕纳赛斯是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所居之山),说明技术锻炼是与艺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

二、音乐会练习曲的形成
练习曲的点滴兴起,加之浪漫派作曲家溶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炉,将演奏技术
的训练和自己的艺术构思结合起来,写出有相当规模的练习曲,就渐渐形成了起初了“音乐会练习曲”。

帕格尼尼、李斯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都写有这类练习曲,这些名人的练习曲逐步形成了规模,就促进了音乐会练习曲的发展。

让我们举例说说,音乐会练习曲的形成过程:
帕格尼尼是古典主义晚期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

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技巧如魔鬼般,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许多简直不可思议,双泛音,双颤音,左手拨弦,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而恰恰就是小提琴的炫技演奏的基本功锻炼方法。

而练习曲在他手下变成了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上,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舒曼的创作是从钢琴音乐的写作开始的。

他的创作成熟期的最初十年是在30年代,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舒曼很确切的表达了细致而多样的情绪变化。

音乐会练习曲也因此慢慢发展起来,《交响练习曲》是最充分表现出舒曼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之一。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

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及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

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

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

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并且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在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史册中,弗朗斯.李斯特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

李斯特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克列门第和贝多芬的动力风格——技术辉煌、富有动力,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

1831年李斯特听了意大利小提琴炫技大师帕格尼尼的演奏后大受激励,在键盘上推出有大量双音音阶、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轮指、滑奏等构成的高难度技巧,在钢琴上产生空前未有过的雷鸣电闪、风驰电掣的效果。

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与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的贡献可谓“异曲同工”。

如果说,小提琴这位“乐器皇后”经过帕格尼尼之手荣登音乐圣殿的宝座,那么李斯特则在相同意义上实现”乐器之王”——钢琴的登基礼。

李斯特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他的听众,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技在他的手指
下就象儿童的游戏,他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

1832年李
斯特听了肖邦的演奏后,更发现钢琴的声音具有无穷变化的可能性,意识到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

此外,俄罗斯作曲家(里亚多夫、阿连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斯
特拉文斯基)、苏联作曲家(弗洛克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拉科夫、卡巴列夫斯基)以及法国的德彪西、梅西安、匈牙利的巴托克、波兰的席玛诺夫斯基都进一步发展了音乐会练习曲。

总之“音乐会练习曲”作为十九世纪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滋润及生长,音乐会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手指练习曲,而是具有音乐内涵、发人省思的音乐作品。

在今日,這些音乐会练习曲不但是教学上的重要工具,更是演奏会上的重要曲目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