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从三到万教案 语文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从三到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及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自读+点拨+比较+训练。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三”和“万”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邓拓同志的杂文《从三到万》。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历史学家、杂文家。
笔名马南邨。
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邓拓文集》《燕山夜话》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殷.盛(yīn)累.世(lěi)聘.(pìn)搦.管(nuò)
辄.(zhé) 夥.(huǒ) 邨.(cūn) 姻友(yīn)
掷.(zhì) 殊.(shū) 请帖.(tiě)
(2)词义
【殷盛】富裕。
【累世】数代,连接几代人。
【聘】请。
【辄】就(副词)。
【谢】文中指辞退。
【妄人】无知妄为的人。
【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默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故事,读懂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交流展示:首先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提出“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
第2段:说明为什么要循序渐进,点滴积累。
第3段:叙述“从三到万”的小故事。
第4段:过渡段,指出应从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5段:由分析故事,引出“学习要谦虚谨慎”的观点。
第6段:分析故事,引出教训:“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第7段:分析阐述,提出“学习中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的观点。
第8段:提出希望。
接着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学习靠一点一滴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第二部分(3~7):讲述古代故事,引出“学习应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作用”的论点。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在文中先后提出了哪三个论点?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为什么?
交流展示:三个分论点分别是:(1)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2)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3)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1)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2)(3)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第(1)个应视为中心论点。
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交流展示:(1)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2)引出后文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的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3)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故事与说理是怎样联系、结合、统一的?
交流展示:作者在5、6、7三段议论的内容,就是从故事田舍翁儿子的学习态度展开议论的。
4.课文的标题为什么叫做“从三到万”?
交流展示:(1)文中引用了一个“从三到万”的故事;(2)刚学会一点的人,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后面的学问还多得很,要谦虚谨慎,用心、专心。
要从“三”学到“万”;(3)知识在于积累,要“从三到万”,(4)学习要循序渐进,要“从三到万”;(5)从文字结构上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需要教师“从三到万”的指导。
因此,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6)教师教学生,要从易到难,“从三到万”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
交流展示:运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阐明正确观点的同时,批评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做法。
它的作用在于是非对比鲜明,道理清晰可辨,具有循循善诱的意味,使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作者正确的观点。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以第1段为例,举例说明本文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交流展示:开头提出“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设问后,并不立即答问,而是作辩证的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
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
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然后用“一般地说”作一限制,从通常情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这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这些分析论说的语句,这样的辩证分析,尤其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运用准确,有效地增强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并且我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2.拓展延伸
以本文的故事为例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中“反”是类推的意思,大家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做到举一反三了吗?
交流展示:从傻儿子学识字的笑话中,类推得出许多学习方面的道理,这就是举一反三;而且我们能认识到谦虚很重要,课堂中的谦虚也是一种举一反三。
3.布置作业
分析作者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的好处。
交流展示:作者把分析说理和运用故事相结合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单独的讲道理更能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在写作中值得借鉴。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从三到万
第一部分(1~2):议论学习方法问题。
第二部分(3~7):从小故事引出,议论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三部分(8):提出希望。
论证方法——例证法(2、3、5段)
写法——阐明正面道理与批评错误认识、做法相结合。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议论文的教学,我觉得这篇议论文由故事引出论点,结合故事阐明学习的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用这种写法说理浅显易懂,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本文论点之间内在联系紧密。
既然学习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就必然要求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必然要求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一点在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知道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更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学习中要遵循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