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高二地理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二地理考试
合格考基础练
2019年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讲述了飞机在近万米高空挡风玻璃破裂后,我国民航英雄克服困难驾驶飞机安全着陆的感人故事。
据此完成1~2题。
1.故事中的民航客机挡风玻璃破裂时飞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万米高空自然环境恶劣,其主要表现是( )
①气温低②气压高③氧气稀少④多雷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题,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由材料可知,飞机飞行的高度不到10千米,因此可以判断民航客机挡风玻璃破裂时飞行在对流层。
故选A。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万米高空属于对流层的顶部;对流层气温、气压及大气密度都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万米高空气温低、气压低、氧气浓度低,①③正确,②错误;万米高空水汽和固态杂质含量少,空气对流弱,不易形成雷雨天气,④错误。
故选B。
2.B
3.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 )
A.对流层飞往对流层
B.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
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的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秋末冬初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有( )
①强劲北风带来沙尘②进入冬季燃煤取暖③秸秆大量焚烧④全球变暖,水汽凝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下列所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6.有雾霾的天气,总是让人感觉比较昏暗,其原因主要是( )
A.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太阳辐射
B.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地面辐射
C.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4题,燃煤取暖和秸秆焚烧会使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加,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强劲北风会加快大气流通,不易形成雾霾天气;全球变暖、水汽凝结不会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5题,当近地面出现逆温情况时,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使得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更易形成雾霾天气。
第
6题,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天空显得比较昏暗;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5.C
6.A
7.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
是:A,F,I。
(2)从能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原因是。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昼夜温差较小
等级考提升练
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俗称“冒白烟”,在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而形成。
为减轻冰雾带来
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保证喜温作物越冬生产。
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
图1为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日光温室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是( )
A.相对湿度大
B.大气逆辐射强
C.风速较强
D.太阳辐射强
2.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盖上和掀起草苫的时间分别是( )
A.14时前后、20时前后
B.10时前后、15时前后
C.日落前后、正午前后
D.日落前后、日出前后
1题,根据材料,冰雾主要在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而形成。
其形成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以及低温。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的日出时间较晚,9时前后日出。
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就是在日出前后,同时随着太阳光照射,水汽蒸发加强,空气中水蒸气增加,但此时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水蒸气相对湿度较大,利于冰雾形成,故A正确。
此时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弱,大气逆辐射不强;风速强,不利于水汽的集聚,因而也不利于冰雾的形成;9时前后太阳辐射弱。
故B、C、D错误。
综合分析,A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上午为冰雾高峰期,说明上午温度较低,这段时间应覆盖草苫,充分保温;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此时应掀开草苫接受太阳辐射;正午到日落,冰雾较少,大棚透明度较高,这段时间要让阳光充分照射增温。
日落前后,即将进入夜晚,应当盖上草苫,以保证夜间保暖。
故本题答案为C。
2.C
3.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当时正值月昼期,月面明亮,但月空漆黑。
其成因是月球没有( )
A.月面长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反射作用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能产生散射作用,使得月面明亮,月空漆黑。
读下列图表,完成4~5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间)
28
/18
25
/19
24
/11
22
/3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5.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A错。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不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B错。
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当日白天最高气温为22 ℃,不易中暑,D错。
第5题,此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故B正确。
5.B
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塔阿尔火山的喷发物主要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上地幔
D.下地幔
7.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图中( )
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③将减弱
D.④将增强
6题,火山的喷发物主要是岩浆,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 正确。
故选C。
第7题,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大气中尘埃杂质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图中②是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②将减弱,B正确。
①位于大气上界,不受影响,A错误。
③是大气逆辐射,将增强。
C错误。
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将减弱,D错误。
故选B。
7.B
8.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A、B两处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原因是什么?口感较好的是,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
(1)题,温室大棚是根据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
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第(3)题,A、B两处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
B处热量较充足,蔬菜长势较好。
A处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有机质多;晚上气温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质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有机质多,口感好。
第(4)题,大棚技术改变了冬季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了太阳光照。
热量大气保温作用。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足,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有机质多,口感好。
(4)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