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
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纵观《齐桓晋文之事章》此篇文章,此文系统而具体地
阐述了“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仁民、富民、教民的仁政
主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但除此之
外,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其中之一亮点,对话方式的辩论使
人耳目一新。
下面则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文中所体现的论辩
艺术。
一、投其所好,妙设机巧。
论辩中极其忌讳的一点就是长驱直入,不顾对方的反感点在
何处。
这样的话,将会使自身失去对话的主动性,整个对话
的气氛也将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也不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便十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
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
发端,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
第1页共4页
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
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
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
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到齐宣王提出疑问之时,孟
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
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
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
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
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
行不通和危害。
到这里,文章已渐入尾声,紧接孟子才阐述
自身的最终观点,如此也水到渠成,另齐宣王心服口服。
孟
子从容不迫,由远及近,步步巧设机关,使齐宣王不得不同
意他讲的道理。
二、笔带锋芒,气势逼人。
相比较孟子与齐宣王两人在辩论中的气场而言,齐宣王地位
较为尊贵这点无可否认,但是,在气场的大气压下,不得不
说,孟子的气势更强,充满这纵横家的气概,具有说服力与
感染力。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
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孟子散文的气势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出生与战国的孟子,
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