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翻跟头的小胶囊》(二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翻跟头的小胶囊》【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力的有趣现象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通过实验了解小胶囊翻跟头是重心转移的现象。

3、学习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
能理解钢珠在小胶囊里翻跟头的原因。

【注意事项】
胶囊和钢珠的安全性。

【活动准备】
胶囊、绿豆、钢珠、螺丝钉、纸滑梯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讲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杂技团里有一个会表演的小胶囊。

有一天,杂技团团长要求小胶囊出一个新节目,要表演从滑梯上翻着跟头下来。

这可难住了小胶囊,它不停地练习,小朋友们帮它看一看。

(示范小胶囊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是翻跟头吗?在它着急的时候,杂技团团长跟它说:“你肚子里是空的,怎么能翻跟头呢,”你要放进东西去试一试。

小胶囊想:我要在里面装什么才能翻跟头呢?小朋友,你们帮它想一想吧。

师:你觉得小胶囊里放什么可以让它翻跟头呢?为什么?
二、活动实施:
1、幼儿认识材料。

师:我们取出的都有什么?这三个材料哪儿不一样?放在手里掂一掂,在盘子里滚动一下看看。

小结:这三个材料形状不一样、重量不一样、滚起来也不一样。

2、幼儿进行猜想。

师:你觉得这三样东西哪个放进胶囊里哪个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
3、幼儿进行实验。

师:小胶囊里面放什么材料可以让它翻跟头?另外两个材料可以让小胶囊放跟头吗?
4、幼儿记录实验发现。

5、幼儿进行实验分享。

师:为什么钢珠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它和另外两个材料有什么不一样?
三、活动总结:
教师进行经验总结:通过让小胶囊翻跟头我们知道了:圆的、重的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

长的、轻的不可以。

我们下来可以再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

【活动评价】
幼儿能说出小胶囊在斜面上翻跟头是因为钢珠在里面滚动的原因,并说出钢珠与两外两个材料的不同。

【活动延伸】
寻找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的材料,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翻跟头的小胶囊》(二)
教案名称:《翻跟头的小胶囊》
适用年龄:幼儿园大班(4-5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3.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材质对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手绘或打印胶囊图案。

2. 不同形状的胶囊,如长条形、正方形、圆柱形等。

3. 不同材质的胶囊,如木制胶囊、金属胶囊、塑料胶囊等。

4. 大块的软垫、安全垫。

教学步骤:
Step 1: 背景引入(5分钟)
老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翻跟头的小胶囊》。

并与幼儿互动讨论,询问他们对胶囊的认识和想法。

引发幼儿对胶囊的兴趣。

Step 2: 观察和比较(10分钟)
老师准备好不同形状的胶囊并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形状和外观上的特点。

可以请幼儿自己分别摸一摸不同形状的胶囊,感受它们的特点。

Step 3: 实践动手(10分钟)
老师引导幼儿模仿翻跟头的动作,让幼儿体验一下翻跟头的感受。

然后,让幼儿分别在柔软的垫子上使用不同形状的胶囊,观察不
同形状的胶囊对翻跟头的影响。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翻跟头方式,感受胶囊带来的影响和乐趣。

Step 4: 讨论总结(10分钟)
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询问他们使用不同形状的胶囊翻跟头的感受和发现。

引导幼儿提出胶囊形状对翻跟头的影响。

Step 5: 材质实验(10分钟)
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材质的胶囊,并让幼儿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和触感。

然后,让幼儿使用不同材质的胶囊进行翻跟头,观察不同材质的胶囊对翻跟头的影响。

Step 6: 小结与延伸(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胶囊形状和材质对翻跟头的影响。

鼓励幼儿发散思维,让他们尝试用其他材质制作胶囊并尝试翻跟头,观察和比较不同材质胶囊的效果。

教学延伸:
1. 给幼儿提供一些其他形状的物品,让他们尝试不同姿势和不同形状物品的运动,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2. 鼓励幼儿用不同形状的胶囊进行建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引导幼儿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翻跟头场地,并邀请家长参与观摩和互动。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包括对胶囊形状和材质的观察和比较、对翻跟头的实践动手能力等。

通过与幼儿的讨论和反馈,评估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