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和下西洋年度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4
年度知识竞赛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郑和航海知识
一、郑和生平事迹
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

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

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

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

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燕王的信任。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惠宗),年号建文,故又称建文帝。

对此诸王多有不服,诸王中燕王实力最大。

建文帝为巩固中央皇权,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了一些藩王,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

1403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

“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

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

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年2月11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

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年)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

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去世。

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
德”。

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外藩贡使多不至”。

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

七次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这位海之骄子,殉职于他热爱的航海事业。

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

郑和因无子立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名赐,字恩来。

二、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

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航程远、历时久、船舶数量多、吨位大、船员众多、组织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影响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而哥伦布船队只有3艘帆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到250吨,共有水手约88名;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而达.伽马船队只有4艘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20吨,船员约160人;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30吨。

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经的主要国家、地区和来往日期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他与王景弘率领这支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

郑和从这里返航。

在回航途中于旧港了打击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首次用兵大获全胜,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祸患,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称赞。

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国。

到锡兰时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
年夏(1409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十二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疾驶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作短暂停留后派出一支分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大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波)、满刺加。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郑和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这里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一个中转站。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分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大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命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

为了完成这次出使任务,他专程前往陕西西安礼聘大清寺的掌教哈三当翻译。

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冬开始远航。

首先到达占城。

作短暂停留后,郑和派出一支分船队到彭亨和急兰丹(均在今马来半岛上),自己率大船队驶往爪哇。

在爪哇停留一段时间,就开航到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

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从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该国为女王执政,被称为女人国。

该国海域海水盐分较低,浮力较小,故称弱水,船到这里吃水变深,且风大礁多,航海者多不敢从此经过。

郑和船队前往时,国王派有经验的老船长前来宝船导航,使船队平安到达。

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中途停靠点。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

郑和船队经过一段准备后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

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分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

每次郑和船队回来时都有些国家的使节同来中国访问。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远航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
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

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

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山的别罗里港。

经由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木骨都束、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开始返航。

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遍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的欢迎,与所到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各国人民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影响深远。

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中国政府曾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

将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

清朝末年梁启超先生著有《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近代史上拉开了研究郑和的序幕。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论述到郑和说: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在演说中指出我国明代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曾访问过东非索马尼、肯尼亚等国,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号。

三、明郑和时期的对外交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外交往的基本政策是“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对各国要‘厚往薄来’,他的意思是不图各国臣服的虚名,和各国交往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

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对外政策,也讲“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宣德化而柔远人”,“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锐意通四夷”。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由此可见,下西洋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平、友好、安定、有序的国际秩序。

朱棣还继承了朱元璋不轻易对外用兵的政策。

郑和下西洋时有过三次用兵,一次是消灭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表面接受招安,又纠集5000余名海盗偷袭郑和船队,郑和迎战,海盗全部被消灭,陈祖义等3名盗首被擒,后押回国内正法。

一次是锡兰山阿烈苦奈儿发兵5万,抢劫钱粮船只,欲害使者,郑和自卫反击,阿烈苦奈儿被擒。

明成祖朱棣“悯其愚无知”,
不但没有杀他,还放他回去。

一次是苏门答腊苏干剌谋夺王位,怨郑和赐不及己,领兵数万攻击郑和官军,郑和率众反击,擒获苏干剌。

爪哇西王都马板和东王相攻杀时,把郑和正在市场贸易的170名官兵也杀了,郑和准备兴师讨伐,都马板害怕了,谴使向明朝请罪,明成祖朱棣要他赔款黄金6万两,郑和取消了用兵计划,都马板看危机过去了,就拒交赔款,郑和派人严正交涉,才服罪,交了1万两,明成祖朱棣认为“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也不再用兵。

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明朝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帝国和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的国家增进了友谊,一些小国希望明帝国支持他们抵御强大邻国的欺压,而明帝国主持了公道。

郑和下西洋时调解的国家间纠纷,主要有安南和占城,满剌加与暹罗,三佛齐与爪哇,锡兰和各邻国的争端等。

由于在政治上友好,贸易上有利,许多亚非国家纷纷派使臣来华进行朝贡贸易,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贸易。

明朝对一些国家规定三年一贡或二年一贡,很多国家不仅年年来,有的甚至一年来几次。

明朝政府对违令来的,还是允许贸易。

仅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到过的海外各国派使臣来华的就有318次(不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国王率团来华访问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其中有3位国王逝世并安葬于我国,苏禄国东王葬于德州,渤泥国王葬于南京,古麻拉朗国王葬于福州。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

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礼仪、风俗、服饰,历法、度量衡、生产技术等,都非常崇拜,纷纷派学生到中国求学。

文化的传播加速了他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和中国的友谊。

中国也了解了各国的情况,也学到了外国的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但他对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很尊重,出航前后都要朝拜妈祖,祈求神佑。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造船业和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作为礼品和贸易物资的丝绸、瓷器、炼铁、茶叶等行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明朝和各国关系友好,海上民间贸易也得到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在海外建了一些航海分点,也是贸易的基地,如:占城、古里、满剌加、溜山等地,都建了保存、中转物资的仓库。

这些地方后来都成了华侨聚居点。

东非肯尼亚的巴狄岛上加村的法茂人,就自称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郑和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威望。

1874年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第一个发表了研究郑和的文章,随后荷、美、法等国学者也发表了很多文章,90年代,美国人露易斯雷瓦西Louise Levathes写了一本纪念郑和的著作《当中国称雄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研究郑和新的热潮。

郑和下西洋时,阿拉伯人曾把郑和宝船画了下来。

后来美国人把郑和宝船图和哥伦布乘坐的船进行了对比,证明两者大小相差悬殊。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入选6位,即范宽、
朱熹、忽必烈、郑和、曹雪芹、毛泽东,郑和列在6人之首。

英国人退役潜水艇长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 用十几年时间,研究郑和发表了《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他认为郑和是环球航行的第一人,引起世界史学界激烈争论,都说明世界对郑和的重视。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人,东南亚国家尊敬郑和,保留了很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斯里兰卡还保存郑和立的石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

在非洲的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中国村,叫郑和村,就是因为郑和船队曾经到过那里。

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

郑和是友好的使者,从他身上,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中国的道德准则,看到了中国友好的诚意。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伟大壮举,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郑和航海图、水浮罗盘、木船水密隔舱等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对世界航海事业都是重大贡献。

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四、郑和下西洋事迹记录
1、费信的《星槎胜览》
记载郑和下西洋事迹的第一手记录,至今传世的,主要有第三、四、七次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所写的《星槎胜览》。

费信是江苏昆山县人。

22岁时选入郑和下西洋队伍中。

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自序中自称四次参加郑和下西洋。

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为费信亲自考察过的22国。

后集是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写的,共23国,弥足珍贵。

2、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
马欢是浙江省绍兴人。

回教徒,随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任阿拉伯语翻译。

他在第一次回国就开始著述该书,以后两次下西洋归来又充实所见所闻。

全书共记述20国地理风情物产。

巩珍是南京人,只跟随第七次下西洋,年龄小,才“出幼”,就当了“幕僚”,往还三年,回国便写起《西洋番国志》,记海外20国事。

特别是书中记录了永乐、宣德两皇帝的三条圣旨,成了今天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难得史料。

3、永乐十四年,永乐皇帝在南京天妃宫立了《御刺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4、宣德六年,郑和、王景弘在刘家港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同年十一月,在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郑和六次远航经历与活动。

5、关于“西洋”“东洋”的分界和范围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期所谓的“西洋”“东洋”是继元代而来的。

但是,不同的历史
时期的东洋西洋,其内涵范围并不相同。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一般以参加下西洋的马欢《瀛崖胜览》所说为准。

该书“南渤里国”条说:“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

也就是以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We)为东、西洋的分界点。

其东为东洋,其西为西洋,一般说是印度洋。

6、郑和第一、七次下西洋始发港和最后一次归宿港为南京
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是明朝的京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奉命于南京,制造宝船的宝船厂在南京,支领下西洋赏赐给各国的礼品,船舶备用航行中物资及人员生产生活用品相当部分在南京筹集,大部官兵征招于南京,永乐帝举行宴别也在南京。

南京又是全国最大通海的内河港口,所以作为首航始发港。

《郑和航海图》绘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明示由南京龙江港起航。

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后,宣德帝无意再下西洋,乃令所有下西洋的船舶包括停泊在福建长乐和太仓刘家港的统统归集于南京港。

五、郑和船队的造船、航海、通讯技术
1、大号宝船。

据马欢《瀛涯胜览》卷首记载:“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所以大号宝船折合公制,长约138米,宽约56米。

2、关于静海寺残碑所记二千料海船、八橹船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回国,都向永乐帝奏报海上风险和带回佛牙宝物,永乐帝在建成南京龙江天妃宫之后,又在南京狮子山下兴建了静海寺。

寺中刻有郑和立的《南京静海寺碑》。

现有残碑记载:“一、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

现在学者估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为一千余吨。

八橹是小型海船,帆橹兼用,有风驶帆,无风荡橹,适合于在港湾、内河和无风条件下使用。

3、郑和船队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等组成。

4、航海罗盘24方向和48方向的组成。

郑和航海时,尚无360o一周的观念。

当时使用的罗盘有24个方向,系用24个汉字围环组成。

即10天干中的8个:甲、乙、丙、丁、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八卦中的4维:乾、坤、巽、艮。

地支每字的中线刻度即代表10位整度数的,如30度、60度、90度等等。

每个字占有15度。

两字之间称为缝针,如子癸,癸丑等等。

共可有48个指向,每向为7.5度。

这样正北,北北东、东北、东东北等向都有了,在木帆船时代已够精确。

罗盘指针扎于灯芯草上,浮于罗盘内水上。

虽有风浪颠簸,也不易脱针,而保证正常指向。

5、探测水深、底质的方法和单位。

为探测水下浅滩,暗礁、避免船底擦浅、触礁,或为测定船舶航行的位置,需测量船下
水域深浅和底质。

采用长绳系上涂有牛油的铅锤抛入水中探测。

根据测得的水深,水底不同底质(泥沙或岩石等),结合船长经验,与前人航海测量水深、底质记录对照,以判断航行所在位置。

其计量单位称“托”,其长度为成人两臂伸开之距。

每托约合五市尺。

《郑和航海图》即是按此长度计算水深的。

6、测量星体以确定航船位置的方法和单位
巩珍《西洋番国志》中说下西洋的船是靠日月升落辨别东西方向,靠测星体高低,度量远近的。

测量星体高度的方法称作“过洋牵星术”,高度单位称作“指”。

有人说它是受阿拉伯航海术的影响,其实这种方法我国远在战国、汉代未通阿拉伯之前就有了。

牵星术用来测量星体高度的仪器称作“牵星板”,一般为12片,均为正方形,由小到大,最小为1指,最大为12指,每边长约2厘米,折合今度数,1指约为1.9o。

郑和时可能多于12片,超过12指。

船员测量星体的具体时间为太阳升起前和落下后的12分钟之间的晨昏曚影时。

7、郑和船队航行计程方法和单位
郑和航海时,以“更”为单位时间和计程单位。

以一昼夜为十更,每更约合16.22海里到10.81海里之间。

8、郑和船队通讯联络:白天看旗帜,夜间看灯笼,雾雨雪天气视距不良,用锣鼓音响联络。

还使用信鸽作为通讯联络手段。

9、郑和船队驶风技术
船遇逆风侧风,只要将帆面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力吹到帆面上形成垂直于帆面的力,就能推动船舶前进。

操纵的方法大体上是,将船头调向左或右前方偏斜前进,此时视风角若干,将帆面调到有利帆角,在此折线航行段中打偏航行,当航行到一个航段完时,将船头以大角度迎风移到另一方向斜行,再以右舷受风,主帆随着转向,开始第二个折线航段中的打偏航行。

这样船舶沿“之”形的曲折航线借风驶帆前进。

六、对郑和评价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共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对郑和的伟大航海实践曾作专题论述。

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邓小平在1980年曾深刻地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二百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江泽民在1991年5月出访苏联前夕,在回答苏联记者关于“您对那些历史活动家和政治家最感兴趣?请举出中国诸多世纪的历史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事件”的提问时,他答道:“就古代而言,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和公元十五世纪的郑和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