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明清时期的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农业
——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发展
(鸦片战争以前)(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明清时期是继汉代和唐宋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的高潮期,也是精耕细作传统技术
的全面发展时期。

原因:1,政治稳定。

明清统治的四五百年间,除了明末清初有过一
段全国性的战争外,全国基本都处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也就是说政治社会的稳定对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契机。

2,政府政策。

这两个王朝在建立后,主观上为恢复经济,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鼓励农耕与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3,人口增长。

社会的稳定也使得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清代人口比汉代增长5-6倍,这就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力资源。

4,对外交流。

明清时期是中外物质文化的大交流时期,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也促使了中国社会农业的发展。

当然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全面发展也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概况:1,人口的增加与耕田数的增加相伴随。

《清·文献通考》
卷19载:“人民渐增,开垦无余”。

即耕地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耕地百分之几地
长,但人口成倍地长,人均耕地减少。

2,新的土地利用技术的出现。

由于新增耕地集
中边疆地区、内地山区、沿海、沿湖滩涂,这样就促使新的土地利用技术和土壤改良方
法的出现,并使得洞庭湖和珠三角地区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基塘式的人工生态农
业。

4,栽培技术更趋向集约化。

人多地少,使得栽培技术更趋向于集约化,粪多力勤,
套梨深耕、浅耕灭茬、砂田栽培、亲田法、看苗施肥、小麦移栽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5,经济作物的集中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蚕
桑、甘蔗、烟草等的种植也集中出现,并由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化。

6,
新作物的引进。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外作物的传入,烟草、番薯、玉米等,改变了
我国作物的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发展
土地利用的发展与人地关系紧密相关。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土地与人口矛
盾也在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更趋多样化。

除继续向山要地外,最明显的是与水争田。

一湖广垸田的开发
(唐宋以来,太湖流域圩田的开发,使得苏杭成为天下粮仓,有“苏杭熟,天下足”
的美誉。


洞庭湖地区筑堤围垦与太湖圩田、珠三角围田相类,是明清时期扩大耕地面积的一
个重要措施。

就清与明相比而言,清比明围垦的程度高4,5倍。

办法:抵挡阻水为田。

据记载当时围田之堤长数百里。

结果:优点:是使得这个地区成为明清时期的新的粮仓,明代中期以后湖广地区就
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缺点:水灾严重。

因为围垦的人员:地方豪绅。

他们竟
相围垦的结果,使得湖广的堤垸一片混乱,滨湖的居民经常遭受水患之苦。

所以政府不
得不插手干预,一方面是拨款修堤,一方面禁止再相围垦。

但在封建经济条件下,这些
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联系实际)其实,近代以来,湖广围田现象一直在继续。

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清代有6000多平方公里,解放前剩4000多平方公里,现在2000多平方公里。

自从1998
年长江大水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策略方针。

二南方基塘生态农业的形成
基塘:高田为基,低田为塘;基上种树种桑;塘中养鱼。

生态农业:根据生物界动植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组建的一种农业生
产模式。

基塘生产的历史:汉代已经萌芽,江南地区修筑的星罗棋布的陂、塘、水库;宋代有了新发展,陈旉《农书》已经认识到在塘基上种桑系牛,牛践踏塘以结实,桑得肥水而沃美,旱则决水灌溉,涝不至于害稼;但他没有认识到桑与塘中鱼的关系。

明清时期基塘有了很大发展。

主要出现在太湖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

原因:地理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水患严重,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当地人民创造了基塘生产模式。

方法:把低洼地挖深为塘,挖出的土覆在四周为基,池里养鱼,基塘上种果树荔枝、柑桔、龙眼、香蕉等,此为“果基鱼塘”。

后来,在生丝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挖果种桑,即“桑基鱼塘”。

此外还有蔗基、稻基、菜基鱼塘等,具体基上种什么,则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由经济生活安排。

优点:生态农业既能利用水陆资源,又能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使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处于不停的物质交换之中,使农业生态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三甘肃砂田的形成和发展
砂田:是明代中期,甘肃地区人民在长期抗旱斗争中创造出的一种土地利用技术。

原因:气候水土资源有关:以兰州为中心的陇中地区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温偏低,温差很大,而且地下水含碱量高。

办法:用河流石子铺地,厚三、四寸,种地时拨开砂石,种植于下,仍取砂石覆盖之,具有抗旱早熟作用,其利三、四十年至五、六十年不等。

优点:1,防太阳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有防旱保墒作用。

2,雨水沿石缝缓缓流下,不易流失,蓄水力强。

3,压碱保温。

4,增产30-50%。

5,在一般田地上不能种的在砂田可以,如棉花等,而且砂田上种的瓜果蔬菜产量高品质好,兰州享有“瓜果之城”主要是砂田的功效,(有名的白兰瓜)。

温差大,糖份多,瓜果田。

而砂地能增加温差。

不足:费力太多。

推广情况:明代中晚期创造,到19世纪60年代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到20世纪70年代达140多万亩。

第二节肥料的积制和施用方法的改进
一肥料积制方法的改进
原因:明清时期,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对肥料的需求量也增大。

积肥、施肥方面有不少改进。

办法:1、熏制肥料、火粪、窖式熏土法:用好土制成块,砌成窖子形状,内放柴草,土块烧红后,冷却,与草木灰拌匀,再加细粪拌匀,用水浇湿透,放置一两天,出火毒后使用。

优点: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减少病虫害。

2、堆积煅制法:将草皮晒干堆积起来,煨烧成灰。

作用:增加肥效,提高地温,杀虫除草,改善土性。

3、合成肥料制粪丹:动植物、无机物的混合。

砒、黑料豆、麻渣豆饼、动物粪等按比例拌和,置密闭池中,夏天晒二十一日,冬天火煨七日。

可一石当大粪十石。

此肥热性,施肥后要浇灌,不然烧坏种子。

作用:杀虫。

4、养猪积肥:在北方,当时多散养,不知积肥。

清代以后,散养的情况有所改变。

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圈中猪多,才会囤中米多。

5、绿肥种类的增多:天蓝,即黄花苜蓿,梅豆,卢豆也叫鹿豆,蚕豆、大麦,豌豆,拔山豆,菜子,紫云英等。

利用方法:在未成熟时将其叶、茎或根等,涌入地中,待其腐烂,可肥田。

二、施肥技术的发展。

(施肥与作物种类、土壤、气候、时间、肥料种类、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很
复杂的问题。

)明清时期,提出施肥三宜原则。

1、看苗施肥。

追肥技术关键。

《沈氏农书》:“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

”即追肥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和数量问题。

举例:就单季晚稻而言,追肥应在苗色正黄之时。

追肥的用量,色黄时,“接力越多越好”;否则,不管施多施少都不妥。

2、施肥“三宜”。

(1)时宜。

关中地区有这样的谚语:“十月金。

腊月银,正月上粪不如人”;江苏“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

”棉花特别须肥,尤其在花铃期、吐絮期,但肥力又不宜国高,否则容易落花、落铃。

(2)土宜。

针对不同的土壤施不同的肥料。

“随土下粪,如因病下药。

”一般情况,阴湿之地,大多酸性较重,宜施火粪或草木灰之类;沙土过分疏松,施以腐植质较多的草粪、泥粪;这样还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物宜。

根据作物的不同,施与不同的粪。

《知本提纲》:“物性不齐,当随其情。

”麦、粟宜用黑豆粪、苗粪;蔬菜宜用人粪、油渣之类。

明代还认识到生泥对桑、棉花的重要性。

“桑不兴,少河泥”。

徐光启:“惟生泥,棉所最急”;“生泥好,棉田甘国老。

”生泥对棉田就象甘草在中药配方中那样重要。

因为“生泥能解水土之寒,能解粪力之热,使(棉花)实繁而不蠹”。

三、亲田法。

青州府的知县耿荫楼,为改进当地“地广人稀,广种收微”的状况,亲自设计的方案:“有田百亩者,除将八十亩照常耕种外,拣出二十亩,比那八十亩件件偏它些,其耕种、耙耢、上粪俱加数倍,……旱则用水浇灌,即无水也胜似常地。

遇丰岁,所收较那八十亩定多数倍。

即有旱涝,也与八十亩之丰收者一般。

……明年又拣二十亩,照依前法,作为亲田。

”每年亲二十亩,五年轮亲一遍,而百亩之田,“皆养成膏腴也”。

(亲,亲近、偏爱。

)上述百亩、二十、五年只是举例,具体亲田应根据自己的劳动力、肥料来源、灌溉条件等确定。

提出背景:在地广人稀地区,精耕细作不可能,粪多力勤不可能,广种薄收不合算,所以亲田,即在地多基础上划出一部分精耕细作、增施肥料,以求丰产。

认识:既是一种增产的办法,又是一种分年改良土壤,增进土壤肥力的办法。

亲田的含义:遇旱,尽先在亲田上灌溉;遇涝,尽先排除亲田之水;遇虫,尽先在亲田中治虫;粪多力勤尽先在亲田上。

重点用力,保证一部分田地生产正常化。

作用:1,增收。

2,通过轮番,可全面增进地力,以求持续发展。

第三节新作物的引进和传播
一引进原因
关于作物的引进,宋以前就有,宋以前引进的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及地中海、非洲、印度等地,而且多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而且多果树、蔬菜,少粮食作物。

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引进作物多从海路。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新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表现为引进作物种类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引进作物的原因:1,客观原因:明代以后,由于中国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扩大,美洲新大陆发现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海外一些农作物品种也随之传到中国;2,主观方面,由于明清人口增多、土地不够、人们便向山区开发,这客观上也需要有耐瘠、耐旱、高产、适应山区的农作物,因此当这些作物传入后,能够在山区推广。

引进作物的种类:
有粮食类番薯、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类花生、烟草、向日葵;蔬菜类番茄、西葫芦、笋瓜、南瓜、辣椒、菜兰等;水果类番木瓜、番石榴、番荔枝、腰果等。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粮食和经济类作物: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

五种作物都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将之带回欧洲,以后经不同途径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重要农作物。

二番薯
番薯又称甘薯,金暑薯、红薯、白薯、山芋、地瓜等。

其引进时间大致在明万历年间。

引进途径有三:1、《东莞县志》载:明万历八年广东东莞人陈益由安南(越南)引进薯块;2、万历二十三年福建商人陈振龙,由吕宋(菲律宾)引进种之漳州,渐及泉州、莆田;3、文莱-台湾。

“其种本出文莱果,有金姓者自其地携带回国种之,故亦名金薯。

”或说“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得自文莱国。

”番薯传入后很快推广,清代已成为南北各地普遍栽培的重要作物之一。

三玉米
又称苞谷、苞米、玉蜀黍、番麦、御麦等。

明嘉靖年间玉米已引入我国。

从各地地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我们推测玉米很可能,1,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再从云南传入黄河流域。

2,从中亚细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穿越河西走廊过平凉入中原。

四马铃薯
又称洋芋、阳芋、土豆、山药蛋。

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欧洲,而后传入印度、南洋。

1,在大约十七世纪前期,荷兰人斯特儒斯1650年在台湾见到,称之为“荷兰豆”,大陆上开始种植在17世纪后期。

2,《致富纪实》说:“洋芋,出俄罗斯”。

可见,马铃薯的传入也非单线。

马铃薯生长期短,适应性强,即使自然条件差,也可种植,所以自传入以后很快成为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粮。

五花生
又称落花生、长生果、花生果。

花生原产巴西,过去一般都认为我国的花生是从南美洲直接或间接传来的。

据解放后考古发现,我国浙江有碳化花生发现,时间测定大约在公元前4800年左右。

所以我国是否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也值得研究。

1,明代中后期,花生从海上诸国引进传入广东,然后向北推广至浙江江苏一带。

2,19世纪后期,从海外引入大粒花生,至上海,而后推广至浙江、山东等地。

六烟草
原产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初名“淡巴菰”,后因叶干吸之有烟而名之。

南线:1、由南洋菲律宾-闽广-江浙两湖-西南。

2 、吕宋-澳门-台湾-内地。

3 、南洋或越南-广东《本草纲目拾遗》:“粤中有仁草,……其种得之大西洋。

”《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烟叶出自交趾”。

北线:朝鲜-辽东-蒙古-渐则而北-乃至俄罗斯。

《在园杂志》:“关外人相传,本于高丽国。


烟草传入后,清代时期广泛种植,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烟粮争地的现象。

七新作物引进的推广与影响
1,推广。

新作物引进后,并不能立即广泛种植,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人口压力与粮食矛盾),渐渐推广;引入作物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称。

引入后一般在城郊区种植,或山地种植。

(1),玉米传入初期多在山区种植,19世纪以后,向平原地区扩展。

(2),番薯在救荒中的作用。

番薯自引进以后,很快成为我国重要的作物。

(3),烟草传入后受商品经济的刺激,发展很快。

清代福建地区烟草种植已发展到“耕地十之六、七”;鸦片战争前烟草与粮食争地的问题已相当突出。

2,新作物传入的影响:
(1)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

(2)对我国农作物结构和生产熟制。

(3)以致土地的进一步开辟、山区的开发都有一定的影响。

八作物构成的变化
据《天工开物》载,明代末年,就全国来说,水稻种植占十分之七;在北方,小麦占一半,水稻、谷子等加起来占一半;江淮以南,小麦仅占二十分之一。

当然,这只是大概。

1,水稻的明显发展。

明清时期,水稻的种植在粮食作物中占绝对优势,遍及全国。

北方除黑龙江外,都有种植。

南方,均有双季稻种植。

2,在玉米、番薯传入前,谷子、高梁等杂粮在北方受到重视。

玉米传入以后,玉米代替了部分高梁和谷子的种植面积。

番薯也由南向北扩展。

3,豆类地位也有所上升。

4,棉花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明政府鼓励棉花种植,规定天下税粮,可以金、银、布、棉、绢折纳,这样,棉花种植很快遍及全国。

清代,棉花、棉布已远销国外。

第四节选种和栽培管理技术
一选种
1,粒选。

根据颗粒的大小来,一般选粒粒都饱满者,选好后,种在好地,施肥、力耕锄俱倍,长出更饱满的粒子,再用其作种子,如此轮番。

粒选是与培育相结合的选育法。

要点:1,良种良田结合。

2,田间管理加倍。

3,连选连育。

2,穗选法。

穗选即选佳穗之佳粒。

“御稻米”:清初康熙帝在丰泽园的稻田中,“时方六月下旬,谷类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

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

”这个品种是从“御田谷种”中选育的,生长期短,早熟一年可两熟,而且品种好。

“白粟”:“乌喇地方的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子播获,生生不已,遂盈亩顷。

味即甘美,性复柔和。

……基干叶穗,较它种倍大。


以上两种品种,都选取了与众不同的一科,单独繁殖,生生不已。

这是现在知道的单株选种的最早记录。

但这些方法可能在民间早已采用。

3, 不同作物的选种经验
棉花:取高大结花蕾多者的棉籽留种。

水稻:选颗粒饱满的新水稻。

玉米:成熟好的完整的玉米棒中的颗粒。

豆类:择豆干下部豆子采之作种。

二栽培管理技术
1,水稻的灌溉技术。

(1)水稻灌溉的水温调节。

灌溉水稻的水温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技术性很强。

三伏天灌溉的要领:“三伏天太阳逼热,田水朝踏夜干,若下半日踏水,先要放些进来,收了田里的热气,连忙放去,再踏新水进来,养在田里,这法则最好,不生虫病。

”此即运用灌溉技术调节田里的温度,改变小气候,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泉水灌溉的要领:灌山泉水时要委屈导水,增加水的流程,使经日晒,然后入田,则苗不坏。

(2)海水倒灌以后的灌溉技术。

濒海的农田常有海水倒灌之患。

海水的习性,“重浊而下沉”,而河水则“轻清而上浮”。

利用这一特性创造了海水倒灌后的灌溉技术。

用雨水浇田,常雨常浇,用雨水之淡稀释海水之咸。

(3)水稻烤田技术。

在一定时节放掉田里的水,让田干的技术。

目的:这一时期,稻子生长特快,烤田以后,可以强化茎杆组织,促进根系下扎,达到丰产的目的。

古人云:‘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时间:烤田一般在稻子拔节时期。

但是根据水稻品种不同,烤田具体也有时间不同。

2,特殊的栽培技术。

(1)冬月种谷法。

出现在北方。

冬麦时无雨,麦子种不上,而采用种谷的办法补救。

一种方法:冬至前一日拣谷入瓮,麻布扎口,撅土穴,深四、五尺,瓮倒置穴中,土封固,满十四日取出。

大寒日种入熟地。

春透苗生,较常谷早熟一月,约五月底六月初即熟。

另一种办法:不须把谷置瓮中埋土中,而于冬至或冬至前一日直接把谷种田中。

结果和前法之将谷瓮埋入土中之法效果相同。

(2)小麦移栽法。

区域:主要出现在南方嘉湖地区。

原因:南方稻麦两熟制,晚稻熟的迟,影响麦子的播种。

为了保障稻麦两不误,对麦子进行育苗,然后移栽。

育苗时间比正常种麦时间早,一般在中秋前。

这样解决了麦要早种,晚稻迟收的矛盾。

缺点是费工费力太多。

(3)抢墒种豆,留茬肥田:区域:在北方干旱地区,麦收后,不耕地,耙一遍,得雨即种;或者于麦茬行间开沟种豆,也叫做麦沟豆。

这样,即可利用麦茬护苗,又可利用残茬肥田。

(4)九麦法:九麦法也是因为水旱灾害而延误了种麦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办法:于冬至节时将麦种冷侵水中,旋出凉干,以后每九天重复作一次,至竖年春初冻解,即行播种,至芒种节亦能如期成熟。

三、害虫的防治技术
1,药物防治
(1)创造了用砒霜拌种子,以毒杀害虫。

(2)创造了用烟茎治螟虫的技术。

(蛀食稻心的害虫)办法:载晚稻时,把烟茎剪成二、三寸,竖插于土,烟草中含有的毒素尼古丁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

(3)痘毒治蝗:捕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

2,生物防治
养鸭子治蝗虫。

鸭子吃蝗虫,即可节省饲料,又可除蝗虫。

一举两得。

3,人工捕杀。

(1)冬月掘卵,治本。

(2)卵化幼虫,不能飞时,开沟捕打。

(3)飞蝗,用布于黎明时囊捕捉。

第五节蔬菜果树栽培技术的发展
一、蔬菜栽培的发展
从秦汉以来,蔬菜种植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

南北朝时以葵和蔓菁为主,明清以后白菜与萝卜成为主要栽培品种
1、蔬菜种类的变化。

(1)外国蔬菜的传入。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发展,原产美洲的蔬菜,辣椒、番茄、马铃薯、菜豆、南瓜等由商人或传教士传入中国。

(2)夏季蔬菜种类的增多。

元代夏季蔬菜有7种;清末有17种,其中瓜类8种,茄果类2种,豆类4种,叶菜类3种。

也就是说辣椒、瓜、茄菜、豆共同组成夏季蔬菜的格局是在明清之际奠定的。

2、蔬菜栽培技术的发展。

(1)豆芽菜生产:明清时期除了黄豆芽外,还有绿豆芽。

(2)利用火室火炕生产黄瓜、韭黄之类的非时蔬菜。

早在汉代已经有利用温室栽培蔬菜的记载。

明代以后文献中有了具体记载,主要用于宫廷及富家。

在“地窖火炕”中培育。

3,蔬菜的加工技术。

酱菜、菜干、糖醋小菜等都是明清时创造的。

(1)豆腐乳,有发酵杀菌技术。

(用红曲上酒)
(2)腐竹,利用石膏起凝固作用。

二.果树栽培的发展
1,果树品种的增加:
引入种类:菠萝、香木瓜、番荔枝、西洋苹果。

品种的发展:枣树有七、八十种。

梨的品种:莱阳梨、秋白梨。

桃:上海水蜜桃、山东肥城桃
在引入的同时,中国培育出的果树也在外传。

温州蜜柑传入日本;枇杷传入印度;水蜜桃、猕猴桃、荔枝传入美国、法国等。

2,果树的繁殖技术
嫁接技术的新发展:
匕头接(根接)见图――不同器官之间的嫁接技术;
引进国外的嫁接技术,两树媾合法(舌接法)见图。

3,果树的浇灌技术
(1)滴灌:针对无花果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而提出的。

既节水,又保持土壤湿润。

(2)提倡休眠期灌溉:针对北方冬春少雨雪的地区。

果树休眠前灌溉,可保证来春的生长发育。

第七节农书与农学家
一、明清时期农书介绍:
明代俞宗本著的《种树书》。

明代马一龙著的《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方法。

并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来分析说明耕作技术的原理,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明代黄省曾的《养鱼经》记述了淡水鱼的品种及其养殖方法,是现存最早的淡水养鱼专著。

明代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的《元亨疗马集》是著名的兽医学著作。

明代耿荫楼的《国脉民天》记载了区田、亲田、养种、晒种、蓄粪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甘嗜》记载了甘蔗的栽培技术以及制糖设备和工艺过程,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其中关于用石灰澄清法处理蔗汁的工艺,至今仍为世界公认的最经济的方法。

公元1639年出版的明代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的《农政全书》,包括农事、水利、农具、树艺、蚕桑、畜牧和荒政等共十二个门类,辑录了古代农书的许多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是内容丰富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4中所载的《除蝗疏》是我国最早的治蝗专著,系统地记载了蝗虫的生活习性和扑杀方法等。

明末涟川沈氏著《沈氏农书》,公元1658年清代张履祥(公元1611-1674年)加以校订并著《补农书》。

二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南方农民种植水稻的丰富经验,其中还有小麦移栽的记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陈淏(hao)子著的《花镜》记载了三百多种花木果树的品种和栽培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艺专著。

《授时通考》,清代官方撰的大型综合农书,是古代农业技术资料的汇编。

二、明清农书的特点:
地方性小型农书增多,食用性增强,如《沈氏农书》、《补农书》、《农言著实》、《马首农言》。

花卉类农书增多,这些大都是退居林下的失意官僚和文人之作。

救荒书、治蝗书增多,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和饥荒的严重。

蚕桑和果树著作增多,反映当时商品生产已经有一定发展。

三、贡献较大的农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