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高一下学期历史易错易混材料分析题精粹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新高一下学期历史易错易混材料分析题精粹
精选练习有答案含解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
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
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
“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
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
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变动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
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统治时期,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
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
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
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
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郑观应指出:“古有四民,商居其末……不知商贾虽为四民之殿,实握四民之纲……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
”马建忠认为“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货者不利。
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
”陈炽说:“国之所立者政,政之所举者用,用之所需者财,财之所入者税,税之所出者商。
今天下商税六千万金,不能保商,何以立国。
”较之维新派的理论,洋务派更具实践性,他们自己设厂,自行制造,“以敌洋产”,乃使“彼所售出于我者复有机器制造以绝其销路”。
李鸿章“拟遴派绅商在上
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翼稍分洋商之利“。
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湖北织布局,“开织以来,销售甚畅,获利颇丰。
”
——摘编自陈爱平《试论晚晴重商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重商主义与英国重商主义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并指出晚清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一切财政税收事项,包括田租、口赋之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拨,国家的支出,都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皇帝。
在中央,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
”即大司农在六十五个郡国设有仓长、农监、都水、均输官、盐官、铁官、农都尉及丞等。
丞相是西汉财政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决定预算,并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
丞相通过统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
——摘编自乔玲《西汉赋税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
”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
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
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
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
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
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5.著名世界史专家钱乘旦先生对世界强国的定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以来领先世界并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资本主义发展和大国兴衰的问题,在国际学术界都不是新问题,当然也不是很老的问题。
大国兴衰问题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讨论,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重视。
我把大国的兴衰问题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这个提法是新的。
大国兴衰问题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在某一个阶段上,最能体现这个阶段特点的国家就是这个阶段所谓的大国。
范例:
重商主义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伊比利亚半岛在抵抗阿拉伯世界的统治过程中逐渐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独裁专制),利用统一后的专制力量践行重商主义(新的经济模式),在重商主义初期引领世界潮流成为世界强国;荷兰也经历在抵御外族侵略的的统一过程,然后才践行重商主义并逐步完善了重商主义使之成熟,甚至现在很多商业传统和模式都是荷兰的产物如证券市场等等。
公式:世界强国=强有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重商主义
——钱乘旦:《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大国”兴替》
请选取资本主义发展其他某一阶段并根据范例来解读大国的兴起。
(要求:观点明确,史料运用合理,逻辑清晰)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当时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何不同?
(3)中国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
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
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
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
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
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
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
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
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
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
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
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
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
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
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
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
“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
各国养士之风成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
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
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买社会中建功立业。
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
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旨,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10.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用什么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
11.(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
他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
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
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1875年8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
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集会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
他根据朝廷的规定,报送出使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
一些信守只能“以夏变夷”的官僚认为日记不但没有痛诋西方,反而“谓其法度严明”,“富强未艾”“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在他们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毁版。
其后,又为副使刘锡鸿奏参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议论以三角旗为国旗不妥,等等。
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见用,最终只能赍志而殁。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被朝野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赴任驻英公使的背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年的高考,积聚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1177年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
材料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了国家为高等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率。
——杨晓青《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篇》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
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
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
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
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
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如海湾战争,全世界都知道7月15日将会开战,但哪一小时打,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
……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2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922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622亿美元。
……二战时,用B-17飞机,需出动4522架次,投弹9222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到了越战期间,用F-125飞机,需出动95架次,投弹192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在海湾战争中,用一架F-117飞机投下一枚炸弹,就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占总投弹量的92%,轰炸了南联盟42多座城市,而造成人员的死亡总共不到2222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与二战期间相同天数中人员平均伤亡122万人相比,是天壤之别
——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材料二当坦克出现以后,又发展成了机动作战。
到了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方式,比如,导弹袭击式的“精确战”;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战”;破坏结构式的“瘫痪战”;非致命式的“软杀战”;指挥控制式的“信息战”;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全维战”,此外,还有“环境战”、“太空战”、“心理战”等等。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122万军队,号称是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但他的军队兵种比例很不协调,122万人中,陆军占了115万人,占他总兵力的1.5%,而空军兵力只有4万,占3%,海军更少,只有5222人,只占2.4%。
1991年的海湾战争,负责战场指挥的7名美国高级指挥官中,有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成功地实施了战略协同和作战指挥,被称为“硕士导演的战争”……目前,美国军官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占3.4%。
俄罗斯军官98%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日本军官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印度也要求营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精选练习有答案含解析
1.(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特点: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通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
(3)影响: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依据材料一中“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等方面概括得出罗马法变动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
”、“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这就导致刑讯逼供。
”、“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以礼入法,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通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及作答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对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等方面指出古代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共同影响。
2.(1)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符合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或王权、或统治三取一)的需要;增强了政府的经济与立法职能;(必须有政府职能)
长远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必须有长远或后来不利于之意)
(2)相同之处:都把通商看作经济生活的核心内容;(重视商业也得分);肯定商业对于积累财富的关键作用(商业是富国之本);都重视对外贸易,强调出口;都主张国家(或政府)支持保护本国商业发展,维护民族利益。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或列强侵略,侵略也可替换为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