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是与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是”与“不是”
关于教育的定义从来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答案,“种子说”、“白板说”不一而足。
我国的高校教材里是这样定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1]看起来像是综合概括,教育是一种活动,但是仔细想来却又觉得似是而非,并不能把“教育”同其他的活动区别开来。
实际上,要判定一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总是众说纷纭,从来都没有定论,自圆其说是唯一标准。
那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来说它不是什么,排除了这些公认的“不是”的内容,那么剩下来的,岂不就是“是”的内容了。
对于“教育”这个概念,用这种方法来判别也未尝不可。
一、教育不是应试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狭义概念,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考试,作为一种必要的检验手段,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审视我们的实践教学,高考这一指挥棒几
乎左右了我们的全部教学过程。
可是,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这场“事关重大”的考试吗?
乌申斯基认为:“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
”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所仍能留下来的那部分东西。
”
教育不是应试。
这一观点是可以被大部分人所认可的。
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应付考试,更不是漂亮的分数。
如果一定要在教育和应试之间建立一种联系,那也只能说考试是一种测验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获取水平。
首先要明确的是某一方面的知识,它不能证明学习者的所有知识水平。
其次,知识传授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也无法体现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后是测验,这种方式本来就具有偶然性,加上其它许多不可控因素,它并不能说是一个绝对结果。
但世界上的公平本来就是相对的,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方法,考试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此强调的是,考试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育的内容、目的或者其它。
二、教育不是灌输
柏拉图主张:“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职业中宣扬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
这意味着教育从根本而言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引导学生使其自求知识。
因此,教育不是灌输。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并不是死板的、固定的,相反它应该是灵活的、变化的、生动的。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2]人们要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转化为明天学习的工具,从而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拿学校教育来说,它并不在于我们给学生的脑袋里灌输多少自认为有用的知识,而应该是指导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从而获得真知。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教学做合一”也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3]如今,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公开课花样翻新热闹非凡,我无意评价热闹课堂的高效与否,起码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单向的灌输,更是一种合作,一种相互的学习。
我们的课堂也正在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教室里的景象也由单纯的教师讲学生记
转向其它方式。
三、教育不是痛苦
关于学习,我们最常听到的故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在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将它定义为一件苦不
堪言的事情。
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在学习的海洋里,只有用这艘叫做“痛苦”的船来摆渡,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
既然学习是如此的痛苦,就难怪有人不愿上船更不愿上岸了。
学习的痛苦其实是来源于痛苦的教育,可教育必须是痛苦的吗?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的教育显然是不痛苦的,那就意味着其他“老师”的教育必须是痛苦的吗?答案并不尽然。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可知,痛苦并不是教育本来的属性,而是我们把它变成那样的了。
在我国全面提倡素质教育,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致力于把教育、把学习从痛苦的深渊解救出来,却在各方压力下进行的举步维艰。
但哪怕是一小步,只要它在前进,我们就能看得到希望;哪怕不是由痛苦转为快乐,而是变成不那么痛苦,它就在变成更美好的样子。
四、那么教育是……
既然教育不是应试,不是灌输,更不是痛苦,那么教育
应该是什么?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到:“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
”更指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4]
首先,从教育的目的来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人”的必要因素,使人区别与动物,以及其他非人的东西。
不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爱、是道德还是别的什么,它根本上都是一种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包括理性的和感性的。
它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并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目标,但具体的教育内容则应是有所指向的。
就像学习唱歌是为了能够唱的美妙动听,学习写字是为了写的潇洒漂亮一样,达成目标是激励行动的最佳诱因,教育和学习都是这样。
其次,从教育的方法来说,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经验的教育、实践的教育、认知的教育等等,哪怕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也绝不是教育的唯一阵地,教师更不是教育的唯一实施者。
学校里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校园内的各色张贴、板报,甚至是学校的整体布局设臵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从教育的属性来说,它可能并没有一种固有的味道,快乐的甜蜜或者是痛苦的艰涩。
态度,决定味道。
常言
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假使我们能让苦药变甜,岂不两全其美,良药不苦更利于病。
而我们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则应肩负起尽力使其可口的重任,这才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才是“教师”应做的分内之事。
而学习者,更不能将学习视为猛虎野兽避之不及。
让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能不那么痛苦,是我们研究“教育”到底是什么的意义之所在,而这一目标,也将是所有从业人员的奋斗理想。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7.
[4]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