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为了培养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完成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初中生综
合能力,并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
一种适合全体初中生的科学教学方案。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
学习状况,制定一种适合每个不同层次的初中生的教学方案,是现在初中教师值
得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的提出,是中国素质教育
旅程中的一座亮丽的丰碑。
关键词: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一、认清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本质,站稳科学教学的立场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
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
这就是要求教师要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要打破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就要
在教学中着眼差异,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的研究,落
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语文分层教学的提出以及实施都是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目标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使各层次
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二、认清学生的现状,科学进行学生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能力有很大
的差别。
例如,一些学生善于从老师的课堂语言中理解语文课文的内涵,他们善
于捕捉老师课堂语言中的重点思想;而有一些学生很难记住老师上课讲的内容,
他们更倾向于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他们觉得老师的板书才是重点,并且清楚明了;有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他们上课听老师的授课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而有些
学生则适宜在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他们喜欢课堂小组讨论。
每个年级里,都有学习成绩差的、中等的和优秀的。
在排除智商因素影响下,找出学生成绩差
异的根本原因很重要,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都有差异,针对各种学生的学
习现状,初中教师应该认清学生的内在需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套科学的
具体的教学方案。
三、分层教学实践的目标和评估
分层教学,即按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将学生分开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初中教
师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1、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
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大纲、教材要求
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
超纲目标,更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分层达标。
2、总结分层教学实践,进行分层评价
通过实践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并评估,发现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例如,成绩偏下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并
可稍降低评价标准,学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到成
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一般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
讲出大概的意思,语言文采不做特别要求,每次作业情况达到及格或良好就予以
肯定和鼓励。
但对于优等生,要求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作文要求富有文
采,强调语文修辞方法和文章结构创新。
进行分层评价,有助于老师更好地完成分层教学目标。
四、明确目标要求,分层施教
1,课堂提问要分层
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每堂课,老师要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2,课后作业要分层
课后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做到科学适用。
(1)作业量要分层。
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要分层。
作业设计为基础型、操作型、能力提高型。
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因此,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应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总之,分层教学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里程碑。
我们必须完成分层教学的理想目标,因材施教,为祖国培养大批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学方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查有梁课堂学习论[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范绪峰让课堂真正“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