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院应试教育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转型,在转型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从重视知识教育向技能和培养个人能力为主转变,使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职业技能重于毕业证书,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就要紧紧围绕满足学生就业这一重心展开。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具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目的,这些年来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各门课程改革与实践紧紧围绕就业导向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后更加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
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亦须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偏离这个导向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如果其导向不同,就难以在各门学科之间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容易导致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下,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来就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存在。
恰恰相反,开展思政课程改革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用人单位实际,绝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而“孤立”地办学。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可以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办学模式下顺利得到开展,对学生开展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验证,学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之后又反过来检验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实现实践性技术教学、学生工作实践、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得益彰,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在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以就业为导向要求的改革方法、方式和内容,
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人,自然能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的路径
1.坚持思政课改革实践就业导向的“全程性”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思政课改革实践,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和重要内容。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中,必须坚持就业导向的“全程性”,以就业导向作为思政课改革实践的出发点、立足点、落脚点,将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
将学生的就业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就业为本的理念,对就业导向问题在高职思政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高度重视,据此调整思政课程的内容、教学手段,把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思政课程改革实践的目标任务。
2.坚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就业问题相结合
思政课程是高职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在就业导向背景下,必须坚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就业问题相结合,不能单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效果也必将受到影响。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和道德法律观念、世界观的同时,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着力解决学生在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精神、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形态、开拓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切实提高其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坚持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正确的育人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并不等同于“以就业为主导”“以就业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将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尺,也容易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尺,走上功利化的不归之路,导致育人功能的缺失。
为此,必须坚持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正确的育人方向,将高职院校的育才和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提升高职生职业技能,同时也要提升高职生的实行道德水平,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
4.坚持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性
传统观念中,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似乎是纯粹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情,认为思政课程并不具有实践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应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找准思政课程自身的定
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特点,有效促进高职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强化思政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着眼于学生的具体实际,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思政课程。
比如及时开展法律与道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强化思政课程的实践性。
比如让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并交流发言等。
要着力从教学效果上追求其实效性、针对性,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真正受到启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不断拓展思政课程教学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完全融人到高职教育之中去,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实现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成为独挡一面的全才,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徐志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才智.2014(31).
[2]李黎,伍倪燕.高职思想素质教育对创业就业的影
响研究及实践[J].职业.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