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地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巴中市2015—2016学年高三零诊
地理试题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春分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节气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古诗《春分七绝▪苏醒》中说“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引起诗中描述的天气系统是
A.夏威夷高压 B.锋面系统 C.热带气旋 D.亚洲高压
2.有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秋分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准噶尔盆地
3.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秋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90° B.180° C.270° D.360°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试题分析:
1. 春季,我国大陆上冷空气势力渐弱,来自海洋的暖空气势力渐强,冷暖空气交汇处形成锋面,如果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则会形成准静止锋,多带来连续性降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

2.秋分种麦,种植的是冬小麦,故最可能出现在华北地区。

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空间上——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南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时间上——冬小麦秋季播种,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具体来说,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

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春播秋收。

3. 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秋分日为每年9月23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80°。

考点:天气系统、农业区位和地球运动。

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对于“帕姆”描述正确的是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 D.自东向西穿过东、西半球
5.该气旋会
A.导致新西兰北部多吹偏南风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不大
【答案】4.C 5.A
【解析】
试题分析:
4. 图示“帕姆” 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其移动路径受西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没穿过东半球;而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故选C。

5. 台风的多发季节为夏秋季节;导致新西兰北部多吹偏南风。

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且主要发生海水流动较小环境中,气旋不利于赤潮的形成;该灾情可以用RS监测,而GPS只提供精准位置;而在瓦努阿图风力最大,距气旋中心附近最近,所以危害最大。

故选A。

考点:热带气旋。

下图为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图中阴影区域最可能是
A.人口密集区 B.森林分布区 C.煤炭分布区 D.高山冰川分布区
7.给甲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是
A.赤道低气压 B.锋面活动 C.东北信风 D.东南信风
【答案】6. B 7. C
【解析】
试题分析:
6. 图中该地理事物沿赤道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亚洲南部、拉丁美洲北部,可推断该地理事物为森林;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在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

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高山冰川区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高山地区;世界人口密集区在北美东北部,亚洲东部、南部及欧洲西部。

7. 从图上看,甲地位于90°W和20°N附近,终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丰富,C正确。

赤道低压影响的范围在10°S—10°N之间,A错。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亚洲的南部、东南部,B 错。

东南信风分布在0°—30°S之间。

考点:区域地理和森林分布。

读某国区域图,该国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8.影响该国成为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市场
9.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
A.东南沿海降水量大B.资源丰富
C.环境优美 D.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风浪少,利于避风【答案】8.B 9.D
【解析】
试题分析:
8. 依据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国为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合牧草生长,因而乳畜业发达,奶源质量高。

9. 根据上题结论,可知该国全年受西风(西北风)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刚好处于西北风的背风坡,西北沿海地区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环境优美对港口发展影响不大,该国资源分布在图中没有体现,对港口布局影响不大。

考点:农业和港口的区位条件。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

成都是我省最早开通快速公
交的城市,已于2013年正式建成通车。

读成功市某BRT公交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

回答下题。

10.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
A.工业区 B.高级住宅区 C.低级住宅区 D.商业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0:00~11:00下车人数较多,说明此时来人较多,20:00~21:00上车人数较多,说明此时离开的人较多,所以,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商业区。

考点:城市功能区。

下表为某区域1970年至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多于迁出取正值,迁入少于迁出取负值)变化情况,读表回答问题。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人口就业压力大 C.农村人口比重大 D.国际人口迁移量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目前,该区域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机械增长率由原来浅出为主,到目前是人口以迁入为主,人口就业压力大不是主要的人口问题,农村人口比重大和国际人口迁移量大从此表中数据不能得出。

考点:人口问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本卷共3题,共56分。

36.(24分)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

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的最南到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23″S),最北到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如图8)。

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在马赛人游牧区内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并以马赛人在保护区中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理由要求其搬离保护区,马赛人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

(1)简述马赛人游牧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8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

(10分)(3)近年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从事定居农业生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马赛人应该守护原始传统,坚持游牧生产方式。

你赞同哪一种生产方式?阐述你的理由。

(6分)
【答案】
(1)位置特征:①赤道穿过游牧区北部;②位于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③位于东非高原的内陆地区。

(第①点必答,每点2分,共4分)
地形特征:①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2分);②地势东高西低(2分)。

(2)①马赛人5-10月往北迁移(2分);②11月~次年4月往南迁移。

(2分)
原因: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经过的地区分别是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干、湿季依次交替,干季时草原一片枯黄,湿季时草原一片葱绿(2分); 5~10月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2分),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2分),马赛人总是迁徙到草原葱绿的地区。

(3)以下两种情况任答一种。

赞同定居农业生产方式。

理由是:定居农业方式①可以减少过度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②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③受“水草”资源条件制约小,生产相对稳定。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6分)
赞同游牧生产方式。

理由是:游牧生产方式①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水、草场等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②减轻旱季“水草”资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自然恢复;③能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环境,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6分)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游牧线路及变化原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37.(22分)读“黄河下游河床东下水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补给黄河的主要水体及图示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2)描述该河段水位的季节变化,并分析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

(3)简述该河段出现地上河的原因并说出地上河对下游地区的潜在危害和整治措施。

(10分)
【答案】
(1)雨水(大气水),(2分)河水补给地下水。

(2分)
(2)夏季水位高,(2分)冬季水位低,季节变化大。

(2分)原因:受冬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2分)冬季降水少。

(2分)
(3)原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2分)该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

(2分)危害:丰水期容易冲毁堤坝,淹没附近村庄。

(2分)措施:在黄河(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2分)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黄河中游段水位落差大,这里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和三门峡.沿途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来自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提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建国以来,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这样,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考点:河流的综合治理。

42.【自然灾害与防治】
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

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

(9分)
(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少旱灾损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答案】
(1)特点:由东北部、东南部向中部、西部逐渐升高(中西部风险较高,东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2分)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危害农牧业生产;加剧土地荒漠化(或草场退化)。

(任答2点即可,最多得4分)
(2)①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③完善农业灌溉设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④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⑤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任答2点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例分析,该地中西部风险较高,东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

旱灾导致水资源紧张,危害农牧业生产。

加剧土地荒漠化程度,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2)为减少旱灾损失,当地政府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

完善农业灌溉设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培育和推广耐旱作物。

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考点:旱灾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43.(10分)【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2月28日,沉寂了一年的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带着她的新作——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出现在网络上,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材料二:PM2.5(10)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中直径≤2.5(10)微米的微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

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是云、雾、霾的形成因子。

雾与霾可相互转化,其区别在于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材料三: 2014年冬季到2015年春季,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多次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专家指出,中国部分地区的雾99.9%的情况是霾。

下表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我国部分城市2012年平均PM10浓度(单位:微克/立方米)。

(1
(6分)
(2)《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中提到,我国走出“霾”伏还需要巨大努力。

请对治理此大气污染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教育除外)。

(4分)
【答案】
(1)特点:大体上由南向北PM10平均浓度大规模增大,并均超过国际标准值。

(2分)原因:①自然原因:冬半年空气干燥,西北风强劲,我国北方地区离内蒙古等沙源地较近,冬季冷
锋导致锋面逆温,雾霾不易扩散。

②人为原因:冬季取暖燃煤、交通工具加重PM2.5含量;城市高楼林立,阻碍空气水平运动,雾霾扩散受阻。

(4分)
(2)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核能和水能等;加大技术投入,发展清洁煤、液化煤等技术,排放时过滤回收粉尘;植树造林等。

(任答两点得4分)
考点: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