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错误!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1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吸收;d。

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

③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

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过程如下面流程图所示:
2 读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a~e中,最能恰当表示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一般规律的是a,其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

6_℃.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逆温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一、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
(1)高海拔地区: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四种逆温的形成与分布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
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
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
明前
平流
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
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
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
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
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考向一气温日较差的分析
[考题引领]
1.(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题关键】一方面注意有膜与无膜气温的差异,另一方面考虑枯雪年与丰雪年相比晴天日数的多少。

【解析】第(1)题,图中③④总体温度低,且温度接近,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为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

图中①②总体温度较高,①变化范围较小,②变化范围较大。

由于枯雪年,降雪少,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所以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①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题,该图反映的是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积雪厚度不同,使得进入膜内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且积雪厚度不同,雪的保温效应强度也不同,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答案】(1)B (2)C
[变式训练]
1.(2018·湖南常德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温度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
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D.a曲线表示暖锋过境,b曲线表示冷锋过境
(2)对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B.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C.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②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D.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③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分析,a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b曲线气温日较差大;晴天与阴天相比,晴天温差大。

第(2)题,图乙中各箭头的含义是: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

a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与图乙中的①③有关,A项正确.
答案:(1)B (2)A
考向二逆温及其影响
[考题引领]
2.(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题关键】注意看图例两种逆温的差异,如两种逆温对应最高点的位置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第(1)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6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故选A。

第(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 项正确。

【答案】(1)A (2)C
[变式训练]
2.(2018·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质检)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下题。

“冷岛效应”能()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解析:“冷岛效应”导致绿洲湖泊气温偏低,抑制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减缓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水汽蒸发量减少,绿洲土壤相对湿润,有利于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答案:B
考点二热力环流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答案:画图略.(箭头顺时针画)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甲>乙>丙>丁。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气温降低。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高空凸,气压低,等压面向近地面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黑夜.(白天、黑夜)或冬季(冬季、夏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乙地.
1.热力环流的形成
学习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错误!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错误!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错误!空气的水平运动错误!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处风向所示)。

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a.受热地(甲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b.变冷地(乙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2.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错误!错误!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不易扩散,加剧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考向一城市热力环流
[考题引领]
1.(2015·四川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题关键】注意图中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异。

【解析】第(1)题,阅读图表资料可知,该城市冬季气温低于0 ℃。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40°N附近大陆西岸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均高于0 ℃,A、B、C三项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 ℃,D项正确。

第(2)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城市热岛效应下,气温较郊区高,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小;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秸秆燃烧烟雾的影响,因此B、C、D三项错误.
【答案】(1)D (2)A
[变式训练]
1.(2018·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空间上气温为3 ℃的某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图示近地面( )
A.①为海洋,④为陆地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
C.①为郊区,④为城区D.①为陆地,④为海洋
(2)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

5 ℃,则飞机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飞行时,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解析:第(1)题,图中各地的气温都为3 ℃,则其对应的近地面气温①地低于④地,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①可能为郊区,④可能为城区;或是①可能为山地,④可能为谷地。

第(2)题,①地海拔应低于3 000 m,①②③④四地中①地海拔最低,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知在近地面与四地之间,①地气温变化最大,空气的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飞行员感觉最颠簸。

答案:(1)C (2)A
考向二等压面与风向的判断
[考题引领]
2.(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题关键】一方面注意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另一方面注意甲、乙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析】从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在37.5°N~60°N之间,为北半球中纬度,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

5°N上空为低压,所以气流垂直运动是在38°N上升,在37.5°N下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地面37。

5°N形成高压,38°N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所以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
2.(2018·安徽黄山屯溪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
(2)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第(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气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气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

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D项正确.第(2)题,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A项正确。

答案:(1)D (2)A
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读下面两图,图示区域均位于北半球,完成下列问题。

1 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 F1、F2、F3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中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F1(填字母)。

1.大气水平运动中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2)近地面的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

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的高度,但一般以地面以上1 500米为参考数据。

2.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为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如图所示(北半球):
3.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小。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且相邻两条等压线图上距离相同,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图上距离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考向风向和风力的判读
[考题引领]
(2016·江苏地理)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 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下题。

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解题关键】判断风向的关键点是把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关系。

注意图中北京、上海附近等压线的延伸方向及数值高值。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高压系统控制下,局部地区受高压脊控制. 在强大高压的控制下,高纬的寒冷气流大举南下,降温明显;如果空气较为干燥,则出现降雪的可能性较小。

上海、北京地区的等压线延伸方向及气压高低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因此两地风向大致相同.
【答案】D
[变式训练]
(2018·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三段考)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

读图回答下题。

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右偏.因此①图符合题意,A项正确。

答案:A
学习至此,请完成限时规范训练6
本讲知识体系自我评价
我学会了:
我的不足: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