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言伴我成长,智慧伴我飞翔
——关于青阳县实验小学《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对我校部分班级抽样了解,15%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来有一点了解,而50%的学生连节日与具体的时间都对不上号来。
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
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固然就一无所知了。
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008 年3月,我校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的呼声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
2008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曾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他指出建议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2002 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
(二)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
课程的开发必须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
我校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传统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生活中经过了几千来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
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
这些内容,在国家课程很少涉及。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民族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
如春节,它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多种文化。
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体现的是饮食文化;裱剪纸、贴窗花、唱快板,突显的是民间艺术文化;对对子、贴春联之类,这吟诵的是诗词文化;赶庙会,唱大戏,这热闹的便是戏曲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彰显的便是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
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实践活动,不仅了解节日的由来,而且还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的开设
(一)课程目标
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强调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具体目标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 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我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时安排及内容安排
在传统节日的前后期间,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可安排学生诵读,其中1-2年级
的校本课程课也可以诵读。
在诵读专题节日诗文前,每班可利用一节语文课开设
“传统节日我知道”综合实践课,以此启动本班专题节日诗文诵读。
专题活动结束后班级要举行相关诵读比赛或展示活动,并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操作流程
(一)构建“学校一一家庭一一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由于所开发的课程综合性大,内容宽泛,因此要努力构建“学校一一家庭一—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如各任课教师、活动场地等)还要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外校教师,甚至网络资源来帮助解决,有时还需请家长的支持与参与。
为了使每一步工作落入实处,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如下:(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顾问:吴雨田曹日升伍邦才叶绍庚施七斤
组长:葛静
副组长:宁静钱进
组员:方翠红李晓东汪龙平刘福娣宁慧荣宁婷吴琴贺桃红林芳
(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钱进
副组长:方翠红汪彩霞
组员:田闽生李晓东徐金英刘福娣宁慧荣左丽敏张曦钱小龙
王友娣
宁婷贺秀群饶翠萍吴琴杨文霞汪龙平王蕾罗秀华
贺桃红
刍E蕾唐中美林芳项晓球杨冬梅储莉陶雪莉
(三)开设系列讲座,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观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广博知识、专业性以及协调教学的素养等。
为了让教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观念,在开发校本课程前后,我校将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注重专家引领,如邀请专家举
行校本课程编写讲座,组织校本课程编写组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扎扎实实开展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及编写能力。
预想采用以下主要措施:自我思考促参与,自学理论促转变,实践反思促提高,专家指导促研究。
(四)全员参与,反复修改。
1、确定文本主题,制定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
这次传统节日文本主题确定为:
(1)、《春节》⑵、《元宵节》(3)、《清明节》(4)、《端午节》
⑸、《中秋节》⑹、《国庆节》(7)、《重阳节》(8)、《元旦》
每个主题都按年段开发,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
级为高段,依据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内涵,有选择、有重点的渗透,同时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还要熟识每个模块的三级目标,做到心中有谱,眼中有人,脑中有思路。
2、设计活动方案,实践反思。
心中有目标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教师自身的特长选一个主题,设计一个适合某一年级的主题活动方案;然后,分年组进行初步尝试教学;上完后,各年级组对该活动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设计教师写出反思,为进一步修改打好基础。
3、组织编写,反复修改,初步成稿。
教师修改后的主题方案,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可操作性鉴定,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待教师进一步修改后,最后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除编写校本课程(教本)外,还将编写附属资料《学生读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
(四)跟踪调查,扩展课程内容
8个主题编写成课程文本后,就将组织教师在经典诵读课进行教学,教科室和教导处组织人员随堂听课,做好学生和教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反馈工作,组织上课教师研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展文本主题范围,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注重教师反复实践修改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许多信息,将是我们编写学生读本及教本第一手资料。
如节日的由来、节日
的风俗,还有学生参与活动拍下的照片等等。
五、评价与考核
(一)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将采用综合评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评定课程开发绩效,具
体操作见下表:______
评价内容评价维度~~等级评定性质描述|备注
(二)学生评价
结合各年级目标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提供学生展示的途径和阵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结合校内和校外的多种资源,首先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
然后借助评价表格,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难度分为:主题生成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难度。
如果是课外活动,要求让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评价。
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自主评价记录表
在终结性评价中,我们采用档案袋评定。
即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设星级评比制,其评价结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内。
星级评比表
(三)教师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
学校制定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奖励制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对节日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
即既要对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又要适当地结合学生的评价成绩。
评价结果以等级制呈现,分为A、B、C三级。
1、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年末评选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工作者,与校级公开课
等同。
2、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特出贡献者,学年内评优评先给予倾斜考虑。
3 、实验教师未能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的,学年内不能评优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