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走进论述类阅读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第六段)
夸大(kuādà)
第十六页,共31页。
•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
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zhù yì)原文同 题肢相对照。 •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 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 颠倒。注意(zhù yì)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 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第九页,共31页。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 (biǎo shù),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氢“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 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 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 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高考复习专题—论述(lùnshù)文阅读指导 第四页,共31页。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fúhé)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 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幻年到成人,人的每一 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 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 “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第十页,共31页。
无中生有 【试题分析(w】ú
zhōng shēng “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
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
yǒu) 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
错误(cuòwù)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 说法。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第三页,共31页。
获取信息途径
1.从文 章的基本 概念中获 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t的új。ìng文) 中的基 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而且一般 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 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 的句子中 获取信息
果 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
关 系 颠
应(gōngyìng)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倒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全国卷Ⅱ6题)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 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diāndǎo)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 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 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 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 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呈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 然联系。
因果
第六页,共31页。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
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备考(bèikǎo)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 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 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第十二页,共31页。
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 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 断(tuīduàn)出来。 阅读 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 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 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第十三页,共31页。
【有效阅读信息】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
第十一页,共31页。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
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 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shì fǒu)连贯、恰当。
第七页,共31页。
因果(yīnguǒ)混乱
一般(yībān)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颠倒 了两者的关系;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 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第八页,共31页。
【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
因 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
“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 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 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 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 (“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
第一页,共31页。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zōnghé)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复习专题(zhuāntí)—论述文阅读指导
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 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bù zài)关注自我,而 已经有意识的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 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 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他三种境界。
第十五页,共31页。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 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第六段说“在现实的人生 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jiāozhī)在一起”。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第四段说 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 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 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 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jiāozhī) 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
第Hale Waihona Puke 页,共31页。山东省2010年高考试题
二、(9分,每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 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环境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 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 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趣味低级”的人。
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
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
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
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
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
消费国,日销量(xiāo liànɡ)达8200万份。仅
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xiāo liànɡ)是
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 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
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 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人事关 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 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 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 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 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 是人、真正的艺术家……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 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tíshēng)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 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 个层次。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 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 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 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 用的材料 中获取信 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 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 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 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C宋代书院(shūyuàn)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 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第十八页,共31页。
(2009山东)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 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 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第五页,共31页。
【试题分析】B项第一段中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 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 “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
C、第六段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 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 在一起的”对。“从低到高”错,第四段说“道德境 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yěxǔ)稍 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 的意义”。
第十七页,共31页。
夸大或缩小
选用教材 (jiàocái)
【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shūyuàn一)也致选用儒
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
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 书院(shūyuàn)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 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
(足sh的ūy发u展àn。)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程鼓度励,并获得长 【表试述题,】不下正列确有的关一“项宋是代(书院(c)(hs缩hé(ūn小y辽gud宁àùn)卷)教5育题”)的
7【0试80题万】份下。列(xiàliè)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
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
列前茅。
无中生有
(wú zhōng
第十四页,共31页。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
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bù zài)公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