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汉语普通话第一节汉语与汉语方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古汉语
• 上古汉语的主要特点是: • 语音方面,声母中没有今天的唇齿音f,有复辅音; 有入声韵母,即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声 调分为平声和入声两大类,没有去声。 • 词汇方面,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 词。 • 语法方面,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疑问代 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放在动词的前 面。
• • • • •
八区:晋语(4.69%)。 九区:晋语、徽语(0.32%) 十区:晋语、徽语、平话(0.21%) 晋语独立理由:有入声 徽语独立理由:古全浊声母清化,塞类— 送气清音;声调6调;鼻韵尾及i、u韵尾大 量脱落或弱化等。 • 平话独立理由: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 擦音时一般不送气。
3.近代汉语
• 近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 • 语音方面,北方话中浊音声母清化,产生了翘舌 音声母;韵母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了[-n] 尾;入声消失,派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 平、阳平两类。 • 词汇方面,口语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 后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概念创造了大 量新词。 • 语法方面,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巩固, 结构助词“地”“的”普遍使用,开始貌、继续 貌、短时貌先后产生,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第一章 现代汉语普通话
第一节 汉语与汉语方言
一、汉语的特点 (一)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也不例外,汉民族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就是汉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汉语的历史分期
• 在汉语史上,一般把商、周、秦、汉称 为上古期(公元前18世纪—公元3世纪), 六朝、唐、宋时期为中古期(公元4世纪— 公元前2世纪左右),元、明、清时期为近 代期(公元13世纪—公元20世纪初),从 “五四”运动至今为现代期。
3.语法特点
• • • • • 第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使用相同的词却因语序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二,现代汉语少有形态变化。形态是指在有 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词形会发生变化。 第三,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有量词是汉藏 语系各个语言的共同特点。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 大特点。 第四,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 关系。 第五,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一致。
(二)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特点:
• 现代汉语音节界限分明,音高变化曲折有致,韵律感强, 极富音乐性。具体而言有如下特点: • 第一,有声调。现代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通过音节 的音高变化来区别词或语素的意义,这也是构成汉语音乐 性的重要因素。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四个调类 • 第二,没有复辅音。现代汉语的每一个音节内部,没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而现代汉语音 节界限分明,音节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 第三,元音占优势。通常情况下,汉语音节中可以没 有辅音,但必须有元音。
(二)汉语与汉字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 •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方 块汉字有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那就是 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读音尽管变 了,但字形可以不变。 •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汉语方言内部差异很 大,但始终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
(一)方言
三、汉语方言
• 1.方言的形成 • 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是 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自然状态下,每种 语言都是以方言的形式存在并使用的。 • 方言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有社会的 分化和社会的统一,这两个因素使方言或以分化、 或以同化的方式形成。 • 地域方言是大概念,各方言区内部还存在着 差异,据此在方言区内还可以依次分出次方言、 土话、地点方言。 • 区分多种话语形式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还是不同的语言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因素:统一 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主要特点是: • 语音方面,唇齿音f产生;平、上、去、入四声形 成。 • 词汇方面,复音词大量增加,来自外族语的借词 和意译词开始成批出现。 • 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系词“是” 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和 疑问代词宾语移至动词之后;用“被”的被动句 出现;“把”字句产生。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种 书面语言形式。
二、汉语与汉字
(一)语言和文字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伴随 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是维系人类社会 存在的纽带,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也就会解体。 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它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人们利用语言交际,就是用一定的声音来传递一 定的意义。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记录语言的书写 符号。 文字由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组成,它用 “形”通过“音”来表达“义”。
• 一、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 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73%。
二、吴方言: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7.2%。
•
•
• • • •
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3.2%。
四、赣方言:江西大部,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3.3%。 五、客家方言:两广、闽、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以梅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 的3.6%。 六、粤方言:两广、港、澳,以广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4%。 七、闽方言:分布区域跨越六省。闽、琼、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浙江温州部分、广 西部分、台湾。占总人口的5.7%。
2.词汇特点
• 第一,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这 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 义结合体——语素和词。 • 第二,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发展经历了 一个双音化历程,过去的单音节词在词汇发展过 程中逐渐被双音节词替代,而且新词也多为双音 节词。 • 第三,现代汉语词汇构词以复合法为主。汉语 复合词以并列、偏正、述宾、补充、主谓五种语 法结构为基本形式。
2.语音对应关系
•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 音差异中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在汉语方言中就存在着这种语音上严整的 对应关系。了解了方言间的这种语音对应 关系,我们就可以观察自己方言和北京话 语音之间存在哪些对应关系,找到学习普 通话的捷径。
(二)汉语方言概况
• 方言简介(七区、八区、九区、十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