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之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
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的新视角
C.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D.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②③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3.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
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4.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
个
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
……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
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
”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C.实现普遍平等民权D.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5.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
些措施()
A.能鼓励垦荒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6.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
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
”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C.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D.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7.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8.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杨奎松认为: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
这里杨奎松强调的是()
A.历史研究是再现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是自我解读历史
C.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D.历史研究是探究历史原因
9.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②③B.①③
C.③④D.①②
10.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C.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11.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2.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
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
”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是()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405-1433)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1487-149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
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
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
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89 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就规定了大量包含自然正义内容的条款,其中第6 条至第9 条即是
如此。
这些条款的主要内容有: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和拘留任何人;法律只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孙祥生《论自然正义原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体现了哪些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所体现思想产生的原因。
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珍珠港现在得到部分雪耻了,”尼米兹海军上将1942年6月6日的公报宣布,“不使日本海上力量丧失战斗力,不算彻底报仇。
”美国公众对中途岛的胜利欣喜若狂……马歇尔将军认为中途岛的胜利是“最勉强的成功”,反对在太平洋发动攻势,因为他相信灾难正隐隐呈现在大西洋上。
“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关切地注视着俄国战线。
”罗斯福总统6月6日致丘吉尔的电报说……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哈
尔科夫遭到失败,德军的攻势卷向克里米亚和高加索。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先后飞到伦敦和华盛顿,争取英国和美国保证“在8月或9月在欧洲大陆登陆”。
然而丘吉尔却“不做出保证”。
他担心在1942年匆忙越过英吉利海峡发动强
攻以减轻俄国的压力,将是一次“牺牲性的登陆”,他给跨海登陆作战谨慎地规定了一个条件:必须能够得到军队和
运兵船。
首相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做到。
英国的第八军遭到隆美尔的重创,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数千士兵后,不得不向托布鲁克撤退。
——摘编自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拒绝在欧洲大陆登陆的原因。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奕䜣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指出“若不从根本上用著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
为保
证质量,要求招收30岁以下的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入学,并厚给薪水,住
馆学习,聘请西人担任教师。
还规定学习3年试居高等者,“均准各按升阶,格外优保班次”。
……(面对顽固派的
非议),他直截了当地斥责(顽固派)倭仁“守旧衰谬,不识时务”,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指斥倭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徒以道义空谈”,是极其
谬误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奕䜣建议增设天文算学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奕䜣增设天文算学馆的意义。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之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
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的新视角
C.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D.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
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不难概括出其核心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阶级斗争、现代化史观,排除A、B。
故选D。
【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把握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方面: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②③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
联系宗法制、分封制史实,判断选项: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里面提及了大宗、小宗,属于宗法制范畴,正确;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里面提及了诸侯国,属于分封制范畴。
而①④均不涉及宗法制、分封制,排除。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名师点睛】把握宗法制知识点。
第一,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第二,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第三,等级秩序:①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小宗尊卑关系;②政治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
3.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
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实践”的观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错误。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
反省内心就可达到天理,而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D项错误。
由材料信息“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可知他认为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4.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
个
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
……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
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
”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C.实现普遍平等民权D.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抓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要用到国家身上去”、“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即救亡图存,D项符合材料主旨,
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信息中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5.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
些措施()
A.能鼓励垦荒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等,表明新垦田地不收税,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为无关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
容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降低赋税的问题,排除D。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初的土地制度及其状况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前夜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一个迟滞表现: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两大发展表现: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以自由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3)三个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6.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
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
”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C.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D.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
以看出古代雅典遵循法律的特点;而从“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可以说明“法律至上”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
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判断选项,可知C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材料的描述与
罗马帝国万民法没有关联性,排除D。
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的相关状况
【名师点睛】把握到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2)主权在民: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是“主权在民”的集中表现。
(3)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负责
国家事务。
(4)崇尚法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
(5)权力制约: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互相交错。
(6)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城邦为上、政治为本是雅典人
的共识。
7.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相关状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归因的能力。
从图示信息可知,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但与美国的差距还比较大;西欧系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综上可知,题干图示所揭示的时间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据此可知B项正确。
ACD
三项所示时间段均与图示不相符合,排除。
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8.中国革命史研究室主任杨奎松认为: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
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
这里杨奎松强调的是()
A.历史研究是再现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是自我解读历史
C.历史研究是获得历史真相D.历史研究是探究历史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
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等,材料主旨揭示了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即还原历史以真面目,C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BD两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属于误选项,但“再现历史事实”的说法不准确。
故选C。
【考点】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
【名师点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4、对
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9.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②③B.①③
C.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适用于排除法较好。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故③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④不符合史实,排除。
综上,排除ABC。
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革·系列状况
10.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C.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点。
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大比例的失业率”,可以得出美国罗斯福新
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B项符合题意。
失业率中1935-1938年,失业率在下降,A项中的“始终”说法错误;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增长率下降,CD两项说法错误。
故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罗斯福新政·系列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关于罗斯福新政,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新政的意义: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第三,新政的前提: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其目的是要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11.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群雄”指“一超多强”局面。
“一超”指美国,“多”包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A
项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一超多强”局面,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C项表述客观,正确;“群雄竞起”不可能促进政治一体化,D项说法错误。
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2.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
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
”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绘画艺术风格。
由材料关键信息“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 特别是城市
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等,材料描述的是西方先进文明,诸如工业革命等带给人们的精
神危机,这符合现代主义美术风格。
据此判断选项:A项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排除;B项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排除;C项属于印象画派,排除。
D项即属于现代主义美术,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美术作品及其风格·现代主义美术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405-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