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堂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课堂教学实录
■钱建江
师: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屏显上述文字)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试着从字缝里来读一读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所要表达的韵味,好不好?生:好。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每次看到“最后”这两个字眼,我的心里总会有i种悲凉的感觉,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墟,我觉得它是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印记,而且,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然无存了。
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一一“最后一课”,其中的“最后”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不舍”。
师:对什么的不舍?
生1:对最后一课、对老师的不舍。
师:嗯,很好。
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个字,读一读这“最后”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说的“不舍”之情。
请小声读一遍,放松一点。
(生齐读)
生2:还有点“伤心”的感情,因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师:你觉得是韩麦尔先生的伤心,对吧?请你读一读。
(生读)还有吗?
生3: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师:你指的也是韩麦尔先生,因为以前没有完全尽责。
生4:还有“后悔”的感情,因为小弗郎士以前没有认真学习,还经常旷课,而这是最后一课,他很后悔。
师:因为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他后悔。
生5:他很“遗憾”,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我们这么多年,今天是最后一课,所以有点遗憾。
生6:“珍惜”,因为是最后一课,所以要珍惜,把它留在心里。
师:非常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要交流。
就刚刚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感受能力都非常强,相信学过这篇文章以后,大家一定会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
下面大家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看看是否能体会刚才几位同学所读出来的感情。
(生小声齐读)
[以上第一环节。
导入课文,以课题为例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师:同学们,课文在哪里告诉我们这是最后一课?请打开讲义,找一找是在第几自然段。
生7:第1】自然段。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把第11自然段朗读一下。
(生齐读,师板书:韩麦尔)
师:同学们,刚才上课时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句话,就是葛红兵先生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字缝”好不好?你们看,你们先找还是老师先找?
生(小声):老师先找。
师:那我来找一个:“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己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这里有两个词语,“柔和”“严肃”,这两个词语(生小声说:矛盾),同学说矛盾,或者至少说是相对的,但是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呢?生8:“柔和”的话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严肃”的话是因为这是一堂自己的国语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说,“柔和”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严肃”是因为这
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请允许我追问一下,为什么最后一课,他要“柔和”地来说?
生8:因为他觉得非常不舍。
师:对什么不舍?
生8:对他的学生,还有他教学的内容,还有曾经坐满了学生的教室。
师:有对学生的不舍,对教室的不舍,对教学内容也就是祖国语言的不舍,所以充满着柔情,所以他的语调是柔和的,说得非常好。
那么“严肃”呢,你说这是因为上最后一堂国语课了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解释一下?(生8摇头)没关系,请坐下。
请其他同学帮帮忙。
生9:他只想当普通的课来上。
师:当普通的课来上为什么要严肃呢?你们老师平常上课很严肃吗?
生9:不是。
师:那你从何说起?(生9默然)没关系,再考虑考虑。
生10: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最后一堂国语课上好好学习。
师:希望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好好学习,所以要严肃。
是这个意思吗?(学生点头)那么在柔和与严肃的背后,我们能不能体会韩麦尔先生别的更为丰富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试着从后面的字缝里来找,刚刚老师找了,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找。
生11:“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孩子们”说明韩麦尔先
生对待他们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生12:“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都用了“最后”两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
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两个重复使用的词语一一“最后”,这两个“最后”都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对最后…课的不舍,我想请你再仔细地体会体会两个“最后”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请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生13:“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现了遗憾。
师:“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今后不能再上了,是韩麦尔先生希望他们用心学习,珍惜法语,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的语言,这是后面一个“最后”包含的情感。
生14:我从“只许”看出来韩麦尔先生的悲愤,因为他的国家不能教自己的国语,而只能教其他国家的语言了。
师:“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这位同学刚刚找到了“只许”,可以看出悲愤之情。
其实除了这个“只许”,在前后文中,从“已经”和“就”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侵略者迫不及待、蓄谋己久。
所以这位同学从字缝里读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
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为什么只允许教德语而不能教法语了呢?(屏显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奴化教育”资料)
师:与之相同的事也发生在中国。
看来,侵略者所想的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妄图永远地霸占别国的领土。
[以上第二个环节,以第11段为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
师:我们说,在动荡昏暗的年月里,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醒的。
那么,大家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觉醒者?
生齐:是。
(师板书:觉醒者)
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从哪些事情上看出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觉醒者呢?请大家概括
一下。
生15: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师:你能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件事情?越少越好。
生15:写大字。
生I6:第20自然段中,韩麦尔先生说的几句话。
师:那是他在干什么?同样概括一下。
生16:在激励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祖国的语言。
师:对祖国的语言进行赞美。
刚才第一位同
学说“写大字”,我觉得大字还不够贴切,他写了什么?
生:“法兰西万岁!”
师:这可以说是一种一
生:呐喊、誓言。
师:那就概括为“写下誓言”(板书)。
第20自然段是赞美法国的语言(板书:赞美法语)。
还有没有其他?
生17:“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βw
生18:第19自然段。
师:概括一下,第19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在进行深刻的一一'
生齐:反省。
(师板书:自我反省。
)
师:我们按顺序来分析。
韩麦尔先生怎样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我们同样来找找“字缝”。
第18节中“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
人最大的不幸”,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想问的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到底有哪些?
生19:他们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结果战败了、国土失去了。
生20:只能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师:遭到了文化一一
生:侵略。
师:他们的不幸是失去了领土,遭到了文化侵略。
有没有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更厉害的呢?生21:他们没学好自己的国语。
师:为什么这个更厉害?
生:因为那些侵略者会嘲笑他们。
师:说明他们之前缺乏学习的意识和觉悟。
关于这一点,如果其他同学理解时稍微觉得有点困难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文的前面还写到了一个人物一一铁匠华希特。
同学们要知道,优秀的作家在作品里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写一个人物的。
在这里,写到铁匠华希特,他在干什么?
生齐:看布告,对小弗郎士说:“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生22:他想让小弗郎士把布告读给他听。
生23:为下文写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师:看来你们训练有素。
(众笑)我觉得他就是在和小弗郎士开玩笑,他从布告里已经看到了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在看到这些事情之后,他还有心思开玩笑。
这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阿尔萨斯人的不觉悟,大难临头了还开玩笑,这就是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的不幸更为严重的不幸,就是遭到了文化侵略而不自知。
前两天在微信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淡忘,而是麻木。
这话深得我心。
再把文中的那句话读i遍。
(生齐读)再来一遍。
(生再读)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一:自我反思]
师:接下来,韩麦尔先生谈到了法国语言,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来赞美法语的?同样找一下字缝,找几个词来分析一下。
生24:钥匙。
师:这是比喻旬里面的喻体。
要想打开监狱的大门,必须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学好。
.师:这位同学
说得非常好。
民族的语言有一种凝聚力,可以团结广大的人民。
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生25:连用三个“最”,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二:赞美法语]
师:下面看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表现之三一一练习字帖。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让我们练习字帖就说明他是一个觉醒者了呢?
生26:字帖上写了“法兰西”和“阿尔萨斯”……写出了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
师: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你来补充。
(指生27)
生27:写了“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是想告诉同学们阿尔萨斯永远是法兰西的领土,不能忘记法国。
师:还是想让同学们牢记祖国,很好。
你有没有想补充?(指生28)
生28: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师:激发爱国情怀。
而且这里也用了一种修辞手法?
生(齐声):比喻。
师:比作什么?
生齐:小国旗。
师:烘托出教室里怎样的气氛?
生齐:爱国气氛。
师:所以,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韩麦尔先生也是用心良苦。
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一一勿忘国耻!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三:练习字帖]
师:下面,请大家齐读25-29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了韩麦尔先生雕塑•般的形象,同时我们的教材也用插图的方式来再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屏显图1),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图(屏显图2),我想请大家对应刚才朗读的几个自然段,说说配上哪•张插图更合适?
生29:我觉得这一张(苏教版)好,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学生离开他,所以他面对着黑板。
生30:这一幅比较好,我认为他对学生很不舍,所以流泪了。
他背对学生,面对黑板,不想让学生看到他流泪。
生31:我认为第二幅(人教版)的好。
因为我从他的脸部表情上来看,看到他似乎很悲伤,我又从他眼睛里隐隐约约看见他有火一般的爱国情怀。
(众笑)
生32:这一幅好,他正对着大家,希望把一切都留下来,表现了他的不舍。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好像每个同学都讲得很有道理。
生33:我觉得是人教版的这幅好,因为它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表现了他悲愤的心情。
生34:我不同意,我觉得第一张的内容是韩麦尔先生在写着“法兰西万岁”,是吸引读者看着“法兰西万岁”,突出了“法兰西万岁”这个意义。
生35:苏教版的好,老师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伤心的表情,所以才背对着他们。
师:这个问题有没有正确答案?
生:没有。
师: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互相争论一下也行。
有没有发现两幅图中的不同?
生36:一幅图上没有帽子。
(众笑)
师:哦!帽子不见了!他应该是戴着帽子的。
说明文章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声):外貌描写。
生37:字体不一样。
一个草,一个工整。
师: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一个写完了,一个正在写。
师:到底有没有写完?
生齐:写完了。
师:这里写了几个词语?
生齐:一幅两个,另一幅三个。
师:这里稍微有点差错,大家看得挺仔细的。
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由来已久,我比你们还小的时候就读这个故事,那个时候我就奇怪,怎么小说里面没有去写普鲁士士兵的暴行,甚至没有对普鲁士士兵的正面的谴责。
这是怎么回事?
生38:因为小弗郎士是本文的线索,写出了他看到的景象。
师:这个跟为什么不正面揭露暴行有什么关系?
生38:因为这样侧面描写,体现出爱国之情。
师:侧面描写,讲到了一点。
和你刚才所讲的联系起来,我就豁然开朗了。
因为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文章巧妙地借孩子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这样写,使得那种场景、情节更自然,因为从孩子的眼光看来,普鲁士士兵操练的场景是美好的。
到最后写到连孩子都感受到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使得控诉的力量更强烈、更深刻。
我懂了,谢谢!我们把最后几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
师: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脆弱了,应该改成一一老师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你们觉得这个(文中)结尾好还是改动的好?这是最后〜个问题了,赶紧发言。
是不是太脆弱了?讲讲理由。
生39:这样(文中)的结尾给人遐思,像刚才那样的结尾比较直接。
师:这样的结尾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这时的举动是不是表现了他的脆弱?生40:更加生动地写出了他的不舍。
师:还有?
生(齐声):悲愤。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四:写下誓言]
师:国土沦陷,知识分子总是会有超越时代、超越常人的苦闷,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形象,韩麦尔先生用一个人的觉醒去唤醒了一群人的觉醒(板书),爱国主义的火苗必将燃起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火焰,废墟之上也会开出花朵。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