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的读后感 莫言 总是把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灵魂震颤的源泉, 总是将独特奇异的主观体验浇 注在高密东北乡的沃土上, 建立起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的生活影像。
业界将莫言定 位为“先锋”作家,“寻根文学 ”作家。
当是对莫言风格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莫言也当之无愧为当代优秀的 作家。
优秀的作家必定具备掌控语言的本领。
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语言确实比较粗粝,但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粗粝的语 言风格仿佛更能体现作品中生活的原味, 让读者能听到能闻到能触摸到那最原始 的生活。
高密东北乡就这样出现在了炮火纷飞中,在血肉模糊中,在哭号与欢庆 中…… 莫言也有很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 他善于把握较大的时空跨度, 并在不同的 时空维度里铺排故事 与场景。
比如,《生死疲劳》用五次轮回、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魔幻主义的 手法,展现了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些特殊的时代特点。
优秀的作家必定有深沉的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发掘人性的觉悟。
莫言是个能够发现苦难与丑恶的作家, 也是一个善于描绘苦难与丑恶的作家, 更是一个敢于再现和揭露这一切的作家。
《红高粱》、《蛙》以及早期的《檀香 刑》 都是把苦难与罪恶赤裸呈现的典型, 但是也都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和尊 重。
读莫言的作品, 常常有种发自心底的抗拒甚至窒息的感觉。
他喜欢把痛苦反 复咀嚼,把伤口反复揭开,给人撕裂般的锐痛体验,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生活的 残酷、 生命的顽强。
比如, 《丰如肥臀》 就以独特的角度把柔弱的生命反复碾压, 将痛苦的印象层层加深。
这一点倒是与同时代作家余华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像 《活 着》所带来的生命的挣扎。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作家, 但他 更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杰出的作家必定有一颗敏感的心。
莫言对痛苦的描述太形象了,那么真切,仿佛听得到皮肉分离的声音。
这种 对痛苦的敏感, 是难言的经历, 更是沉甸甸的想象。
优秀的作家不是经历了一切, 而是有在想象中经历一切的能力, 有敏感的触觉, 有对人世变迁的强大感悟能力, 能洞悉眼神中的深邃。
所以他们可以将别人的只言片语汇成汪洋恣肆的故事之海, 可以把单独的一个个点迅速结成网。
杰出的作家必定善于突破和创新,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
莫言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 三十多岁才进了解放军文学艺术系, 算是 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对莫言来说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因为这反而使莫言的 语言风格与思维习惯没有那么多模式与框框。
《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莫言在军艺 期间的作品。
当时的文学干事说:“这不仅是一篇小说 ,还是一首长诗。
”莫言后来很惆怅地说:“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透明 的红萝卜》),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 样的小说了。
”虽说是对自己青涩创作的缅怀,但曾经的不走寻常路,仍然奠定 了莫言独特、先锋、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
这让我想到了老舍 ,他也是位由非专业而走向杰出的作家。
杰出的作家必定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就像鲁迅 始终坚定着“救治衰亡民族”的从文理想一样, 文字始终是他的“投枪”和 “匕首”。
所以我们今天能有“鲁迅式”的鲜明印象和阅读体验。
莫言也很清醒,获奖后,面对潮水般的批评,说,这是一场洗礼,“将近一 个月来, 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
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 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 看到了世态,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 莫 言说,那些能马上看到的批评或者赞扬,“就像把我放到社会显微镜下,看到的 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
我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 家都在指指点点评价,所以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千载难逢,必将受益终身。
”正 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像莫言这么厚重的作家与作品, 不是轻易就能读透, 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 透的。
就如同“《红楼梦 》不读七遍就没有发言权”一样,我的这点粗浅的认识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