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学问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做学问的方法
如下是有关古人做学问的方法:
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1.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自己亦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 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3.发现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4.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荀子所主张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苟子·劝学》)
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
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王充{论衡》)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
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
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
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
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
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
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关于“体会”。
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
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
②关于循序。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
③关于精思。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
晓得,终是杌陧不安。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
九、“五类四别”读书法。
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
”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
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
“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十、“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①一要天天读。
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
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
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
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
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
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
”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
④四要抄书读。
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
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
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
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
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
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
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
十一、“贵精”读书法。
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