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通过对女娲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女娲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母性伟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探究女娲形象的神性、人性和母性,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3.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体会神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对塑造人物和构建情节的重要作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2.让学生理解女娲形象所体现的人性和神性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神话文化的深入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从神话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投影出示一些与神话相关的图片,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并请学生简要讲述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女娲还有什么其他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女娲造人》。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介绍作者袁珂,投影出示相关信息:袁珂,生于 1916 年,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字词积累
女娲(wā)、开辟(pì)、荒凉(huānɡ)、寂寞(mò)、神通广大(tōnɡ)、莽莽榛榛(zhēn)、蓬勃(pénɡ)、澄澈(chéng chè)、灵机一动(línɡ)、掘起(jué)、掺和(chān)、揉(róu)眉开眼笑(méi)、非凡(fán)、气概(gài)、幽光(yōu)、灵敏(mǐn)、疲倦不堪(kān)、泥潭(tán)、搅混(jiǎo)、溅落(jiàn)、踪迹(zōnɡ)、绵延(yán)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天地开辟后,世间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孤独,于是她决定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
她先用黄泥捏人,后用藤条甩泥造人,最后让男女婚配,使人类得以繁衍。
2.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 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交代了造人的动机是排除世间的荒凉寂寞;第二部分(5 - 16),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第三部分(17 - 18),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3.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讲述这个故事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的,从女娲决定造人,到造人的过程,再到人类的繁衍,条理清晰,流畅自然。
学习任务二:分析女娲造人的动机
1.提问: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交代了人类产生的背景和环境,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同时“单单” 一词突出了世间的荒凉、寂寞,衬托出女娲造人的必要性。
2.提问: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从女娲的感受中可以看出她造人的动机是什么?
女娲看到原野上的景象感到孤独,她想在天地之间增添一些生机,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陪伴自己,这是她造人的动机之一。
3.提问:女娲为什么会想到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呢?
女娲看到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所以她灵机一动,决
定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字词写三遍,并理解其含义。
2.思考女娲在造人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探究女娲的形象
1.提问: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具有哪些神性?
女娲是一个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形象。
她的神性表现在她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能用黄泥造人,能挥洒泥浆造人等。
2.提问:女娲又具有哪些人性?
女娲的人性表现在她会孤独,会感到疲倦,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她像普通人一样会对着河水看自己的影子,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创造人类,会为人类的未来考虑等。
3.提问:女娲在造人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母性的?
女娲在造人过程中,揉团黄泥的动作反复、耐心,体现了母亲的细致;给孩子取名,体现了对新生命的珍惜和重视;看到孩子开心自己也开心,体现了母亲内心的甜蜜与自豪;持续工作不辞辛劳,体现了母亲为儿女的付出;考虑让男女婚配繁衍后代,体现了母亲为儿女想得长远。
学习任务四: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1.提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联想与想象手法?
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联想与想象手法。
例如,女娲用黄泥造人,这是基于人们对土地的认知和联想;人落地后喊“妈妈”,这是作者赋予人类的情感联想;女娲挥藤洒泥造人,这是一种奇特的想象等。
2.提问:联想与想象手法对塑造女娲形象和构建故事有什么作用?
联想与想象手法使女娲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想象,女娲既有神的能力,又有人的情感,使她成为一个既神奇又可亲的形象。
同时,这种手法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和想象。
3.提问: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手法?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出发,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
比如,看到一
片树叶飘落,我们可以联想它像一只蝴蝶在飞舞,进而想象它是一个小精灵在传递信息等。
要注意联想和想象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过于荒诞。
二、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女娲的形象特点以及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强调神话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神话文化。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女娲一样,拥有爱心、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和思维。
三、作业布置
1.以“我心目中的女娲”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对女娲的印象和感受。
2.阅读其他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比较它们与《女娲造人》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做好记录。